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财联社
对于券商而言,公司名称不仅是一个标识,更具有深远意义和价值,它在品牌价值、市场认知、客户信任、战略定位以及行业竞争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国联民生证券让原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名称都得以保留,且新名称也较为朗朗上口,显然是合并后的加分项。
还有一些曾经如雷贯耳的券商,如南方证券、汉唐证券、大鹏证券、巨田证券等,则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上的标签记忆。
由于篇幅与统计有限,记者未能完整统计所有的更名,但从这些更名中,显见中国证券史的变迁史。过去三十年,名称发生变更的至少包括有:
中投证券到中金财富;
中信证券收购进程中还有:万通证券到中信万通证券,里昂证券到中信里昂证券等等;
联合证券到华泰联合证券;
联讯证券到粤开证券;
华信证券到甬兴证券;
蔚深证券到英大证券;
辽宁东方证券到中天证券;
网信证券到麦高证券;
九州证券到华源证券,其中九州证券由天源证券更名而来;
新时代证券到诚通证券;
华融证券到国新证券;
安信证券到国投证券;
财富证券到财信证券;
华菁证券到华兴证券;
摩根士丹利华鑫到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
高盛高华到高盛(中国)证券;瑞信方正到瑞信证券(中国)。
其中,“国泰君安+海通证券”猜想最为丰富,传闻也最多,包括上海国际证券、国泰海通证券、国泰君安海通等等,但如上海国际证券的这些猜想已被辟谣,新名字尚未官宣,而无论是国泰君安还是海通公司名称本身,都有非常强的品牌价值,体现了公司发展史,也刻画了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承载着各类参与者的深厚情感,也因此,更名成为特别审慎的战略举措。
还有一些券商的更名与券商的前身有关,这些变化反映了公司的战略从地方性向全国性布局的转变,更名追溯更久远。
方正证券的前身是浙江证券,1988年6月6日,浙江省证券公司成立,这是国内第一批证券公司之一;
东海证券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常州证券;
世纪证券的前身是成立于1990年的江西省证券公司,是新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证券公司;
中航证券的前身是江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10月18日,总部位于江西南昌。2010年5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核准,江南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更名为中航证券有限公司。
整体来看,这些券商多因并购重组、股东变动、战略调整等原因变更了证券简称。券商更名潮反映了证券行业集约化发展和差异化竞争的趋势。头部券商通过并购扩大规模,中小券商则依托股东背景或区域优势寻求特色化路径。此外,国资主导的整合与外资加速入场,进一步重塑行业格局。
并购重组类:强强联合提升综合竞争力
对于国联民生的诞生,更名源于国联证券与民生证券的合并重组。2023年国联集团收购民生证券30.3%股权成为控股股东,2024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后,两家券商整合为“国联民生”,以保留双方品牌基因并强化协同效应。可以看到,并购重组类事件所驱动的并称变更在证券史上较为常见。
申银万国证券和宏源证券的合并诞生申万宏源证券。1996年,万国证券因327国债期货事件被申银证券合并,更名为申银万国,到了2014年,申银万国证券启动对宏源证券的吸收合并工作。2015年1月,合并完成,重组后的公司更名为申万宏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申万宏源证券有限公司作为其全资子公司开展证券业务。此次合并被视为中国资本市场的重要整合事件,旨在通过强强联合提升综合竞争力。
国泰证券和君安证券的合并诞生了国泰君安证券。这个诞生历史可以追溯到1999年8月18日,由国泰证券有限公司和君安证券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新设合并的方式正式成立。这一合并得到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注册资本为37.3亿元人民币。国泰证券成立于1992年,是中国早期设立的全国性证券公司之一,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君安证券同样成立于1992年,凭借灵活的机制和优秀的管理团队,迅速成长为市场上的重要参与者。
合并后的国泰君安证券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内部整合,包括业务部门的优化和管理架构的调整。公司在合并后的业务范围涵盖了证券经纪、投资银行、资产管理等多个领域,并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证券行业的领军企业。
此外,包括中金财富、中信证券华南均是通过收购、加之更名体现业务融合与战略协同。比如,中金财富通过整合资源,强化了中金公司在财富管理领域的品牌定位;中信证券华南则通过优化区域布局,巩固了中信证券在华南地区的市场地位。
中投证券到中金财富。2005年4月29日,证监会宣布关闭南方证券。破产清算后,其证券类资产并入中投证券。2019年中金公司收购中投证券后,将中投证券定位为财富管理业务平台,更名为“中金财富”后,全面整合了其财富管理业务。通过整合内部资源,中金财富打造了全链条、立体化、一站式的“产品与解决方案”,提供国际水准的产品配置服务、创新高效的交易服务、多元化的资本金服务以及中金公司一体化综合服务。
广州证券到中信证券华南。2019年,中信证券启动对广州证券的收购。完成后,广州证券更名为中信证券华南,成为中信证券的全资子公司。中信证券对广州证券的业务进行了深度整合。中信证券华南被定位为中信证券在华南地区从事财富管理业务的专业子公司。其业务范围主要集中在广东省(深圳除外)、广西、海南、云南和贵州的经纪业务及相关协同业务。2024年,中信证券启动了对华南五省21家分支机构的划转工作。
不仅如此,自成立以来,中信证券还先后收购了万通证券(2004年)、金通证券(2006年)、中信集团香港投资银行业务(2006年)、里昂证券(2012年),帮助中信证券实现了全国性布局。其中,万通证券更名为中信万通证券,并成为中信证券在山东地区的重要布局;中信证券通过收购海南养生堂持有的金通证券股权,将其纳入全资子公司。金通证券曾是浙江省内最具影响力的券商之一,此次收购进一步巩固了中信证券在浙江市场的布局;中信证券收购了里昂证券,并将其更名为中信里昂证券。
华夏证券到中信建投证券。2005年,中信证券与中信建银共同出资,重组华夏证券,后更名为中信建投证券。
民族证券到方正证券承销保荐也是相似情况。2014年,方正证券获批吸收合并民族证券。根据规划,民族证券的经纪业务及相关客户整体迁移至方正证券,而民族证券则专注于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2019年1月29日,民族证券的51家证券营业部完成工商变更,正式变更为方正证券的营业部,2019年11月19日,民族证券正式更名为“方正证券承销保荐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方正证券的全资子公司。
西藏东方财富证券到东方财富证券。东方财富证券的前身是西藏同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东方财富通过发行股份的方式,完成了对西藏同信证券100%股权的收购,2016年3月《腾讯分分彩3期必中计划》,西藏同信证券正式更名为西藏东方财富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东方财富证券。
齐鲁证券到中泰证券。中泰证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1年5月15日的山东省齐鲁证券经纪有限公司。2004年10月,公司更名为齐鲁证券有限公司。2007年1月,齐鲁证券收购了同省的老牌券商天同证券的证券类资产及其旗下全部正常经纪类客户,从而晋升为全国性的综合类券商。2015年9月,齐鲁证券正式更名为中泰证券。
控股股东变化类:全新出发,深化股东赋能与支持
众多券商经历了从更名到战略转型的深刻变化,这背后与股东变更、战略调整紧密相关。这主要体现在新股东的出现,为了加强品牌的辨识度、战略融合的深度而进行的名称变更。
联讯证券到粤开证券。2019年12月,联讯证券正式更名为粤开证券。此次更名源于公司控股股东的变更以及战略调整的需要。2019年上半年,广州开发区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为联讯证券的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达到47.24%。广州开发区金控的入主为联讯证券带来了丰富的战略资源和区域优势,公司因此决定更名为粤开证券,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需要。更名后,粤开证券明确将立足粤港澳大湾区,依托控股股东的资源支持,深耕区域市场,努力发展成为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券商。
联合证券到华泰联合证券。华泰联合证券的前身是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1997年10月。2006年,华泰证券增资入股联合证券,成为其大股东。2009年9月,联合证券正式更名为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海际大和证券到海际证券再到中天国富证券。中天国富证券的前身是成立于2004年的海际大和证券,由上海证券与大和证券合资设立。2014年,大和证券撤资后,公司更名为海际证券。2015年,贵州首富罗玉平旗下的中天金融集团将其纳入麾下。2017年,公司注册地迁往贵阳,并正式更名为中天国富证券。
蔚深证券到英大证券。1996年,英大证券在深圳蔚深投资财务管理有限公司原有证券机构和证券业务基础上成立。2006年8月10日,由国家电网公司等单位向公司增资,同时公司名称由蔚深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英大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浙江财政证券公司到财通证券。公司前身是成立于1993年的浙江财政证券公司。2003年6月,浙江财政证券公司改制为财通证券经纪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公司吸收合并天和证券经纪有限公司,并在2007年被明确为浙江省直属国有企业。2009年3月,经中国证监会核准,公司更名为财通证券有限责任公司。
华信证券到甬兴证券。2019年11月,华信证券因违规被证监会撤销全部业务许可并启动行政清理程序。随后,甬兴证券承接了华信证券的全部资产和业务。2020年1月22日,甬兴证券获得证监会核准设立,并于2020年3月16日取得营业执照。2020年11月,上交所和深交所正式接纳甬兴证券为会员,同时终止华信证券的会员资格。
辽宁东方证券到中天证券。中天证券的前身是辽宁东方证券,成立于1991年。2004年,原辽宁东方证券、辽宁信托、辽宁国际信托、辽宁华盛信托四家公司的证券类资产重组设立中天证券。
此次更名如何理解?指南针公司表示,更名为麦高证券是为了更好地体现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适应新的业务布局。一方面,新名称“麦高证券”与母公司指南针的品牌形象更为契合,同时也有向头部券商看齐的决心。另一方面,网信证券此前积累了较多负面形象,更名有助于公司重新出发,提升市场信心。
武汉金融控股集团作为武汉市属国有独资企业,致力于通过整合区域内金融资源,打造具有区域影响力的金融平台。九州证券更名为华源证券,正是这一战略的重要体现。此外,更名旨在体现武汉国资的控股背景,并推进区域金融资源整合。
华源证券董事长梅林曾表示,公司将以助力武汉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为核心目标,重点支持武汉市“965”产业集群和重大项目建设。更名后的华源证券将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及湖北地区的实体经济。
新时代证券到诚通证券。2022年3月24日,中国诚通控股集团被证监会核准受让新时代证券98.24%的股权,成为其主要股东,新时代证券也更名为诚通证券,实际控制人变更为国务院国资委。此举标志着其从民营券商转型为央企券商。诚通证券明确了服务国资央企的核心使命,致力于打造具有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特色的券商。公司通过优化业务布局,重点服务实体经济和国资央企的高质量发展。
华融证券到国新证券。2022年7月,华融证券由中国国新控股收购后更名国新证券,成为国资委旗下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的重要金融牌照,定位为“二次创业”的央企券商。国新证券的使命是通过金融服务支持国资央企的高质量发展。综合财联社记者跟踪采访,更名后的国新证券借助央企背景,提升了品牌影响力和市场信任度。
诚通证券、国新证券的更名和转型,均标志着正式成为央企体系内的券商,进一步提升了服务中央企业的金融能力。作为央企券商,两家券商都表态,将更好地支持国资央企的资本运作和业务发展。
恒泰证券表示,此次更名是基于公司的战略定位、品牌规划与自身发展的需要。更名后,公司将在金融街集团全业务链条上实现价值互认,增强品牌协同效应,提升业务服务能力,为客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股东提议、推动类:基于战略定位、品牌规划所需
证券机构的名称变更往往简单的不仅仅是文字调整,而是背后控股股东战略定位、品牌规划与业务转型的深刻体现。
值得一提的是,国信证券最早的名称也与“国投证券”相近。国信证券的前身是1994年6月30日成立的深圳国投证券有限公司。1997年12月,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深圳国投证券有限公司才更名为“国信证券有限公司”,并进行了增资扩股。
华菁证券到华兴证券。华菁证券成立于2016年,是华兴资本旗下的全牌照合资证券公司。2020年12月17日,华菁证券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宣布,公司正式更名为华兴证券。华菁证券更名为华兴证券,是其股东华兴资本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华兴资本作为专注于新经济领域的投资银行,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更名后华兴证券将更好地借助股东方的品牌优势,拓展业务领域。
财富证券到财信证券。2019年3月9日,财富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发布更名公告,宣布公司名称正式变更为“财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此次更名是公司战略调整的重要一步,旨在进一步强化公司与湖南财信金融控股集团的协同效应,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更名后,财信证券继续保持了良好的业务发展态势,尤其在湖南省内形成了显著的区域竞争优势。
再到了2023年5月,华创安阳再度更名为“华创云信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也变更为“华创云信”。公司方面表示,华创阳安业务已由传统证券业务转型为数字科技与数字金融业务。为更好体现公司业务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公司证券简称才变更为“华创云信”。
金信证券到浙商证券。浙商证券的前身是金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5月9日。2006年8月,金信证券更名为浙商证券有限责任公司。2017年6月,浙商证券上市,成为浙江省首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券商。
外资券商更名:本土化与品牌统一
除了中资券商,也不乏外资券商更名。2018年4月,中国证监会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允许外资最高持股51%。外资券商在政策开放后通过增资控股实现独资,更名以统一全球品牌标识。
摩根士丹利华鑫到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2011年5月,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最初由摩根士丹利持股49%,华鑫证券持股51%。在政策调整背景下,2019年至2021年期间,摩根士丹利持股比重一路攀升,并最终在2021年7月13日,公司正式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目前公司仍在优化业务布局,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
高盛高华到高盛(中国)证券。在合资阶段(2004-2020年),高盛与高华证券合作,逐步提升持股比例至51%。此后,高盛加速控股进程,于2021年完成对高盛高华100%股权的监管备案,并在2023年6月正式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整体来看,高盛高华从2004年成立到更名为高盛(中国)证券,经历了从外资参股到全资控股的转变。
瑞信方正到瑞信证券(中国)。2008年,瑞信方正证券由瑞士信贷银行与方正证券在中国共同成立,最初股权比例为方正证券持股66.70%,瑞信持股33.30%。2020年,瑞信通过增资将持股比例提升至51%,成为控股股东,方正证券持股比例降至49%。2021年6月29日,瑞信方正证券更名为瑞信证券(中国)有限公司。2024年6月24日,瑞银和方正证券分别将其持有的瑞信证券36.01%和49%的股权转让给北京国资公司。北京国资公司接手后,瑞信证券将成为国资控股企业。
(财联社记者 林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