界面新闻记者 | 王妤涵
界面新闻编辑 | 李慎
自去年9.26政策落地后,全国各地的公积金政策优化力度出现明显提升,中指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中国各地陆续发布公积金优化政策超430条。
进入2025年以后,政策出台密度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界面新闻不完全统计,2025年开年至今,全国已有超过20个城市出台了住房公积金优化新政。
整体来看,此轮政策调整主要包含三大维度,即使用范围的扩大、用途的增多以及贷款额度的提升。在此大方向下,各地再因城施策,通过增加缴存人员范围、优化租房提取等具体措施,发挥住房公积金的支持作用。
“随着个人住房公积金使用的灵活性和普惠性不断提升,购房者需求将得到进一步满足,有助于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促进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和稳定”,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严跃进表示。
范围更广,灵活就业群体被纳进体系
与之前相比,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普惠性在此轮政策更新中迎来质的飞跃,尤其是将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者等灵活就业群体纳入进制度体系成为一大亮点。
以天津为例,在2025年的住房公积金新政中,允许灵活就业者自主选择公积金缴存额度(232元-6606元),并享受与在职职工同等的提取和贷款权益。
四川省凉山州的新规也指出,灵活就业人员连续缴存6个月即可申请贷款,且贷款额度为当地双缴存职工最高额度的70%。
与此同时,部分城市还针对灵活就业群体制定了具体的优惠政策。
如山东省枣庄市,提出对于首次开户的灵活就业人员给予200元的开户补贴,并在正常开户缴存满6个月的次月计入个人住房公积金账户。
随着新经济、新业态的崛起,我国灵活就业人员逐年增加,灵活就业群体多为新市民、青年人和低收入者,公积金制度的覆盖不仅缓解其购房压力,还通过长期储蓄机制增强其抗风险能力。
在枣庄的试点方案中明确指出,此举有利于“增强灵活就业吸引力,激发创业活力”,通过公积金制度帮助该群体解决住房困难,提升城市人才吸纳力。
住建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公积金实缴职工已超过1.7亿人,灵活就业群体的加入预计也将新增数百万潜在购房需求。
用途更多,使用限制放宽
传统的公积金制度以单位缴存为基础,更加偏重购房贷款,近年来伴随市场需求的变化,公积金政策也在通过拓宽提取场景、强化租房保障等方面不断优化,开始为人们提供从购房到租房的全链条支持。
2025年,北京首次推出“提取住房公积金直付房租”试点业务,首批试点3家机构,允许按月划转公积金至出租方账户,覆盖商品房、保租房、公租房等多种类型,租住备案房屋还可按实际租金全额提取。
据北京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表示,2025年还将根据试点效果,与其他住房出租机构持续对接,陆续在全市进行推广实施。
江苏省镇江市则提出,城镇住房困难家庭可提取公积金支付房租,已婚多孩家庭月提取上限可达2600元。
除了租房提取外,公积金贷款现在在一些城市还可以用于法拍房的交易。
2月17日,中山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有关文件,明确了公积金贷款可用于购买法拍房。
文件显示,符合中山住房公积金贷款条件的买受人,通过中山市两级人民法院组织的司法拍卖活动购买行政区域内的法拍房,可申请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其中,贷款额度、贷款比例、年限及利率,按照中山现行二手房公积金贷款规定执行,其中贷款额度以拍卖成交价与房屋评估价的孰低值作为计算基数。
除了用途的多元化外,住房公积金使用的壁垒也在被慢慢破除。
如西藏自治区率先试点跨省公积金组合贷款,成都、重庆、西安等试点城市的缴存职工可在西藏享受1.36%的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较商业银行利率低近50%。
福建泉州、辽宁鞍山等地则取消异地购房提取中的户籍证明要求,职工仅凭购房合同即可办理提取,有效激活跨城置业需求。
福建龙岩、宁德等地还颁布了“一人购房全家帮”政策,允许购房人提取配偶、父母、子女的公积金账户余额,优先使用直系亲属资金支付首付款或房款,极大地缓解了青年群体的购房压力。
额度更高,首付比例降低
通过梳理发现,公积金贷款额度的提升也是本轮政策最显著的共性特征,各地通过基础额度上浮与定向加成双轨并进,扩大公积金支持力度。
例如,吉林省长春市主城区对有共同借款人的家庭贷款额度提至100万元;福建省宁德市也对双职工家庭的贷款额度由80万元升至100万元,多子女家庭再增加20万元;江苏省镇江市则通过叠加人才、多子女政策,部分家庭贷款额度可达164万元。
与此同时,各地也在不断降低入市门槛,下调首付款比例。
如福建省厦门市,提出将申请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第二套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由25%下调至20%;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购买保障性住房的,最低首付款比例为15%。
湖南省衡阳市则取消贷款次数限制,首套及二套改善性住房首付比例均调至20%;济南、大连等地也同步将首付比例降至20%,以一套150万元新房为例,首付款可从45万元下降至30万《君博体育》元。
一些地方还发布了一些创新举措。
如成都积极响应国家延迟退休的政策,将住房公积金贷款到期日延长3年,将男性不超过68周岁,女性不超过63周岁,帮助购房者降低还贷压力。
政策有望持续优化
从近期楼市表现来看,市场反馈较为积极,房地产行业信心持续提振。
2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5年1月的房价数据。数据显示,70个大中城市中,24个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比去年12月再增加1个。延续去年四季度“止跌回稳”的态势,房价趋稳的特征更加明显。
一个更为积极的表现是,在一线城市房价上涨后,二线城市房价也迎来上涨。
今年1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1%,涨幅比去年12月回落0.1个百分点;二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环比由上月持平转为上涨0.1%,为2023年6月以来首次上涨。
“一二线城市的房价均上涨,说明这些城市的基本面是不错的,其房价趋稳和向好的动力相对更强”,严跃进表示。
从政策层面来看,在2025年召开的全国住房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中层明确,今年要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要把“四个取消、四个降低、两个增加”各项存量政策和增量政策坚决落实到位,大力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其中,会议将住房公积金政策单列为核心发力点。要求要持续落实“四个降低”政策(包括降低公积金贷款利率、首付比例等),减轻购房负担。同时通过扩大城中村改造和危旧房改造规模(新增100万套以上),释放潜在购房需求,增强市场信心。
“这表明公积金政策会持续优化,这也将是2025年各地政策优化的重要抓手”,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分析指出。
业内人士预测,未来全国层面或进一步下调公积金贷款利率,并与支持多孩家庭、人才引进等长期政策深度融合。同时,公积金服务的数字化转型也将加速推进,如通过APP、小程序等逐渐实现“零材料办理”,更加惠民、便民。
整体来看,住房公积金的此轮优化,不仅是对“住有所居”民生诉求的回应,更通过盘活存量资金为经济稳增长提供支点。
短期来讲可以减轻购房者的负担,提振市场信心,从而促进楼市交易量的回升。长远来看,随着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配合央行最新表态的“完善房地产金融管理”政策导向,可以形成“降成本-促需求-稳预期”的良性循环,加速房地产市场的“软着陆”。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