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长安汽车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已就该函件涉及的诋毁商誉行为,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对于调整供货价格一事,上述人士称,其采用的方式是基于与零配件企业的商务谈判。
尽管长安汽车已就上述申诉函的内容进行辟谣,但该事件遭热议背后,是整个汽车行业所面临的成本压力。今年3月份,国内车市触发“价格战”,多地政府陆续推出汽车消费补贴政策,超40个汽车品牌相继推出补贴或降价优惠。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乘用车行业已经脱离了原来的高利润行业,3月份单月汽车销售利润率仅有4.7%,部分车企在“吐血卖车”,压力较大。尤其是严苛的国六b标准即将实施,对车企生产带来一定的压力进而影响盈利。
否认强扣供应商10%货款
长安汽车称降价基于商务谈判
此前,在网传的《保护中小汽车零配件实体企业刻不容缓——致长安汽车采购部的申诉函》中,自称是长安汽车相关的零部件供应商控诉长安汽车采购部,不顾合同约束,利用其掌握的对供应商未付款,强行对供应商的货款直接扣款10%,以应对长安汽车遭到市场降价潮而引起的汽车市场部分车型滞销。
同时,这份申诉函指出,长安汽车强行扣除10%的货款行为涉嫌违法,会让中小供应商陷入生存危机,甚至引得全国其他主机制造厂效仿。为此,《证券日报》记者第一时间向长安汽车方面求证,对方表示:网传函件所述“直扣产值”“直扣货款”等内容均系不实信息。
据自称长安汽车供应商透露,今年3月28日,在《基于‘生存、战略、竞争、客户’,共同应对——致供应商伙伴的函》中,长安汽车提议2023年,各供应商从材料、制造、工艺、一二级件、物流等全面自降本,降本10%,并且长安汽车还推出了“1055”互惠共赢政策、集中采购政策、联合开发政策和STCR采购政策四大优惠政策。
上述供应商称,为了促进上述优惠政策的实施,长安汽车将对供应商实施分段渐进式的挂账正常政策。
对此,有不愿具名的长安内外饰零部件供应商表示:“的确收到过长安汽车类似函件,但扣款幅度没有10%那么多,也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配套公司都收到了。”另有重庆本地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公开表示,目前与长安保持着正常合作关系,长安汽车并未对其货款进行克扣,款项来往也一直都按合同结清。
对于调整供货价格一事,长安汽车方面表示:“因原材料价格变动、需求变化和技术创新等原因,供应链上下游企业每年磋商供应价格,是汽车行业的一贯做法。”公司表示,其采用的方式是基于与零配件企业的商务谈判,结算价格均按照商谈后签订的商务合同执行,而非网传的强制扣款。
“价格战”烧遍产业链
供应商利润下降被动承压
在今年影响甚广的车市“价格战”中,长安汽车也推出优惠购车政策。长安汽车CS75系列限时综合优惠最高达3.3万元,UNI-V车型限时综合优惠最高达2.2万元。同时,长安深蓝品牌也宣布,规定期间下定深《KOK全站版app官方入口》蓝SL03并提车的客户,享受价值2万元的“八重好礼”和2.2万元的厂家现金补贴等优惠政策。
数据显示,2023年1月份至3月份,汽车行业收入21412亿元,同比增长1%;成本18723亿元,增长3%;利润819亿元,同比下降24%。汽车行业利润率3.8%,相对于整个工业企业平均利润率的4.9%,已处于偏低水平。
从供应商盈利情况来看,在已发布一季度财报的25家自主汽车零部件企业中,有8家出现了净利润同比下滑,有4家目前仍处于亏损阶段。
面对价格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曾发文呼吁:“价格战不是长久之计,降价的炒作应尽快降温,汽车市场应尽快回归正常秩序。”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价格战”依然硝烟未散,并从“明战”变成了“暗战”,从库存车“降价战”演变为新车“定价战”。
“不少新车几乎是压着财务成本在打,从商业逻辑来看,这种大幅割肉的定价模式对于实力不济的品牌来讲无法走长远。”乘联会认为,极限施压不仅对品牌无益,还会进一步向上游供应链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