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寂已久的两轮车市场,因为一家公司的上市,又变得热闹起来。继绿源电动车9月底传来通过港交所聆讯的消息,并引发一番热议后,近日又传来电动两轮车企业绿源集团控股(开曼)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绿源集团”或绿源电动车)在港交所鸣锣上市的消息。
不过,在市场看来,两轮车市场早已是一片红海,由雅迪、小牛等品牌打头的两轮车市场,早已不是当年的那个群魔乱舞的江湖。因此,外界对绿源电动车上市“姗姗来迟”,议论纷纷。
正如绿源电动车的创始人、董事会主席兼执行董事倪捷展望上市后的发展时所言:上市远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而绿源电动车上市之后将会面临什么样的命运,也令市场十分期待。
1
红海市场中的低调玩家
相比雅迪、小牛电动车妇孺皆知,绿源电动车虽然是最早一批进入中国内地电动两轮车行业的企业之一,但是在市场上却并无太多存在感,甚至显得有些低调而神秘。
实际上,论资历,1997年就已成立的绿源电动车,可谓是一个十足的行业“老炮”,甚至比人们熟知的已上市雅迪、爱玛、新日、小牛等成立更早。
据公开资料显示,绿源电动车总部位于浙江金华,下辖三大智能制造基地,分别位于浙江、广西、山东。其收益来自于电动两轮车的销售(大致分为电动摩托车、电动轻型摩托车及电动自行车),以及电池、电动两轮车部件的销售。
而且,此前绿源电动车已提交招股书,但是最终失效。不过,在更新招股书再次递交港交所后,绿源电动车也很快如愿上市。只是,相比头部品牌的市场份额,绿源电动车并不占据优势。
据其更新的招股书信息显示,2023年前四个月,绿源电动车收入达到16.51亿元,同比增长42.1%,录得净利润0.41亿元。而2022年,绿源电动车的总销售量达242.46万辆,排列行业第二梯队。
虽然其市场占有率从2021年的3.9%提升至4.2%,但是以2022年总收益(47.83亿元)计,绿源电动车只是中国内地市场排名第五的电动两轮车制造商。而在此之前,如果按照销量排名,绿源电动车更是很少冲进Top5。
值得一提的是,两轮车市场竞争激烈,头部效应十分明显。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数据,电动两轮车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且高度集中。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中国内地约有100家电动两轮车制造商,前九大制造商占市场份额约80.8%。
尽管横向对比之下,绿源电动车的影响力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其近年的营收、净利润却处于上升水平。根据招股书统计,2019年~2022年,绿源电动车收入分别为24.94亿元、23.78亿元、34.18亿元、47.83亿元,同比增长-4.65%、43.70%、40%;同期净利润分别为6973.9万、4028.1万、5926万元、1.18亿元。
只是,在两轮车行业监管趋严的大背景下,绿源电动车这样的增长势头或许很难持续。以其招股书公布的2023年前4个月数据为例,期内绿源的电动自行车及电动摩托车收益较2022年同期分别增加78.7%及42.4%,每辆平均售价分别为1193元、1638元,分别下降4.2%、5.7%。
与此同时,该报告期内电动轻型摩托车的销售收益则持续下滑,前四个月的收入为2720万元,同比下降近74%。据观察,绿源电动车的产品平均售价的波动以及收入的大幅下滑,主要是受新国标落地的影响,以及消费市场的需求,也因各种原因而转变了风向。
由此可见,一向低调的绿源电动车上市,或许赶上了电动两轮车行业的敏感期,未来的业绩增长,依然存在变数。
2
毛利率持续下滑,盈利能力存疑
绿源集团上市后,最让投资者担忧的,或许还有其盈利能力。据其招股书数据显示,受研发、营销成本投入大等因素影响,近三年,绿源电动车的毛利率持续下滑。
绿源电动车盈利能力不足,“事出有因”。一方面,过去几年受市场竞争及疫情影响,电动车产品滞销导致库存量加大,同时存货周转天数持续增加。另一方面,绿源在试图扩大产能增加产能规模时,也在增加银行贷款,因此负债压力也不断增大。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0-2022年,绿源的流动负债净额分别达到8140万元、2.34亿元、1717万元。同期,绿源集团的毛利率分别为11.2%、9.9%及10.7%,净利率分别为1.7%、1.7%及2.5%。由此可见,在市场竞争激烈、原材料成本及生产人力成本高、营销投入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绿源电动车近年的毛利率之低,令人担忧。
细分到其收入贡献最大、几乎占据半壁江山的电动自行车产品,绿源集团的毛利率也不容乐观。以2022年为例,期内电动两轮车毛利率为18.3%;而电动摩托车、电动轻型摩托车分别为14.9%、12.6%。对比之下,其电动自行车及电池的毛利率为12.2%及1.5%,甚至远不及被绿源集团归为其他产品与服务的部分业务的毛利率。
在品牌知名度、影响力不占优势时,绿源集团也试图通过各种渠道及方式来营销品牌及产品,因此该部分的投入也在不断加大。数据显示,报告期内,绿源集团的销售及营销成本分别达到了1.214亿元、1.924亿元及2.596亿元,占比总营收的5.1%、5.6%、5.4%。
种种迹象表明,绿源集团虽然起步更早,但是在行业的发展,却略显被动。据了解,此番上市融资,公司计划通过上市募集资金,用于研发投入、扩大市场销售和分销渠道、加强产能、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企业用途。只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原材料供应不稳定等不确定性因素,上市后的绿源集团,恐怕也难言轻松。
3
两轮车市场群雄逐鹿,绿源是否还有机会?
二级资本市场评估一家企业的实力,很多时候会将公司的技术实力、研发投入作为重要指标。不过,若论技术,绿源集团堪称国内两轮电动车行业的“技术扛把子”。
据公开数据显示,绿源集团在两轮车市场,拥有更多的发明专利数量,包括42项发明专利、178项实用新型专利,以及62项外观设计专利,总计达到了282项专利等。而且,绿源集团的发明专利及实用新型专利居多,足以印证其技术实力。
只是,技术实力并不等于市场竞争力。横向对比,就可以发现绿源电动车与行业其他玩家之间的差距。例如,2022年绿源电动车销量有242万辆。而早在2010年,雅迪电动车年销量就有200万辆,爱玛电动车年销量更是达到220万辆。也就是说,绿源集团2022年的销量,也仅仅与12年前的雅迪、爱玛持平。
实际上,绿源集团没有在过去几十年的市场博弈中,真正杀入行业的头部,有多方面的原因,未来突出重围,恐怕机会也不会太多。
其一,由于市场需求的激增,电动两轮车市场过去10余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期,各大玩家纷纷入局,从而导致这个行业出现了“诸侯割据”,群雄并起的激烈竞争态势。
而且,随着各行各业智能化的浪潮来袭,电动两轮车市场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例如,过去人们更在意电动两轮车的续航能力、产品质量过硬,而如今的年轻消费者,更在意的是产品的颜值、智能化水平。因此,也业内人士认为,绿源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或许与绿源集团创始人的认知有关。因为时移世易,倪捷似乎依然认为,续航、耐用等卖点是消费者的刚需。
甚至绿源集团的官网,至今依然赫然写着“一台车用10年”的广告语。这或许也是绿源一直押注液冷技术的原因,而在更受消费者关注的智能化、年轻化等方面,却显然布局不足。
其二,经过几轮博弈,市场格局初定,而且行业增长几乎见顶,天花板已现。据艾瑞咨询《2023年中国两轮电动车行业白皮书》显示,预计2023年销量将达到5400万辆,增幅将由去年同期的15.2%下降至7.8%。
这也意味着,此时上市的绿源集团,并没有赶上行业的最佳发展期。尤其是在一些城市陆续出现各种共享电动车后,绿源集团也将面临“从天而降”的市场竞争,未来的发展压力也不言而喻。
例如,5月中旬,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公示北京市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监督抽查结果。根据结果,有15组批样品实物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检验结果不合格。其中,绿源电动车三款电动自行车产品均出现了不合格项目,其中涉及了充电器与蓄电池等方面。
要知道,很多人对电动自行车事故闻之色变,都是因为电池质量不达标,而电池防篡改为新国标实施后电动自行车的主要安全指标。这也意味着,该项不合格可能存在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被改装的风险,而一旦用户希望更换更大容量的高电压蓄电池来提升续航能力,存在极大的火灾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在黑猫投诉等平台上,绿源电动车投诉量高达500余条,关于绿源电动车车壳异响、电池故障、乱收费、售后服务很差等的投诉,十分密集。
由此可见,绿源集团在冲击上市一路狂奔的过程中,不仅面临行业竞争环境变得恶劣的挑战,还存在产品质量经不起考验的发展风险,可谓同时面临内忧外患。
4
结语
作为电动两轮车赛道的先行者,绿源电动车一直坚守“技术路线”,并拥有了一定数量规模的知识产权,对电动两轮车行业的贡献,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不过,遗憾的是,由于市场环境瞬息万变,绿源电动车所追求的技术方向,或许因为没有及时地结合市场需求的变迁,而转化成让消费者愿意“买单”的产品,因此也没有很好地转化为商业价值。
如果说过去绿源集团的发展,赶不上其他头部企业,是因为其规模过小、资本实力不足,导致其起了一个大早,赶了一个晚集。那么此番上市募资,或许绿源集团能借助资本,助力其在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布局方面,做一些改变。
但愿绿源集团这个两轮车行业的“资深玩家”,未来能够厚积薄发,扭转局面。(于见专栏)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