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2月25日电 题:加速互通 何为粤港澳大湾区新预期?
中新社记者 张晓曦
2023年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四周年,也是疫情后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之年。按下“加速键”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受到各方关注,料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的热点之一。
回首四年:系列政策提供重要支撑
过去四年,中央出台一系列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政策,涉及产业、人才、创新科技等各方面。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谢来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央出台系列支持政策和横琴、前海、南沙三个国家级重大平台方案等,为大湾区建设提供重要支撑;多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持续推进,加上规则衔接机制走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大湾区内部联通已更加紧密。
长期关注社会民生议题的港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工会联合会理事长黄国表示,四年来,很多便利港澳人士到内地特别是大湾区读书、工作、生活的政策落地,一些政策受疫情影响在落实上仍存在问题。但随着内地与港澳人员往来全面恢复,大湾区的融合速度无疑将加快,并有助于更好地推进大湾区建设。
在澳区全国政协委员、澳门基金会行政委员会主席吴志良看来,四年中,粤港澳三地成立相关机构,对很多具体问题进行实质性研究。受疫情影响,粤港澳三地联通一度受阻,也让大家对大湾区建设有了新的认识,即只有更紧密地结合,才能共同进步和发展。
关注当下:全面通关加速交流沟通
农历新年后首个工作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强调将突出深化粤港澳合《网上怎么买足球比赛胜负》作,建立并协调落实粤港澳大湾区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年度
2月3日,澳门特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率团访粤,与中共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广东省省长王伟中会面,进一步深化粤澳合作、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月23日率团到访广州和深圳,展开其上任后首次对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的访问。李家超表示,今后也会到访大湾区其他内地城市和澳门特区,就促进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共同商议,为香港以至整个大湾区注入更大的发展动能,达到互利共赢。
官方“很忙”,三地民间往来也在“加热”。2月6日香港与内地恢复全面通关首日,经各陆路管制站出入境人次约22万(当天总出入境人次约28万)。此外,商界人士恢复交流互访,旅游合作也进一步推进,相关产业有望迎来复苏。
港区全国人大代表、香港特区立法会议员梁美芬告诉中新社记者,过去三年疫情挑战下,大湾区各城市的协同效应未能凸显,但随着全面通关,三地交流沟通将更加密切,每个城市必须抓住特点,发挥优势,推动大湾区整体建设。
展望未来:为国家发展注强大动力
至2022年全国两会,粤港澳大湾区已连续六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各方观察家看来,大湾区建设仍将是今年两会的热点议题。
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副院长毕雁英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兼具国内改革前沿与经济全球化因素的最佳区域,未来期待探索形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新模式。作为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前沿阵地,大湾区可以充分发挥区内有影响力的大学、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和国家大型科学项目的优势,吸引和凝聚世界尖端科技人才,全面利用全球科技创新资源,贡献世界科技创新发展。
有专家认为,未来粤港澳大湾区要更好地发展,需要三地政府更加紧密地合作,港澳与内地在规划和政策层面的协同性须继续加强;在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过程中,一些隐性门槛或制度障碍仍待系统梳理和重点突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先港澳要先行先试建立更紧密的全方位合作关系。相对来说,两地规则对接比较容易。”吴志良认为,港澳也应充分认识到,只有通过大湾区融入国家发展,才能更充分地依托优势获得自身突破。
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的多位港区、澳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表示,将重点关注大湾区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要素的流通,亦关心港澳人士到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机遇和可能的问题,并在国际合作中培育新优势。
各方已有强烈预期: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将迎来“加速期”。随着互联互通全面推进,大湾区积蓄起更为强大的能量,将更好地展现中国新的发展面貌,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人才青睐、宜居宜业的国际一流湾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