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毕业季即将落幕,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面对着就业压力。随着大环境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在求职路上不拘一格,他们更看重个人的兴趣和激情,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
本报今日特别策划“不拘一格找工作”专题,希望通过这组报道能有助于大学生们在复杂的就业市场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实现自我价值。对于每一位大学生而言,只要有坚定的方向并付出全力,每一份工作都能让生命绽放独特的光彩。
新机遇
当毕业生正为找工作焦头烂额时,有一些年轻人选择离开稳定的工作岗位,放弃城市中的“内卷”,转而走向一片陌生的田野。
在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下一个平平无奇的小村庄中,聚集着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中,有人刚刚走出校门、立志要在农村做出成绩,也有人刚从国企辞职、奔赴梦想中的田园。从狭小的办公室到广袤农田,从高级写字楼到简陋瓦房,他们希望用自己的行动诠释:年轻,不只有一种活法。
大学毕业回家干了村支书
2021年3月,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中,32岁的关祖苹当选为帽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关祖苹坦言,帽石村和全国 99. 99% 的乡村一样普通,没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与特色,“‘留鸟新知青’没来之前,我们村最大特色就是我一个大学生毕业回家,干了村支书。”
关祖苹口中的“留鸟新知青”是他和另一位发起人树工(化名)共同构想出的新概念。
树工原本就职于一家大型央企的乡村振兴事业部。多年的工作经验让他想要“自下而上”,真真实实地扎根乡土,做一些乡村振兴的尝试。因此,他一直在等待一个实践想法的机会……
三个月前的一天,关祖苹忙完村里的事务,就带着白天挨家挨户收来的农产品,开车到了安岳县城,摆上地摊、支起镜头,就开始了和往常一样的直播带货。带货间隙,他还会插播“广告”,讲解和宣传未来帽石村的新发展规划。那天下播后,一条很长的私信吸引了关祖苹的注意,那条私信便是树工发来的。
关祖苹被对方过往丰富的履历经验和乡村建设思路所吸引,他们的很多想法也不谋而合。紧接着,两人相约见面,对村子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之后他们决定,在推进村庄基础产业建设的同时,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
后来,他们把这个团队命名为“留鸟新知青”团队。其中,既包括能够常驻帽石村参与建设的“留鸟新知青”,也包括那些负责远程提供资源、技术、建设意见等的“候鸟新知青”。
4月8日,关祖苹在抖音上发布了一条“留鸟新知青”召集令。“我们想通过聚集一帮有知识、有文化、有乡土情怀,愿意投身乡村建设的人,做出一种可复制的乡村振兴模式。”具体来说,就是以“留鸟新知青”团队为基础,为现代农业产业园匹配全服务体系。
“打工人”变身“创业者”
据了解,截至目前,帽石村“留鸟新知青”人数已有101人,其中15人为“留鸟新知青”,全网粉丝已达10万。除此之外,关祖苹现在还有一个“留鸟新知青”储备群,群内有将近40人,他们时刻准备着等基础建设完成后来到帽石村,亲力亲为地参与村子的发展。
广东人小林今年25岁,已经在帽石村参与建设半个多月。在此之前,他在一家国企污水处理厂工作,每日工作内容就是监测观察各种数据,保证出水排放达标。
小林说,一次机缘巧合,他刷到了帽石村的视频,关支书言语中透露出的那股激情,一下子击中了他。“冥冥中有一种吸引力,这不就是我想要的‘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吗?”他心想,这次终于可以从“打工人”变为“创业者”了。
在农村的那些日子,小林体会到,最解压的方式就是下地干活。每天在田间挥汗如雨后,回到“留鸟新知青宿舍”唯一想做的事就是倒头大睡。而第二天,太阳再次升起时,他又能奇迹般地满血复活。
乡村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
和小林一样,主《澳门神机图最新》动申请加入“留鸟新知青”团队的年轻人不在少数,还有一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应届毕业生,小褚就是其中的一位。
5月份,答辩之前,小褚从贵阳坐高铁、大巴辗转来到帽石村,体验了一周“留鸟新知青”生活。
到达村子的当晚,树工就带他入住了“留鸟新知青”宿舍。宿舍的前身是一个闲置的村委办公室,刚踏进去,小褚的第一印象是“好有年代感,画面唯美,我好喜欢”。白炽灯灯泡发出微黄色的灯光,三 个上下铺的木头床静静伫立在大厅里,还有一只摇头晃脑的风扇在嗡嗡作响,再凝神细听,屋外还有阵阵悦耳的虫鸣。困意袭来,小褚很快酣睡过去。
第二天,天刚擦亮,另一位同伴就开始给大家蒸馒头和鸡蛋。小褚闻声赶紧起床,吃饱后铆足干劲开始劳动。
那一周,他除了跟着大伙搬木材、用钉枪钉露营基地的栅栏、清理沟渠,还主动承包了大家的伙食。
7天的体验很快结束了,小褚还有些意犹未尽,但又必须返校准备论文答辩。对于毕业后的计划,他曾纠结过一段时间:“该回到帽石村还是回去建设自己的家乡?”
就目前看来,小褚暂时选择了后者,他想要先尝试在老家贵州黔西市做生态养殖。在他看来,帽石村提供的不仅仅是一片奋斗天地,更重要的是教会他们一种乡村建设新模式,以及这一模式所传递出的信息“乡村振兴,需要年轻人回到农村”。
见识大城市后更依恋家乡
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90后博导——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虹提出,大学毕业生择业眼光不要局限于那些大家认为好的职业,也不要把区域锁定在大城市。上大学是为了开阔眼界、学习知识,为了更好地建设家乡而不是逃离家乡。大学毕业也可以回到农村,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去建设自己的家乡。这一点恰恰道出了“留鸟新知青”的心声。
在正式成为“留鸟新知青”以前,小林心里其实已经对未来有了明确的规划。“以后,我可以回到自己的家乡,而现在我还年轻,可以跟着关支书他们学习如何从0到1。踩着前辈的肩膀,或许更容易成功。”
对于小褚来说,从一开始向往大城市,到现在立志回家乡发展,其实也经历了一个过程。初中时,为了贴补家用,小褚曾去大城市打暑假工。那时候,他家所在的村子基础设施并不完善,道路泥泞、交通闭塞。因此,他更喜欢大城市中繁华的景象。
不过后来,他每次回家,都发现家乡在悄悄地改头换面。“不仅乡村小路平整干净,夜晚路灯明亮,就连河道附近也装上了驱虫的紫外线灯。”小褚坦言,现在的他在心态上开始追求“返璞归真”——见识过了大城市的生活,对家乡的依恋程度反而越来越高。
当然,小褚也预想过在大城市发展的可能,但他最终还是觉得与其“进厂”,始终在成长属性不高的流水线工作,倒不如“一步到位”,回去建设家乡、陪伴父母,“如果我能把家乡建设好,带动村民共同富裕,也把同龄人都吸引回来,不管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是一种大满足。”
未来准备吸纳投资推进建设
一直以来,那些呼吁让大学生们回农村的相关言论不时会引发质疑。团队以及乡村发展规划同样也没能逃过网友的逼问:“你们空有一腔热情与理想,但完全看不到实际收益。”
对于这一点,树工表示,前期买草皮、设备、建材还有日常生活开销等基本都是发起人垫付的。等基础工程落定,他们准备吸纳投资、加快建设。关祖苹也表示,目前,他们还未大张旗鼓地吸纳“大资本”,而是以“社会小资金”加持,加上发起人垫付的方式,一步步推进建设。
据了解,“留鸟新知青”团队也会在帽石村综合产业中获得相应的收益。预计9月份,团队将纳入到“新知青乡村振兴服务有限公司”。届时,公司将为每位成员提供工资等保障。
“留鸟新知青”中,还有一位受大家尊敬的大哥——老廖。老廖在成都工作了几年,有一定的积蓄,却感觉生活平淡无味。当初,第一次听到“留鸟新知青”这个词,他就眼睛一亮,“我心里其实一直想去干点有意义的事。不管做到什么程度,至少希望在人生中,能留有一道痕迹。”
加入“留鸟新知青”的这一个月,老廖日复一日地除草、锄地、清理河道、铺石板路。虽然项目还未开始盈利,村庄建设效果距离最终规划图景也遥遥无期,但在老廖眼中,身边再微小的变化都是一种回报与奖励。
有一天早上,老廖走过一条小路,突然发现一片绿意中出现了星星点点的彩色,原来是之前他们撒下的百日草种子开了花。他又回想起几天前,在路边看见一片格桑花的草破土发芽,这些微小的变化都让他无比欣慰。“虽然不是什么伟大的成绩,但会让你觉得,用心付出,就会有回报。”后来,他用视频记录了这一道景色,并配以文案:“用一滴汗,换一朵花。”
文/本报记者 王婧懿 统筹/林艳 张彬 图片/受访者供图
新方向
走进非洲:不是逃避,而是新选择
一年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雨鱼(化名)来到了非洲刚果(金)东南部的一个省份。
他毕业于国内一所一本院校的法语专业。毕业后,雨鱼目标明确地通过一个法语外派微信公众号,很快找到了一份法语翻译的工作。
和雨鱼相比,2022年毕业的唐琪(化名)选择驻外的原因则有些特别。唐琪本科获得了经济管理和旅游管理双学位,自学法语本来是准备去法国留学,但由于留学手续中的留服认证出了差错,她需要在国内再等一年。在这种情况下,她将目光转向了寻找驻外翻译的工作。
唐琪说,她的理想工作很具象:朝九晚五、能双休、月薪6k左右,“但在我的老家,语言方面的工作很难达到这个标准。如果涌向大城市,又必须接受每天超长的通勤和‘内卷’的消耗。”唐琪说,选择非洲,意味着自己可以告别“内卷”。
唐琪还了解到,就法语从业者而言,非洲的就业工资算是“天花板”级别。目前,刚果(金)的法语翻译应届生月薪大概是1.6万元到2万元。而且只有和公司总部签订劳动合同,回国后才会有岗位分配。如果签订的是劳务或劳务派遣合同,外派结束后回国,只能自己另找工作。
从投简历到接到刚果(金)法语翻译外联方向的录取通知,唐琪等待了一个月的时间。6月14日,唐琪从成都出发,在埃塞俄比亚转机,经过大概15个小时的飞行,才抵达刚果(金)。她印象里,当地机场比较破旧,有点像国内以前的县城小车站,昏暗的灯光下,看到的全是黑色皮肤的人,“两眼一抹黑”。
好在辗转来到工作驻地后,干净整洁的单人间小公寓让唐琪终于长舒了一口气。“宿舍有热水器,水压还非常足。这里还有中国厨师,餐食也非常不错。”在工作地,生活上的一切都让唐琪觉得舒适,工作内容和节奏也相当惬意。由于唐琪是新人,她被安排的工作十分基础,在翻译之外,偶尔承担一部分零碎的行政工作。
有趣的是,国人的聚集带来了地理边界的模糊感。在雨鱼看来,在刚果(金)工作和在中国工作给他带来的感受差异并不大,“虽然是翻译岗位,但在公司内,需要和外国人打交道的场合并不多。大多还是和中国同事交流,对中国领导汇报,文字材料也是中文的。”雨鱼说,因为是在中资企业工作,公司给他们提供的餐食、用品都和国内无异,工作地点也有几百个中国人。
雨鱼的岗位需要经常外出,但他发现,外部的中国超市、中国旅馆、中国商店都会连成片,“中国人无处不在,恍惚间,我会觉得我只不过是在非洲人比较多的一个中国城市工作。”
对于这一点,唐琪也有相同的感受。她来非洲一个月,甚至还没有过想家的时刻,“从国内空运物品,基本4天就能收到,炸鸡、奶茶、蛋糕……任何我想要的,在这里都能买到!”
一年来,雨鱼时常在社交平台和有意向找驻外工作的年轻人交流,分享招聘信息和他在海外工作的经验。他能明显感受到,最近一段时间,找他咨询的人越来越多了,其中绝大部分人是应届毕业生,“他们不是在国内找不到工作,而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还有极少数人是因为想到国外看看。”
在雨鱼看来,去非洲求职是一个可尝试的出路,“与其说这是一种逃避,不如说是另一种选择,但前提是个人能够适应异国的生活,且能找到一家合适的公司。”
唐琪则认为,像她一样的00后,正因为生活压力相对小,能够去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不管是挣钱后去读研,还是攒些钱回国,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等到30岁,我可能就不一定有勇气来到非洲,也没法实现我环游世界的目标了。”唐琪说。
在非洲工作的一个多月以来,唐琪把日常工作生活以日记和指南的形式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有出发准备篇、心理建设篇以及应届生防踩雷指南……她希望通过这些信息,让大家对非洲工作的认知变得更清晰和全面,“不要过于敏感,也不能太理想化。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我们都难以找到100%满意的工作,混迹职场,苦涩与甜蜜同在,重要的是坚守本心和保持内核稳定。”
本版文/本报记者 王婧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