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行长高参
这场“新银行潮”看似突然,实则暗含政策导向、历史沿革与市场竞争的三重逻辑。本文从业务背景、历史沿革、竞争趋势三大维度,解码这场金融变局。
业务背景:农信社改革的“最后一公里”冲刺
新银行的诞生,核心推动力是农信社改革的深化。截至2024年底,全国农信系统总资产超50万亿元,但长期存在的“小散弱”问题(如服务效率低、风控能力差)倒逼改革提速。此次新银行多采用“农商联合银行”模式,通过 省级联社改制 ,整合地方农信机构资源,形成规模效应。
以贵州为例,其改革方案分为两种路径:
1. “上参下”模式:省级联社自上而下参股地方农商行,强化统筹管理;
2. “下参上”模式:地方农商行反向参股省级联社,保留地方自主性。
这种灵活设计既避免“一刀切”,又能快速提升资本实力,尤其适合经济欠发达地区(如新疆南疆四地州)的抱团发展。
历史沿革:从农信《摩羯体育app登录》社到农商行的“三级跳”
中国农村金融机构的演变可概括为三个阶段:
1. 农信社时代(1950s-2000s):以合作制为主,但产权不清、治理混乱,不良贷款率曾高达20%以上;
2. 农商行改制潮(2010s):2014年农信社改制加速,全国农商行数量从468家激增至657家,资本实力显著增强;
3. 省级联合银行时代(2020s后):2025年新银行以省级联合法人模式出现,目标是通过统一法人治理和科技中台建设,解决跨区域协同难题。
这一进程背后,是政策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的必然选择。例如,新疆通过“分步走”策略,先合并南疆四地州农信社,再推进全省统一法人,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竞争趋势:差异化突围与“新质金融”卡位战
新银行入局,恰逢银行业整体面临“低利率、净息差收窄、金融脱媒”三重压力。如何在红海中突围?三大趋势值得关注:
1. 普惠金融的“县域争夺战”
国有大行虽强调“服务下沉”(如农行县域贷款占比超40%),但新农商行凭借本地化基因,更易渗透小微企业与农户。例如,江西农商联合银行计划通过“社区银行+村镇银行”网络,覆盖乡镇金融“最后一公里”。
2. 绿色金融与产业融合
新银行可依托地方特色产业(如内蒙古的农牧业、江苏的制造业),推出**产业链金融**产品。毕马威报告指出,绿色贷款增速已超25%,新银行若绑定地方绿色项目(如贵州生态旅游),或成差异化抓手。
3. 数字化转型的“弯道超车”
相较于国有大行,新银行历史包袱轻,更易构建轻量化数字中台。例如,江苏农商联合银行计划通过“智慧银行模式”,整合全省农商行数据资源,实现风控与获客的智能化。
结语:新银行的“生存法则”
2025年的新银行,既是农信社改革的“收官之作”,也是金融供给侧改革的“试验田”。它们的成败将取决于三点:
能否摆脱“地方保护主义”依赖,真正市场化运作;
能否平衡普惠使命与盈利需求,避免重蹈部分城商行“激进扩张”覆辙;
能否借力金融科技,在数字化浪潮中构建护城河。
正如行长高参所言:“未来银行发展的核心在于稳健经营与创新转型。” 新银行的加入,或将重塑中国银行业的生态格局,而这场变革,才刚刚开始。
责任编辑:曹睿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