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不卡综合,内射在线Chinese,日韩综合一卡二卡三卡死四卡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给大家科普一下九游会ag永久网址

发布时间:2025-01-03 13:01

  中新网福州8月9日电 (傅振宇 林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福州三坊七巷历史悠久、古厝林立,是名人辈出、文脉昌盛之地,承载着珍贵的历史文化内涵,蕴含着爱国、进步、开放、包容的精神,折射着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就高度重视包括三坊七巷在内的文化遗产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提出了许多前瞻性思想理念,推动了一系列开创性探索实践,使这片历史悠久的文化宝地得以延续。

  2021年3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三坊七巷考察调研,再次叮嘱,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从“保下来”走向“活起来”,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不仅赓续着城市的文脉,更散发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走进三坊七巷,经由另一个视角了解三坊七巷。我们亦可以从时光晕染的曲线山墙、纵横坊巷中,发现丰富的同心元素,感受深厚的同心底蕴。这里不仅承载着动人的同心往事,也律动着新时代新的同心乐章。

  三坊七巷起源于晋,形成于唐五代,繁盛于明清,由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三坊”和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七巷”,以及南后街一条中轴街肆组成,是目前全国现存规模较大、保护较为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人们常说,走进三坊七巷,就是揭开了半部中国近代史。从另一个视角看,这里还是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赓续优良传统的载体,是展现闽商耕山拓海足迹的画卷,是民族团结进步的视窗,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缩影,是港澳台侨同胞血脉相亲的家园,是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创新创业的热土,不仅蕴藏着一部风雨兼程、聚流成海的同心史话,更续写着当代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团结奋进的同心篇章。

  智者先贤:这里走出了一大批近现代爱国民主人士

  三坊七巷自古士子云集、文儒辈出,沉淀着书墨浓香中世代相传的优秀文化基因。近代以来,这里亦走过革命者的匆匆步履,留下民主先贤的求索足迹,流淌着党外人士与中国共产党携手同行的岁月,映现着时代风云中烈火淬炼的峥嵘风骨,凝结了引领风气、追求真理、爱国兴邦、奋斗不息的民族精魂。

  文儒坊36号,曾诞生了闽人自办的第一所具有革命色彩的新式学堂——蒙学堂。驻足聆听,仿佛仍有琅琅书声穿越百年,将人们带回那个风雨飘摇而又思潮激荡的年代。

  1899年,近代民主革命者、报界先驱林白水与黄展云、黄翼云、郑权、方声涛等人合办了蒙学堂,不仅开展启蒙教育,更宣传进步思想、培养革命人才,成为福建早期传播革命火种的重要据点。黄翼云、方声涛等志士先后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骨干力量。林觉民、林文、方声洞、严汉民、陈更新等数位黄花岗烈士,皆曾受教于蒙学堂。

  首开白话办报先河的林白水(1874-1926),报人生涯十分跌宕。他于1905年东渡日本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时期著名的民主斗士,孙中山曾手书“博爱”条幅相赠。他不畏强权,抨击时弊,1926年与同为“民国三大记者”的邵飘萍先后惨遭军阀杀害,时人哀其“以身殉报,一样飘萍身世;为国捐躯,千秋白水文章”。1985年,民政部追认林白水为革命烈士。

  黄巷28号,“福建事变”期间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机关旧址,铭刻着一段血与火交织的岁月。1933年11月至1934年1月,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前身,由忠诚孙中山事业的国民党左派等建立)中央机关从上海迁到此地办公,参加酝酿和组织策动抗日反蒋的“福建事变”,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福建事变”推动了全国的抗日救亡运动,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之一。当时,包括黄琪翔、郭秀仪夫妇在内的农工党重要负责人就居住于此。农工党人努力寻找联络中共,为十九路军与中共签订抗日反蒋协定来往奔波。在闽的155名农工党人全力参与“福建事变”的各项工作,有的更是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这处统战旧址作为多党合作历史的见证,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特殊的同心光芒。

  参与“福建事变”的重要民主人士中,还有家住衣锦坊酒库巷的林植夫(1891-1965)。1938年,林植夫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参加了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林植夫与叶挺军长一同被囚禁在上饶集中营,期间饱受摧残,始终宁死不屈,还协助狱中秘密党组织坚持斗争。1947年,林植夫经何公敢介绍参加中国民主同盟,并发起创建了民盟福建组织,同中国共产党并肩战斗。新中国成立后,林植夫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曾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农林厅厅长,并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福建省委会首任主委,为福建农林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大道行思,取则行远。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改变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强烈渴望,促使广大爱国民主人士选择和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并在之后紧紧追随、矢志不渝。

  “挟持左右尽弓刀,谁识书生胆气豪!”黄巷走出的王冷斋(1892-1960),曾是“卢沟桥事变”时的宛平县县长。他面对日寇威胁,不卑不亢,据理力争,坚守城池,还以诗记史,细叙事变始末及抗战前线的危急局势。当中共中央在延安向全国发出通电,吹响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集结号,王冷斋赋诗:“延安奋臂起高呼,合力前驱原执殳。亿万人心同激愤,山河保障定无虞”,表达热烈响应。抗战胜利后,王冷斋作为重要证人出席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历数日本战犯罪行。解放后,他加入了民革,并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文史馆副馆长,毕生致力于“卢沟桥事变”历史研究和著述。

  童年曾在三坊七巷居住过的冰心(1900-1999),是家喻户晓的“世纪老人”、文学大家,也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新中国成立后,冰心与丈夫吴文藻冲破重重阻拦回到祖国,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从此,她将书写人间之爱的笔投向对新生活的赞颂,并作为中国人民的文化使者,积极在国际交往活动中展现新中国的美好形象。冰心曾担任过民进中央名誉主席、副主席,中国妇女联合会常委等职,为祖国的文学教育、妇女儿童事业,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事业贡献了光和热。

  祖辈世居三坊七巷的林徽因(1904-1955),一生热爱祖国,新中国也为她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正式成为清华大学建筑系一级教授,当选北京市第一届人大代表、全国文代会代表,并被特邀参加全国政协会议。林徽因曾说,从这时起,她才真正以“林徽因”自己,而不是以“梁太太”的身份投身于新政权和新社会的建设之中。因此,她在病痛缠身中仍以满腔热情参与新中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满怀自豪地在创作中呈现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又呕心沥血让国宝级传统技艺景泰蓝工艺光彩重生,并竭尽所能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建筑学人才。她以对中国建筑、文学事业的重要贡献,诠释了新中国女性知识分子的蜕变成长与时代担当。

  还有许多优秀的闽都儿女,也走过长长的旧坊巷,迎着社会主义的曙光,走进新中国的广阔天地,施展宏伟抱负,倾尽毕生才华。

  世居文儒坊的陈岱孙(1900-1997),青年时就抱定“经济救国”之志,曾留学哈佛大学并获哲学博士学位,是中国经济学课程“中国化”的先驱。1945年10月,他和张奚若、周炳琳、朱自清等联大10位教授联名发表电文,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希望国共谈判取得成功。1948年,他挺身而出和进步师生一道坚决抵制国民党政府将学校南迁,坚持留在北京迎接清华园的新生。

  世居文儒坊的陈矩孙(1913-1987),系陈宝琛之孙,是“一二·九”抗日救亡运动组织者之一,还曾和林植夫等人一起参与民盟福建组织的创建。抗战胜利后,他接受中共闽浙赣省委指派,留在福建开展统战工作,争取国民党上层人士,曾策划和推动福建省银行总行和香港分行的起义。

  曾住文儒坊陈宅的曾以鼎(1892-1957),原是国民党抗日海军名将。抗战胜利后受命接收日伪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曾以鼎拒绝去台湾,后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海军研究委员会主任,参与海军建设等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决策。

  曾居住黄巷小黄楼的郑奕奏(1903-1993),是桃李满天下的著名闽剧表演艺术家,被誉为“福建梅兰芳”。抗战期间,他“宁可清饥,不要浊饱”拒绝为日寇演出,还参加义演为将士捐赠寒衣。新中国成立后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戏剧家协会福建分会名誉主席等职,曾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的接见。1959年,郑奕奏赴印尼传授闽剧艺术并登台演出,在海外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晚年生活在桂枝里的书画篆刻名家陈子奋(1898-1976),被徐悲鸿赞誉“来往千古,戛戛独造”。抗战期间,他常以画筹赈,为国出力。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福建省人大代表、省政协常委,以及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等职。有关部门专门在西湖为他设立画室,让他更好地创作研究。而他的诗句“智慧与心皆许国,中书虽老尚斑斓”,正写照了他一心报国的满腔赤诚。

  世居宫巷的沈觐寿(1907-1995)是沈葆桢的曾孙,一生精研金石书画,真草篆隶熟习兼通,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政协委员、省文史研究馆馆员、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岁月奔流,赓续传承。在今天,这种同心同向同行的力量,仍然在蓬勃的中华大地上澎湃激荡。

  根深叶茂:这里流传着民族团结进步的悠悠往事

  福建山海交融,56个民族齐全,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缩影。在三坊七巷,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亦有迹可循、有例可证。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毗邻三坊七巷的林文忠公祠,红墙肃穆,古雅高格。林则徐(1785-1850)以“开眼看世界”的远见卓识和虎门销烟的惊世壮举彪炳史册,也以维护民族团结的丰功伟绩,使各族人民长思久仰。

  1842年,林则徐遣戍伊犁,团结新疆各族人民垦荒地、浚水源、辟沟渠、兴耕作、固边防。至今,一条长达400余里的碧波宽渠仍在滋养祖国土地,被当地群众称为“林公渠”。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伊犁垦田成功后,林则徐又以抱病之躯奔波天山南北,“纠工筑城,开渠引水,招民种地”,并结合当地人民长期实践出来的经验,在吐鲁番因地制宜推广“坎儿井”,“变赤地为沃壤”,改善了当地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使“穷民携眷安家,以为乐土”。

  郎官巷30号畲族馆,青砖黛瓦里蕴藏的一抹民族风情,尤为惊艳。畲药香里的本草中华、畲族衣装上凤凰麒麟的美好寓意、畲家拳里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畲族银器上八仙过海等传统造型的中国匠心……琳琅满目200余件精美的民俗文物珍藏,铺呈着畲家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重,娓娓道来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共同文化记忆。

  这座畲族馆的前身,本就是畲族先民的一处住宅。据上杭庐丰畲族乡保存的《蓝氏族谱》记载,清道光十九年(1839),庐丰乡60位蓝姓畲族人集资在省城郎官里购置房产建造“福省祠”(又名蓝氏祠堂),为赴榕参加科考的蓝氏子弟“一到其地,即得驻息之所,免租税之劳”。神奇的是,当他们买下房产,翻阅契书时才发现,原来早在康熙年间,此地就属蓝家旧宅。所以,畲族先民在省城生活发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

  畲族是福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福建畲族人口占全国畲族人口的一半以上。清代以后,科举考试在畲族士子中逐渐铺开,为史籍所记载的也随之增多。闽地亦涌现出蓝理、蓝廷珍、蓝鼎元、雷宏、钟大焜等一批畲族文人或地方官员,庐丰畲族蓝氏亦“文武科名人材辈出”。

  在长长的历史脉络中,蓝氏祠堂存蓄了畲族先民在福州生存与发展,并积极融入中华民族大《九游会ag永久网址》家庭的历史讯息。如今,重修的畲族馆,承载着更多功能与使命,不仅成为展现丰富多彩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更是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乡村发展的平台。2022年1月,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少数民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在畲族馆挂牌成立,成为青年学子体验传统文化、触摸历史、感受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又一温馨家园。

  如果我们将视线上抬,以三坊七巷为中心向周边俯瞰,位于东侧的旗汛口、蒙古营,南侧的八旗会馆——这些富有民族特点的地名,也都记录着各民族在福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在民族融合的滚滚洪流中,无论最初的起意如何,他们都最终成为了现代城市繁华的一角,特殊的名字在百年后也渐渐沉淀为一种文化印记,留待后人赋予他们崭新的意义……

  源脉绵延:这里见证了我国宗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三坊七巷的宗教历史亦可称久远,“七巷”中即有宫巷、塔巷“两巷”的名字与宗教建筑所在有关。

  宫巷因紫极宫而得名,唐天宝元年(742)始建于巷北,祀道家之神。据《旧唐书》载:“开元二十九年正月制:两京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天宝二年三月,改西京玄元庙为太清宫,东京为太微宫,天下诸郡为紫极宫。”这与宫巷紫极宫的定名可相互印证。

  在三坊七巷之南,有山名乌山,古木参天,奇石殊胜。相传西汉时道家何氏九仙重九登高,射乌于此,故又称射乌山。宋熙宁年间,程师孟以乌山之胜可比道家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于山麓建道山亭,乌山由此有道山之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应程师孟之请,作《道山亭记》详记此事。《记》中感慨其时闽地佛道家之盛:“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可见佛道教对福建历史文化的发展自唐宋始已产生很大影响。

  塔巷之名,源自王审知时期修建育王塔并塔院于此,寄望能够庇佑文运昌盛。塔巷历史上多次改名,如文兴巷、兴文坊、修文坊等,也多出于此愿。据宋淳熙《三山志》载,“兴文坊,地名塔巷,旧曰修文”“育王塔院,兴文坊北,闽王时有之”。1980年,在福州市北郊莲花峰下斗顶山出土了王审知墓志铭,记载当时“佛庙遍廓,雁塔干霄,钟梵之音,远近相接”,可见重佛风气及佛教影响。此外,光禄坊西段也曾建有五百罗汉寺,据称也是王审知应梦而建。

  育王塔早已不在,今存乌山崇妙保圣坚牢塔,是福建目前最大最完整的五代石塔,前身是唐贞元十五年(799)建造的贞元无垢净光塔,乾符六年(879)净光塔毁于兵燹。王审知第七子王延羲在继位后重建,是北宋名臣谢泌诗“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中“七塔”之一,因所用花岗石久经岁月而外表略显青黑而被称为“乌塔”。乌塔边有石塔寺亦名“净光寺”,始建于唐贞元十五年。

  位于三坊七巷东侧八一七北路的福州清真寺,始建于元初,现有建筑格局为传统四合院式,具有典型的中国建筑风格,是福州市内现有唯一的清真寺,也是福建省内现存的5座清真寺之一。寺内保存有明朝到民国时期一共7方碑刻。其中明永乐五年(1407)明成祖朱棣《勅谕》碑记载了当时保护伊斯兰教及信教群众的文告:“眷兹善行良可嘉,尚今特授尔以勅谕,护持所在官员军民一应人等,毋得慢侮欺凌,敢有故违朕命慢侮欺凌者,以罪罪之。”在泉州清净寺,同年亦立有相似内容石碑,劝诫保护穆斯林及其寺院,是为伊斯兰教中国化以及融入古代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例证。

  宫巷之中,于明崇祯前期始建三山堂,是福州历史上已知的第一座天主教堂。明朝时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艾儒略曾在此传教,同时也介绍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并与当地名士多有交往。顺治三年(1646),三山堂于战火中毁坏严重。到顺治十二年(1655),信奉天主教的闽浙巡抚佟国器助银重建的新堂落成,为中国寺庙建筑风格,内部装饰、摆设也多是中国化的样貌。

  花巷基督教堂与三坊七巷毗邻,所在地最早曾是清末任琉球册封使赵新的太史府。1911年11月,武昌起义后,福州革命党人曾将花巷堂原址上的房屋作为革命军总司令部。革命志士、基督教徒黄乃裳在此门口举出“十八星旗”,身先士卒冲向光复福州的战场。花巷基督教堂建成于1915年,1938年被改为石墙结构的礼拜堂。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成为福建省基督教开展三自革新、抗美援朝运动的重要场所。

  三坊七巷亦多民间信仰场所,祭祀百姓崇敬之地方神祇。

  光禄坊玉山涧河沿有座老佛殿。相传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清咸丰九年(1859)重修。福州曾有“九庵十一涧”,老佛殿便是其中之一,原为五帝庙,又称玉山涧。五帝即五瘟神,因古时城乡多有瘟疫发生,百姓认为五帝能驱除瘟疫,便来此祭祀祷告祈求护佑。

  清代郎官巷由在榕建宁人捐建有“天后宫”,与绥安会馆毗邻,据称当年香火极盛,至今仍存。学者多认为,妈祖庙建于江海渡头者多,可佐证三坊七巷当年亦有发达之水网。闽山巷巷北路口至今仍有香火供奉“财福正神”,巷南原有卓公祠(又称闽山庙)祀卓祐之,今仅存门墙牌额。卓祐之“生平正直,精爽过人,自谓死当为神。及卒,果著灵异。”屡受宋廷的褒封,“乡人崇奉弥笃”。

  明清时期,闽山巷还是福州庙会的重要场所,到清末民国民俗活动更盛。据《乌石山志》载:“闽山庙,每年上元十三至十五夜,驾鳌山,玲珑飞动,人物、花果、禽鱼,皆裁缯剪彩为之,箫鼓喧腾,煎沸道路。”每年三月三“闽山庙斗宝”活动更是福州特有的一项民俗,明陈元珂在《重修闽山庙记》中记载:“每岁三月三日,则聚富室奇玩竞为杂剧,道神出游,是闽山庙斗宝,不独元宵矣。”

  通江达海:这里留下了闽商爱拼敢赢的传奇印迹

  “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北宋名儒龙昌期在福州讲学时留下的诗句,描绘了唐代福州“罗城”护城河安泰河的繁荣景象。在文儒坊唐罗城遗址考古中发现的宋代巷路具有前店后坊的形式,印证了当时福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西市”所在。自古商贾云集的三坊七巷,留下了一代代闽商闯荡商海的多彩印迹。

  位于郎官巷15号的绥安会馆始建于元、重修于清,由来自闽北山区的建宁商帮创建。《绥安会馆碑记》记载了当年的建馆初衷:“闽北纸、木、茶、笋等帮,贸迁至省,暨转运天津等处者,险历滩河,逾越海澨,莫不感戴神灵,生计日隆,备臻利涉,思有以报答天后之鸿慈,图建会馆”。岁月更替,承接南北贸易的码头、河道今天皆已不复存在,但绥安会馆与毗邻的天后宫依然无声诉说着一段通江达海、物畅其流的昔日繁华。

  作为三坊七巷中轴线的南后街,更是自古洋溢浓郁的文化商贸气息。由于这里是官宦缙绅、文人学者聚居地,裱褙、古玩、刻版印书等店铺应需而兴,尤其是林立的书铺令省内外学人趋之若鹜。当时许多闽籍文人及浙赣寓闽文士的著作,多由这里的刻书坊雕版刊印,包括林纾译著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严复译著的《天演论》等,不胜枚举。清末广东举人王国瑞游览此地时不禁感慨:“正阳门外琉璃厂,衣锦坊前南后街。客里偷闲书市去,见多未见足开怀。”

  到了民族资本主义开始曲折发展的近代,三坊七巷也打开了新视野,拓展了商贸新领域,催生了大商巨贾的创业传奇。

  说到此,不得不提到一位三坊七巷的名人严复。在近代中国救国救亡、求富求强的道路上,他是将西方经济学引进中国的最具代表性人物之一。在1896年到1902年间,严复完成了亚当斯密《国富论》的中文翻译,希望用现代经济学启迪国人破除历来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

  就在严复翻译《国富论》的同时期,被誉为福州民族工业奠基者的“电光刘”家族,也迈出了实业救国的步伐。刘氏家族的发家史始于刘齐衔。这位清道光年间的进士,为官30余年,躬节俭,善理财,为后代创业积累了雄厚资本。他的7个儿子中,富有经商才华和冒险精神的刘学恂,于1890年创办了福州第一家糖厂,后改营纸业,虽相继失败,但拉开了刘家工业发展史的序幕。后来,刘学恂将几个孩子都送到国外留学,希望后代掌握新知识、带回新技术。

  1910年,刘家众兄弟联合福州名流,集资创办了“福州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他们认为,没有电就不可能有民族工业的立足和发展。次年,电气公司开始向全城供电。紧接着,刘氏兄弟围绕电力产业拓展其他领域业务,接续创办了福州电话股份有限公司、煤矿公司、铁工厂、玻璃厂、精米厂、炼糖厂、制冰厂等20余家企业,形成规模庞大的刘氏工业集团,也带动了福州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富起来的“电光刘”家族不忘回馈社会,以利民生。刘家于电气公司特设“农村电化部”,在全省首创电力灌溉实验,以工业反哺带动农村发展;在福建各地建设水电站,开采地矿资源,振兴民族经济;投建国内最高输电塔,搭架过江输电线,扩大城内供电范围;置重金购得美制史端乔自动交换机,大大提高福州通讯水平,这套设备一直伴随福州人步入改革开放大道,至1980年才退出历史舞台……

  今天,位于光禄坊的刘家大院花厅被辟为家风家训馆,正厅悬挂的龙山刘氏家训依然醒目:“国治家齐,学崇业广,著谟彰绩,逢吉迪康,中正为本,宽厚宜遵,咸尚笃诚,聿昭矩法”。在这代代传承的家训背后,有这个儒商世家聚力做大生意的苦心经营,亦有着舍生取义的家国情长。

  “九一八”事变前,刘家企业的核心人物刘崇伦,得知了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后,置生死于度外,火速托人印制并冒险散发,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警醒国人“知暴敌侵略之将至”。不久,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刘崇伦惨遭特务暗杀。

  日寇侵华、世界经济危机、家庭变故……使刘家产业日渐式微。福州两度沦陷期间,电气公司更是遭受日寇敌机多次重点轰炸,雪上加霜。

  然而刘家子孙依然坚韧不屈,劳心劳力苦苦支撑着家族企业。至福州解放前夕,面对蓄意破坏的阴谋,刘家人还积极配合中共地下党开展统一战线工作,组织动员工人进行“护厂”斗争,死守住公司大楼内的资产档案和电力设备,保障了福州解放当天全城灯火通明。

  1954年,“电光刘”家族企业响应号召,刘氏的电话公司成为福州市全行业第一家实行公私合营的企业,从此融入新生共和国经济建设的浪潮之中。

  当我们把目光转向文儒坊,可与刘家大院媲美的尤氏民居,尘封着另外一则商界传奇。

  清代至民国期间四代经商的尤氏家族,首位创业者尤孟彪白手起家,从学艺缫丝铺,到开缫丝作坊,再到后来在宫巷口开办恒盛丝线店,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其子尤贤模继承了父亲的缫丝绝活,以及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经营之道,逐渐拓展业务,将商务范围由省内扩展至上海、香港等地,使尤氏成为当时福州举足轻重的大工商业家族。到了第四代,尤氏三兄弟经营的台江百龄百货,竟使“到福州必到百龄”成为一时风尚。

  然而,上世纪30年代,时局动荡、战火涂炭中的尤氏家业同样无可奈何走向衰败。直至1956年,百龄百货实现公私合营,才重获新生。

  家大业大,不如国之大。回眸三坊七巷两家商业巨贾的发展兴衰,让人在唏嘘中更深体会,国泰才有民安、国强才能家富的真理。

  三坊七巷不仅走出了闯荡风云的商业骄子,还产生了许多入户走心的知名商人。单就今天还能在坊巷间品尝到的特色美食而言,就有不少是传承百年的老字号。清咸丰年间,潜心研制出“鼎日有”肉松的厨工林振光,让酥口的肉松由光禄坊早题巷口的作坊飘香榕城、远销四海、誉满五洲;清光绪年间,在南后街开办“同利肉燕”店的陈官燃,不仅让福州的酒宴多了一道品牌菜,也让肉燕跟随远游的福州人征服了更多人的味蕾;清末民初,将台湾打鱼丸技艺带回福州的刘必松,靠着代代相传的传统工艺,让开在塔巷的“永和鱼丸店”成为福州人的记忆之味……还有许多诸如寿山石雕、脱胎漆器、软木画、牛角梳等“物小名大”的工艺品,声名远播海外,也成为连接福州与世界的特殊媒介。

  如今,三坊七巷经过多年保护开发,还原了南后街原有商业街市功能,更有许多新业态不断涌现,传统老字号与国潮新风交错汇聚的熙攘街市,已成为福州新的文化商业聚集地。

  同根同祖:这里绵延着闽台相连的血脉文脉

  闽台一衣带水、渊源深厚。被称为“闽台渊源彰显地”的三坊七巷,历史上更是涌现出一大批为开发、建设和保卫台湾作出卓越贡献的仁人志士。无论是戍台御海、兴学弘文的武将文儒,还是与台湾世家联姻的名门,都成为镌刻在坊巷里的深深记忆,见证着海峡两岸紧密相连的血脉和代代相承的文脉。

  明万历年间,家住吉庇巷的沈有容(1557-1627),曾三度率军入台湾、澎湖列岛,歼倭寇,驱荷兰入侵者,成为“收复台湾第一名将”。

  到了清代,三坊七巷更是走出了一大批戍台名将。

  光禄坊的玉尺山房,是戍台总兵何勉(1680-1752)的故居。何勉骁勇有谋,曾因卫台有功连升三级。任福建台湾镇总兵期间,他捐资建设了规模宏大的总镇营盘,中建总镇署衙门,使台湾有了正规的军事指挥部。如今在台湾很有名的“总爷街”便由此而来。他还曾变卖家产,捐谷千石在台湾赈饥,深得当地百姓爱戴。其子何思和也曾任台湾镇总兵,并卒于任上。

  榕台民间家喻户晓的传奇人物——戍台名将甘国宝(1709-1776)曾居文儒坊51号。他两度戍台担任挂印总兵,不仅为巩固海防、驱除倭寇、保卫台湾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且团结高山族同胞,教民农耕、以文化民,使台湾“兵安其伍,民安其业”。他离台履新时,当地百姓“群致万民衣伞,父老有操舟送至鹿耳门而不忍去者”。后来他去世的消息传到台湾,举岛“士叹于庠,民哭于市”,纷纷建祠设祀以彰其德。如今,甘国宝已成为闽台相亲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与他有关的影视戏剧作品在闽台地区广为流传。

  晚清名臣沈葆桢(1820—1879),是中国近代海军奠基人之一,亦是宫巷走出的巡台大臣。1874年,日本出兵入侵台湾。沈葆桢临危受命,以钦差大臣的身份率舰驰台,有勇有谋地开展了一系列军事与外交斗争。驱日保台后,沈葆桢继续留台处理善后,整顿防务,并相继提出设台北府、移福建巡抚驻台等一系列治台政策,对保卫国土、密切闽台关系、推进台湾近代化意义重大。

  沈葆桢巡台期间,协助治台有功的人里,不可忽视曾居文儒坊的梁鸣谦(1826-1877)。他随沈视台兼办各国通商事务,提出改革台湾地方建置、筑碉堡增设炮台等主张,均被沈采纳。他还倡议为郑成功建祠以弘扬正气,并代沈撰联:“开万古得未曾有之奇,洪荒留此山川,作遗民世界;极一生无可如何之遇,缺憾还诸天地,是创格完人。”

  晚年居于郎官巷的严复,一生也曾多次和台湾有过交集。当年沈葆桢赴台,随同负责“测量台东旗米各海口”地形的,正是刚从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的严复。此举为台湾海岸版图的界定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迫割让,严复愤慨之下以笔为武器,发出“能群保种”的呐喊,激励国人团结抗敌,投入反割台斗争中。

  1918年,严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福州,为三子严叔夏(1897-1962)和“板桥林家”小姐林慕兰操办婚礼。林慕兰之父林尔康在甲午之战后不忍割台之耻,举家来到福建,曾居住在杨桥巷。据说,严复为使儿媳离娘家近一些,特意迁居郎官巷。

  抗战时期,严叔夏坚守福建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当选民盟福建省委会常委、民盟福州市委会主委。严叔夏长女严倬云是台湾妇女界著名人士,曾陪同丈夫辜振甫参加了影响深远的“汪辜会谈”,并长期致力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增进两岸同胞亲情福祉发挥了重要作用。

  黄巷51号复建的福州台湾会馆,则留存着一段台湾学子跨海赴榕应试的记忆。清朝收复台湾后,大批台湾学子来福州参加乡试或进京会试。清光绪年间,福建台湾兵备道兼提督学政刘璈不忍考生受千里奔波与无处安歇之苦,屡次提议并多方筹措,在福州建成可住300余人的台湾试馆(原址在中山路原贡院附近),让赴考的台湾学子有了一个安逸的下榻之所。

  据统计,清代在台湾府县学教授、教谕、训导的646人中,福州籍占192人。曾住光禄坊“怀藤吟馆”的刘家谋(1814-1853)便是其中重要人物之一。清道光年间,他任台湾府儒学训导,怜才爱士,勤于执教,为人师表,因劳累病卒于台。刘家谋著有《观海集》、《海音诗》,对台湾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更有涉及台湾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诗篇。

  此外,三坊七巷走出的涉台名人中,还有曾居光禄坊,对台湾诗坛影响很大的清初著名诗人黄任(1683-1768);居黄巷,促成清朝设置台湾宜兰政区的梁上国(1750-1818);居黄巷,任台湾宜兰儒学训导的郭柏芗(1819-1876);居文儒坊,与台湾“板桥林”联姻的陈宝琛之父陈承裘(1827-1895);居光禄坊,曾任彰化教谕的周长庚(1847-1892);居文儒坊,曾为福建台湾巡抚刘铭传幕友的文学家陈衍(1856-1937)……

  2008年,“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因涉台人物多、涉台文物多、在台后代多,被国家文物局定义为整体性的涉台文物建筑群,并有29处古迹列入国家文物局涉台文物目录。

  今天,这里成为两岸交流交往、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国台办授予的“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原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闽台文化产业园”在此落户,文旅研学、寻根恳亲互动频繁,闽台元素、台青文创于此交汇……来到这里的台湾同胞,在如波涛起伏的重重马鞍墙的索引下,寻访一座座承载闽台记忆的古厝民居,也让血浓于水的两岸亲缘,继续在历久弥新的坊巷绵延。

  四海一家:这里承载着故土情深的闽侨记忆

  福建是侨务大省,“侨”是福建省情的一个重要特点。如今,旅居世界各地的闽籍侨胞有1580多万人,分布在全世界188个国家和地区,每4位华侨华人中就有1位是闽籍乡亲。

  福州派江吻海、凭海临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发祥地和重要枢纽城市,在长期对外经贸文化交流中,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献、文物史迹和考古遗存,见证了福建人不惧万难、闯荡世界,在各地守望相助、落地生根的轨迹,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和海外交通、交流、交往的历史。

  走进文儒坊尤氏民居,曾经商界巨富的宅院经过悠悠岁月,依然格局井然、雅致非常。今天,这里成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展示馆。进门可见的巨大宋代木碇,厅堂上高悬的“海不扬波”木匾,院落池中的福船,皆尚有当年云帆高张的气势。

  故土情深,乡愁绵长。在外拼搏的闽籍侨胞始终爱国爱乡、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位于三坊七巷宫巷11号刘冠雄故居的福建华侨主题馆,展示珍贵的侨批档案、涉侨文物等历史文化印记,并运用数字技术等推动活化利用,积极弘扬华侨精神,讲好华侨故事、福建故事。近年来,福建华侨主题馆“赤子情怀——闽籍侨胞百年爱国故事”“同向同心同行——陈嘉庚与中国共产党”“庆祝二十大侨心永向党”等主题展的陆续举办,以及福建新侨人才联谊会、福建海外杰出女性联谊会、福建华侨摄影家学会等团体的加入,使这处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闽籍侨胞联谊的交流基地更添人气、更具内涵。

  位于文儒坊21号的吴孟超院士先进事迹展示馆,讲述了吴孟超从童年下南洋谋生、到青年回国抗日、再到从医从军报国的历程,展现了这位马来西亚归侨“爱党爱国爱民”的赤子情怀,以及“披肝沥胆力拓医学伟业,培桃育李铸就精诚大医”的崇高风范。

  同心智慧、同心力量,不断有新的载体、平台、基地在三坊七巷萌芽生长、抽穗拔节。

  2023年4月13日,福建省港澳青年(福州)同心交流基地在三坊七巷海青汇成立,为在闽港澳青年就业创业提供政策咨询、技术支持、市场推广、投资推荐和实习岗位等全方位服务,努力打造在闽港澳青年温馨的“福州之家”。

  形成“艺术+商业”模式、打造“文创+交流”平台、发挥“聚才+开路”作用,位于黄巷的唯美客文创聚落是“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践创新基地第二批重点项目”,省、市、区三级统战部门挂牌设立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交流活动基地”。目前,唯美客已有200多位创业青年入驻,举办了数百场文化交流活动,并吸引了上千位来自全国各地的自由原创音乐人来此交流,成为福建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交流互动、共话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探寻三坊七巷里的同心故事,体会历史文脉里的同心意蕴,由典籍、由遗存,也由往昔、由今生,但始终仅能窥见一角、叙述一章,作为感受福建统战“富矿”的小小视窗。

  在福建这方承载着宝贵财富、饱含着殷殷嘱托的闽山闽水间,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徐徐展开的统一战线凝心聚力、团结奋进的新画卷将更为辉煌壮丽!(完)

RECOMMEND九游会ag永久网址

  中国新闻网援引路透社报道称,美国参议院1日以80票对15票通过一项法案,将9月货运铁路公司和员工敲定的初步协议,强 ♿加给代表11.5万名工人的十几个工会,这些工会原本计划在9日 ♏举行罢工。九游会ag永久网址

  本报记者 木村雅史 【编辑:方观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