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集团军某旅探索教导队转型建设,强化为战育人职能作用——
“随营军校”呈现新气象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李佳豪 通讯员 姜 瑞 马耀辉
“如今的教导队大不一样了!”张勇超回忆说,几年前,在他担任教员之初,教导队的工作是很“清闲”的——一年下来,除了承担预任军士集训和临时性轮训外,很少有其他任务。正因如此,教导队也成为官兵们口中的“边缘单位”。
而如今,“白天奔走施教,深夜加班备课”已成为张勇超的工作常态。他告诉记者,现在除了要定期组织预任参谋、新训骨干、新毕业干部等集训外,通信保障、电子对抗、卫生勤务等兵种业务培训也是一茬接一茬,诸如“无人机操作”“心理防护”等新课程,也相继出现在教导队的课表上。
“变化源于我们对教导队职能作用的重新定位。”该旅领导介绍,军队调整改革后,他们由过去的单一步兵单位转型成为一支涵盖多兵种、多专业的新型合成化部队。然而由于一些专业岗位属于新生事物,部分兵种专业平均到各营不过一二十人,依托营连进行新专业、小兵种组训效果不佳,依靠院校培养名额也相对有限,类似的问题一定程度制约着部队战斗力生成。
针对这一现象,该旅创新提出“小兵种大集中”的组训施教模式,让教导队充分发挥作用,将分散在各营连的小兵种、小专业官兵集中起来统一施教培训,以推动训练质效提升。于是,肩负起新使命的教导队,开始了由“边缘单位”向“随营军校”的转型探索。
职能转型,人才先行。前不久,该旅组织了一场公开竞岗考评。考场上,20余名军士在经过基础素质、专业技能、理论素养和施教能力等多轮综合比拼后,方才决出胜负。最终,该旅二级上士王亚通突出重围,被任命为教导队教员。
翻阅这名“兵教员”的履历表能够看到,他不仅参加过许多重大演训任务,还曾被集团军任命为某专业“首席教练员”。此外,他提出的不少训练小创新、器材小革新,获得了上级认可,在旅里推广应用。
“只有教员队伍能力素质过硬,教导队才能有效发挥职能作用。”教导队队长寇彦军告诉记者,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有不少官兵认为担任教员“没有前途”,因此很难吸引到优秀的人才。而自职能使命转变以来,旅里通过在立功受奖上政策倾斜、在调职晋衔中优先考虑等方式种下“梧桐树”,吸引了不少“金凤凰”纷至沓来。说着,他拿出一本花名册向记者展示:“如今,我们的教员队伍清一色是全旅业务能手和训练骨干,教导队已成为助力战斗力跃升的中坚力量。”
采访期间,记者旁听了由教员、二级上士刘宇翔讲授的一堂炮兵集训课。切入正题前,刘宇翔小试身手,从确定目标,到计算诸元,再到完成装定,示范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赢得参训学员的称赞:“这速度竟然比大纲明确的优秀标准还要快,厉害啊!”
“按照我总结的步骤操作练习,你们也能达到这样的水平。”随后的授课中,在炮手岗位上深耕近10年的刘宇翔,将自己总结的经验技巧和盘托出,倾囊相授。经过几次尝试练习,学员杨晨很快掌握了部分内容,他感慨道:“刘教员教授的东西,都是他在岗位上摸爬滚打总结出的。这些小窍门并不复杂,在实战中却非常实用。”
累计组织各类集训25个批次,进行专业培训40多《彩神 v》个班次,先后有数百名学员从这里毕业,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官兵曾登上各级各类比武领奖台,受到表彰奖励……翻看过去3年的教导队培训记录本,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跃然眼前。该旅领导告诉记者:“如今,教导队这座‘随营军校’,已成为一座火热的‘胜战熔炉’,一批批人才在这里百炼成钢,成为一把把制胜尖刀。”
采访手记
让“胜战熔炉”炼出“好钢”
■李佳豪
依托教导机构练兵砺将,是我军的一项优良传统。1927年,毛泽东同志就在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创办了第一个教导队。此后,我军教导机构始终紧盯为战育人使命,先后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军事人才,为人民军队建设发展立下赫赫功勋。
新使命呼唤新职能,好传统焕发新生机。如今,随着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深入,部队教导机构任务使命、编制体制、隶属关系等都有所改变。要让部队教导机构充分发挥作用,转型成为新时代部队战斗力建设的“胜战熔炉”,就必须克服守旧观念、守常思维、守成思想,积极推动教学训练的理念、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