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回顾习近平总书记从地方到中央的从政经历和治国理政实践,很多极具意义的细节与瞬间令人印象深刻。《天天学习》策划推出微故事系列——“近观”,回望难忘瞬间背后的故事,阐释其中蕴含的深意。
天天学习从空中俯瞰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万亩农田在碧空的映衬下宛如一块黄绿红相间的巨型“画布”。长势喜人的耐盐苜蓿、藜麦、田菁、高粱随风摇曳。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山东东营,踏上这片广袤的盐碱地。
在盐碱地大豆育种与生产示范田,目之所及,一片金黄。一排排挂满豆荚的大豆“挺直了”腰杆,饱满的豆荚里溢出丰收的喜悦。
总书记沿着一条小路走进大豆田。在田地中央,他忽然驻足,缓缓俯下身去,摘下几个豆荚,轻轻用手捻开,一颗颗豆子“跳脱”出来。总书记仔细端详,随后将一颗豆子放进嘴里,细细咀嚼:“豆子长得很好。”
这熟稔的动作令现场的陪同人员感到非常亲切。
“总书记问得细、问得深、点得透,一看就是行家里手。”这一幕,让当时陪同的技术人员罗守玉印象深刻。
“上个世纪60年代末,我还不到16岁,就从北京来到了陕北一个小村庄当农民,一干就是七年。”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道出自己与农民结下浓厚情谊的渊源。
那七年,他在梁家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儿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
后来在正定任职期间,一次习近平骑着自行车下乡考察,正赶上村民们在锄地、间苗,他从田头随手拿起锄头和锄地拐,撸起袖子就干起来,手法和老农一样熟练。这让同行人员十分吃惊。
“我随他下村时,他很自然地和农民一起坐在地上、石头上,和他们聊庄稼活,拉家常。”一位曾经在正定采访过习近平的记者这样讲述。
从基层一路走来,习近平对农民始终怀有深厚感情:“我们这代人有一份情结,扶一把老百姓特别是农民。”
大棚里、田埂上、果林间、农舍前,习近平看账本、话家常、聊困难、问需求。“不让种粮农民在经济上吃亏”,“让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不仅城镇要好,乡村也要好”……爱农重农、兴农强农,习近平一直牵挂在心。
2012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地处深山的河北省阜平县龙泉关镇骆驼湾村,走进困难群众唐宗秀 (右) 家慰问看望。
2012年隆冬时节,皑皑白雪覆盖巍巍太行,总书记踏雪来到河北阜平。骆驼湾村里,石头铺成的小路坑坑洼洼。村民唐宗秀把总书记挽进了家,“总书记进了屋,就坐在俺家炕沿上,问收入有多少、粮食够不够……”。
出骆驼湾村向南1.5公里,是顾家台村。村《沙巴体育唯一官方网站》民顾成虎记得清楚:“总书记在我家时,看到我袖口破了,特意叮嘱随行人员在给我的慰问品中增加了一件棉大衣。总书记是个细心人,把咱老百姓装进了心里。”
“我曾在中国西部地区当过7年农民,还当过一村之长,我在中国河北、福建、浙江和上海等省市任职时也都领导或分管过农业工作,对农业、农村、农民很有感情。”
怀着这种对农民最朴素的感情,习近平把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以来,他走遍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组织召开7次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亲自指挥部署脱贫攻坚工作。实现全面小康后,他又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谋划、科学推进,持续促进农民增收、美化乡村环境、树立文明乡风……
总书记常说:“乡亲们一天不脱贫,我就一天放不下心来”,“把富民政策一项一项落实好”,“让乡亲们过上令人羡慕的田园生活”……
秋染大地,满目金黄,一垄一亩,皆是民生。
就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黄三角农高区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5天后,也就是2021年10月26日,总书记察看过的那片盐碱地大豆获得了大丰收——亩产470斤,又创了新高。
正如乡亲们所说,“日子好了,现在白面、大米、肉都可以吃”。曾经,总书记当年那个让乡亲们“经常吃上肉”的愿望,终于实现了。
总监制丨骆红秉 魏驱虎
监 制丨王敬东
主 编丨李璇
编 辑丨李璇
视 觉丨张紫曦
校 对丨孟利铮 孙洁 梁雅琴
出 品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