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聪明投资者
第一次见梁文锋,是2018年的6月份,幻方量化杭州总部。
2018年的量化市场刚刚显露今天的格局,机构调研时挂在嘴边的那些公司的名字,包括幻方、九坤、明汯们,背后承载的规模也仅仅是今天的零头。
当时成立3年的幻方管理客户资金约45亿,自营盘约10个亿。已经是量化的第一梯队。
作为掌门人的梁文锋一直隐形在幕后,很长一段时间业界都以为公司核心高管是另外两位。
托一个朋友的福,围观了这次罕见的深度调研。
梁文锋走进小会议室面对面坐下时,捧着一个保温杯,穿着深蓝色的工装绒棉衬衫。很瘦削,有点拘谨,活脱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工程师模样。
瞬间有了跟一则趣闻对号入座的即视感:据说他买了新房却一直醉心于开发策略而无心装修,所以在房间里支了帐篷睡觉。
同事说他除了编程,没有什么其他的爱好。
提前被安利了梁文锋如何的不善交流,最多能谈半个小时,结果那场调研下来是4倍的时间长度。
无他,调研的人很专业,做足了功课。
问到所有的专业问题,作为公司“总策略师”的梁文锋有一说一,对细节毫不回避。对监管政策也是熟稔。
涉及一些观点,他有时会停下来仔细思索,找不到特别合适的措辞时,赧然一笑。
但是闲聊,他确实不擅长的。
记得接近尾声时聊到人员招聘和考核,说有些员工是海外博士招募回来,计算机、数学背景专业都有。
我们惊讶于成本,因为他说要找在专业领域能做超前和深度研究的人。
“怎么去评判呢?”
“看他们在具体研究什么领域,怎么做paper,对研究有没有渴望。”
“好在你们现在规模和业绩,提成收入也不少。”
“呃,我们其实是要客户赎回的时候才有提成的,大家现在都没怎么赎……”
私募行业的业绩提成方式普遍采用的都是高水位法,按月计提一次。赎回才计提报酬的方式对客户相当友好,但对私募管理人会压力山大。
“那你怎么考核员工呢?”
“我们没有什么考核指标……”
“如果确实没有什么成果或者贡献?”
梁文锋偏着头想了想,“我们招人都会大家一起来看的……我觉得如果真的没有做出贡献,那是我们没有把他/她放到合适的位置上。”
“你有什么愿景吗?”
“嗯,想做不收业绩报酬和管理费的公司吧。”
自认投资圈里见多识广的我们一行三人,面面相觑。
现在回想,其实那个时候我们未必真的理解了这位“技术理想主义者”背后的真实憧憬。
5年之后的2023年7月17日,梁文锋成立人工智能研究公司深度求索,将幻方的棋局推进到他的“最终梦想”。
第二次见梁文锋是2019年的8月30日,在中国证券报举办的私募金牛奖颁奖典礼上。他作为量化投资论坛的第一位演讲嘉宾发言。
当时的幻方已经超过百亿规模,稳居国内量化私募“四巨头”。
梁文锋穿了一身有点皱巴巴的蓝色西装上场。
他认认真真地准备了这场演讲,坦率说,是超预期的精彩。整体关于量化投资在国内发展的思考,ppt里面有很多用心的数据。
他最后说道,“作为对冲基金,我们的使命是提高中国二级市场的有效性”,引起量化交易同行们的各种共鸣。
后来这篇演讲的完整实录被幻方同事发在自己的小号上,几百个粉丝的号,几天内被转出了“10万+”。
演讲实录的开头写道,“文字出自一名爱好量化投资的程序员,在今天金牛奖量化投资论坛上的发言。酸爽的广东普通话加上不那么顺畅的演说能力。”
这个标签应该是梁文锋默认恰如其分的。
他很少用自己的名字对外,比如巨额捐款背后“一只平凡的小猪”。
那天梁文锋演讲之后,我们又机缘巧合地做了非正式采访的交流。
记得当时追问了那个不收业绩提成和管理费的问题,梁文锋说,其实是想做一个开源的策略平台,让普通投资人都可以用。
在2024年作为DeepSeek创始人接受暗涌专访时,梁文锋回答,
“无论API,还是AI,都应该是普惠的、人人可以用得起的东西。”
“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被follow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开源更像一个文化行为,而非商业行为。给予是一种额外的荣誉。”
已然为2019年8月那句简简单单的话,做了生动、真实的注脚。
2019年,对幻方是意义非凡的一年。
公司投入自有资金近2个亿在其自研的深度学习训练平台“萤火一号”;两年后“萤火二号”的投入差不多10个亿。
2021年1月幻方基金经理蔡力宇在对外路演时,很兴奋地说道,
“欢迎到公司来参观,去我们的机房实地看一下。萤火一号占地面积差不多有一个篮球场那么大,萤火二号我们预期一个机房的面积差不多是10个篮球场。可以感受一下那种震撼!”
2024年12月16日,DeepSeek R1大模型即将推出的、仍然平静的日子,梁文锋在一年几乎只发一条信息的朋友圈转发了一篇发表在聪明投资者的文章。
这是他为文艺复兴科技公司创始人,“量化之王”詹姆斯·西蒙斯(James Simons)的传记《征服市场的人:西蒙斯传》一书所做的序言。
序言的最末写着,“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西蒙斯的话:‘一定有办法对价格建模。’”
转发评论的那句话豪气干云,“3年过去了,旧世界分崩离析,新时代正在光速到来。”
当年的5月10日,86岁的西蒙斯离世。
他在85岁接受访谈时回首文艺复兴科技的文化,说公司只雇佣没有金融背景、与华尔街没有关系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计算机科学家。
“我们的工程师和量化分析师应具备:数学能力、编程能力、对数据的热爱,最重要的是,有能力并渴望在学院式的环境中工作。”
在梁文锋,或者幻方,乃至今天的深度求索身上,有相似的气息。
回想在2018年,当时关于梁文锋“最全信息”来自2015年12月1日水木社区上转发的一则招聘启事,标题是“幻方科技2016校园招聘——顶尖量化对冲基金公司觅牛人”。
正文下面附了一段没有具名的故事。
“2008年,L先生带着8万元本金,开始了自己独立的量化交易之路。2015年,经历过7年熊市牛市大轮回的L先生,以每年超过100%的复合收益率迈入了亿元富豪的队伍。
这个行业里最先富起来的L先生认为,中国的量化交易将从‘单兵游侠’的时代转向极客汇聚的私募基金时代。他和IT圈的朋友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希望能打造一支世界一流的量化私募团队。他们给自己的公司取名‘幻方科技’。
‘幻方’取自于中国古代洛书《九宫图》,是一种特殊的矩阵,是科学的结晶《极速168开奖现场直播》与吉祥的象征
L先生的理想是有朝一日能够与世界级的量化交易泰斗——西蒙斯的文艺复兴公司相媲美。”
西蒙斯成立文艺复兴科技从事量化投资时,44岁。
梁文锋现在40岁,已经投身量化投资16年,完成了财富独立的过程。如今全情投入自己的技术热爱,他确实可以从容地,不从商业视角地推进耗资巨大的基础探索和研究。
他的人生已然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案例。
“西蒙斯是幸运的,他遇到了好的时代。”梁文锋致敬序言中写的话,也许更适合他自己。
在这个硬核创新的时代,早早就俯身躬耕的人,会得到时间和世界的奖赏。更何况,梁文锋一直醉心于此。
开源、普惠、提升效率,这些思想原则贯穿了他在量化投资和人工智能的高山行走。
很幸运,有两次近距离的接触。
这么多年始终低调到尘埃……然而,不喧哗,自有光。
附上摘录的梁文锋的20金句,完全来源于公开报道,包括他的一次演讲,一篇序言和两次“暗涌”的访谈。
关于量化投资
1、和很多新技术一样,量化投资刚出现的时候也是被嘲笑的对象,没有人相信计算机可以像人类一样进行投资。
2、西蒙斯却敏锐地预见到,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终有一天“不可能”将会变成现实。他在早期做了诸多尝试,都不太成功,但他并未放弃,他相信时间是站在他这边的。
3、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会想起西蒙斯的话:“一定有办法对价格建模。”
4、在信息化时代,金融市场是公平和透明的,人类基金经理和计算机模型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这进一步为量化投资大范围成功扫清了障碍。
5、有人问,量化投资,以后还需要人类吗?当然需要,需要大量的程序员和研究员。
6、量化私募整个行业的进步,大致是符合摩尔定律的,每18个月投资能力翻一倍。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的股票市场,有效性会进一步提高。这是历史趋势,不可阻挡。
7、市场有效的时候,你直接买指数就可以了,指数就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财富的主体还是在老百姓手上。
8、作为对冲基金,我们的使命是,提高中国二级市场的有效性。
关于人工智能
9、幻方某种程度上增强了我们对技术驱动型创新的信心,但也不都是坦途。我们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外部看到的是幻方2015年后的部分,但其实我们做了16年。
10、我们不是有意成为一条鲶鱼,只是不小心成了一条鲶鱼。
11、(提前囤卡)很多人会以为这里边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商业逻辑,但其实,主要是好奇心驱动。对AI能力边界的好奇。
12、(为什么DeepSeek目前选择只做研究探索?)因为我们觉得现在最重要的是参与到全球创新的浪潮里去。
13、随着经济发展,中国也要逐步成为贡献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车。
14、我们创新缺的肯定不是资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么组织高密度的人才实现有效的创新。
15、创新不完全是商业驱动的,还需要好奇心和创造欲。
16、在颠覆性的技术面前,闭源形成的护城河是短暂的。
17、所以我们把价值沉淀在团队上,我们的同事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积累很多know-how,形成可以创新的组织和文化,就是我们的护城河。
18、开源,发论文,其实并没有失去什么。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被follow是很有成就感的事。其实,开源更像一个文化行为,而非商业行为。
19、给予其实是一种额外的荣誉。一个公司这么做也会有文化的吸引力。
20、我们经常说中国AI和美国有一两年差距,但真实的gap是原创和模仿之差。如果这个不改变,中国永远只能是追随者,所以有些探索也是逃不掉的。
21、英伟达的领先,不只是一个公司的努力,而是整个西方技术社区和产业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能看到下一代的技术趋势,手里有路线图。中国AI的发展,同样需要这样的生态。
22、长远来说,我们希望形成一种生态,就是业界直接使用我们的技术和产出,我们只负责基础模型和前沿的创新,然后其他公司在DeepSeek的基础上构建to B、to C的业务。
23、我经常思考的是,一个东西能不能让社会的运行效率变高,以及你能否在它的产业分工链条上找到擅长的位置。
24、只要终局是让社会效率更高,就是成立的。中间很多都是阶段性的,过度关注必然眼花缭乱。
25、DeepSeek(跟幻方团队一样)也全是自下而上。而且我们一般不前置分工,而是自然分工。每个人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经历,都是自带想法的,不需要push他。
26、我们选人的标准一直都是热爱和好奇心,所以很多人会有一些奇特的经历,很有意思。很多人对做研究的渴望,远超对钱的在意。
27、对顶级人才吸引最大的,肯定是去解决世界上最难的问题。我们就在做最难的事。
28、拿互联网的商业逻辑去讨论未来AI的盈利模式,就像马化腾创业时,你去讨论通用电气和可口可乐一样。很可能是一种刻舟求剑。
29、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会更依赖硬核技术的创新。当很多人发现过去赚快钱很可能来自时代运气,就会更愿意俯身去做真正的创新。
30、以后硬核创新会越来越多。当这个社会让硬核创新的人功成名就,群体性想法就会改变。我们只是还需要一堆事实和一个过程。
排版:关鹤九
责编:艾暄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