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岳楚鹏 每经编辑 兰素英
安迪·帕尔默(Andy Palmer)担任日产首席运营官时,一手主导开发了世界首款量产纯电动汽车——日产聆风(Nissan Leaf)。他因此得名“电动汽车教父”。他还曾担任阿斯顿·马丁的CEO,带领这一百年品牌进行电气化转型。
近日,安迪·帕尔默(Andy Palmer)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的专访。
谈及中国电动汽车的繁荣,帕尔默表示,这是一场深谋远虑的“超车”,中国经验也是促使他开发纯电动汽车的主要因素。同时,他对每经记者称,未来无人驾驶出租车将对传统的汽车保有模式构成挑战。
当被问到特朗普计划对进口到美国的汽车征收关税时,帕尔默评价称,关税保护是一个大错误,会让产业变得没有竞争力,(被保护企业)会变得像一个老年人,一天比一天虚胖。
NBD:现在业界普遍都在追逐无人驾驶出租车(Robotaxi)和自动驾驶技术,您怎么看?
帕尔默:无人驾驶出租车无疑将在城市和城区变得普遍。它们有潜力大幅减少交通拥堵、降低排放,并使出行更便捷。随着这些服务变得更加普遍,传统的汽车保有模式也将受到挑战——如果能在几分钟内召到一辆无人驾驶汽车,那用户也会质疑《皇冠信用额度网址》,他们是否还需要私家车。
对于传统汽车制造商来说,无人驾驶出租车的兴起既是机会,也是警钟。仅仅制造出色的汽车是不够的,制造商必须演变成移动解决方案提供者,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和技术投资将至关重要。那些将自动驾驶和共享出行视为威胁的人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至于自动驾驶技术,业内已经讨论很久了,现在这方面的进展正在加速。它关乎整个移动生态系统的转变,从汽车的设计方式到共享方式。但重点在于将电气化与自动化结合起来,创建更清洁、更高效的交通网络,这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规划城市和移动的方式。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新的汽车时代。在这个时代中,软件和AI对于汽车是非常重要的,就和曾经的引擎一样。从长远来看,(自动驾驶汽车的)成功将取决于高级技术与日常实用性之间的平衡:不仅技术上要令人印象深刻,还要无缝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NBD:特朗普之前签署了一项名为“释放美国能源”的行政令,指示联邦机构立即暂停用于推动汽车行业电动化的拨款,包括为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提供资金支持。特朗普还希望终止电动汽车补贴和激励措施,并提高对进口到美国的外国车辆的关税。您认为这些政策的实施将对全球电动汽车市场产生什么影响?
帕尔默:其实不仅是特朗普,欧盟也提过类似观点。
在补贴问题上,我比较认同马斯克的观点。我认为,电动汽车应该尽快摆脱补贴。汽车制造完全是规模经济,规模带来产量,然后带动成本降低,继而创造利润。马斯克实现了电动汽车的规模发展,可能现在他已经不再需要补贴了,我认为这是正确的做法。中国的电动汽车也具备了规模优势,而西方汽车公司拖延太久,产量很小,成本基数也比中国高,因为中国的成本已经具备了规模优势。
也许,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某些补贴是必要的,可以推动发展,但这不应该是长期计划。
至于关税,我认为这(指关税保护)是一个大错误。历史表明,关税可以作为战略谈判的一部分来使用。如果把关税作为保护手段,会让产业变得没有竞争力,因为企业不再与全球市场的其他公司竞争,不再在全球市场扩大规模。(被保护企业)会变得像一个老年人,一天比一天虚胖。
因此,我对(英国)政府的建议是,我们应该保持开放,应该与中国进行谈判,并邀请中国制造商在英国建立工厂。
NBD: 小米和华为这样的中国科技巨头已进入电动汽车市场。您怎么看待科技公司进入电动汽车市场这一现象?
帕尔默: 我在汽车行业工作了接近46年。汽车之前一直是一个狭窄的行业。大约15年前,即刚开始开发日产聆风那段时间,我发现,继续保持狭隘的定义是行不通的,汽车行业需要与其他领域的连接,例如手机网络等,需要与行业外的互动,也需要来自行业外的影响。那时候,我已经意识到汽车必须改变。
科技公司的入局将对汽车产业产生巨大影响。但科技公司要真正成为汽车公司是非常困难的,像苹果和谷歌都失败了。
但特斯拉把许多行业融合在一起,成功将AI整合进来,某种程度上成功地整合了自动驾驶能力,正在尝试通过无人驾驶出租车做一些尝试。传统汽车公司和新兴科技公司可以参考这种模式,进行合作。合作的模式很多,如收购和合并等。
另外,华为在这方面的工作也令人瞩目,特别是AI整合。中美两国在AI领域一直走在前沿。汽车是AI的载体,可能还是最具吸引力的载体。
如果传统汽车公司和科技公司能够尽快合作,能更快创造出竞争优势。中国在AI领域的发展极为迅速,而在制造领域,不管是质量还是技术上都有很强优势。不过,我认为,中国(公司)在车辆的驾驶、操控、噪音与振动,以及品牌管理方面都还有提升空间。
目前,中国制造了很多高质量且成本低廉的汽车,在此之外,还需要加强高端和豪华品牌的打造。蔚来(NIO)的尝试算是一个起点。我们需要更多这样的品牌,低价不是唯一的工具,定价也是一种策略,而这需要品牌的强吸引力作为底气。这点是中国应该加强的。
我担任阿斯顿·马丁CEO时,和很多中国公司进行过很多次对话,他们都表示,我们可以在中国生产10万辆阿斯顿·马丁。我告诉他们,他们不了解奢侈品。
我们不应该生产10万辆,而是1万辆,因为稀缺性很重要,稀缺性创造欲望,欲望带来需求,需求再推动价格,这就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供需原理。中国已经成为低成本、高产量的专家,但汽车产业还应该有高成本、低产量的模式,这也是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的。
NBD:您之前提到,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在全球市场上成为了强有力的竞争者。您为什么这么说?
帕尔默:我对中国的最大钦佩来自于我在东风汽车董事会任职时的经历。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就提出了一项引领新能源车领域的战略(1992年,钱学森院士就建议跳过汽油柴油阶段,直接发展新能源汽车:要立即制定蓄电池能源的汽车计划,迎头赶上,力争后来居上!“八五”期间,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就包含了 “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研究”)。
我第一次接触这个愿景是在2002年,当时我加入了东风汽车的董事会。作为唯一的非中国籍、非日本籍的董事,我对中国政府的规划以及汽车战略有了深刻了解,这个战略的目标是通过新能源车超越西方。
通过这个计划,首先与西方公司合资,学习如何制造汽车,带来先进的技术,打造本土品牌。然后本土品牌逐步成长,最终走向出口和国际化,甚至全球化。
最让我钦佩的是,从1992年到今天,中国在通过工业战略促进发展方面保持了一致的理解,尤其是在电池产业、钢铁和铝业的互动,以及整个协调运作方面,(这个过程)就像是一场高度复杂且协调性强的舞蹈。
NBD:是什么因素促使您最终完全拥抱电动汽车的理念?
帕尔默: 我第一次接触电动汽车是在2001年。当时我负责日产的轻型商用车,还有一款只在加州合规的电动汽车。这款电动汽车销量不高,但让我深入了解了电动汽车技术。后来,日产内部希望模仿丰田普锐斯推出类似车型。但我认为,如果仅靠模仿,我们永远无法超越丰田。
因此,我开始思考如何借鉴中国经验,选择跳跃式创新——纯电动。最终,我们于2010年推出了日产聆风,这不仅是技术创新,还推动了纯电动汽车和增程电动汽车的市场增长。这个决策当时被视为疯狂,但现在证明是成功的。
NBD:对于想要赢下欧洲市场的中国电动汽车公司,您有什么建议吗?
帕尔默:来英国建厂,这点可以从历史经验来谈。
20世纪80年代,油价大幅上涨,传统的西方汽车公司制造的是大型汽车,而日本汽车在技术上有优势,生产的是小型、节能的汽车。面对美国和欧洲市场设置的障碍,日本企业选择在当地建厂,丰田因而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公司。
加强研究和学习才是中国保持汽车产业动力的方法,不仅要在全球提升全球化能力,还要将生产全球化。所以,来吧,来英国建厂吧。
NBD: 之前日产和本田宣布要合并,但最新消息显示,因在统合比例等关键条件上未能达成一致,双方已终止合并谈判并决定放弃整合计划。您能否从战略价值方面来谈谈汽车行业的合并?
帕尔默: 我认为,日产和本田的合并可能是一个错误。两家公司非常相似,日产和本田都是日本公司,拥有相同的品牌价值,生产类似的车型,面向相似的市场。这两家公司之间没有太多的协同效应,最终只会是互相吞噬。
它们本来就存在竞争关系,合并之后就变成了“1+1=1”的局面。真正的合作应该是“1+1=3”。换句话说,本田会将日产吃干抹净,日产最终将只是作为一个品牌存在。
而雷诺和日产的合作潜力是“1+1=2”或“2.5”,因为它们是不同类型的公司,面对的是不同的市场,雷诺在欧洲占主导地位,而日产则在中国和美国更为强势。所以,(两者)存在协同效应。
如果是汽车公司与科技公司合作,例如腾讯与日产合作,1+1可能等于3。双方的合作有风险,文化差异可能会毁掉双方,但也可能带来巨大的回报。我相信,这种合作模式最终会对行业更加有利。相反,两家非常相似的公司合并,更多的是一种防御性选择。
NBD: 展望未来十年,您觉得电动汽车将有哪些进展?哪些公司或领域会塑造电动汽车市场?
帕尔默:2000年代初,全球有20家大汽车公司。如今也有许多新公司相继出现。但20年后,可能只有20家企业存活下来。我认为,特斯拉在20年后还会存在,可能还会看到吉利和蔚来。
从技术层面上来讲,电池技术将会有很大的进步。我认为,有两条路径特别有前景:一是通过固态电池实现高能量密度,探索从NMC(镍锰钴)到半固态电池的过渡;另一条是低成本技术,可能涉及LFP(磷酸铁锂)衍生物或钠离子技术。这两条路径可以与电池冷却和电子控制方面的进展结合起来,这将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目前,关于汽车行业的未来技术路径存在诸多争论,特别是在一些特定领域。尽管电动汽车在热力学上具有优势,但能否成为所有领域的绝对赢家仍不明确。在一些领域,合成燃料仍有用武之地。我认为,汽车制造商目前应全力推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时保持开放的思维,探索氢气燃烧、合成燃料和燃料电池技术在豪车、卡车和货车等特定车型上的应用潜力。
记者|岳楚鹏
编辑|兰素英
视觉|蔡沛君
排版|兰素英
责任编辑:刘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