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由中外合资变身外商独资企业后,中意财险开启增资计划。
近日,中意财险发布公告称,股东忠利保险拟向其增资40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约3.06亿元)。增资后,中意财险注册资本金预计将由人民币13亿元增加至16.06亿元。目前,该增资方案尚待监管批准。
对于增资原因,中意财险方面在公告中表示,是为进一步提升公司承保水平,保障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开启增资计划
变数发生在2023年11月,彼时,中油资本将所持有的中意财险51%股权挂上北京产权交易所,转让底价为7.7377亿元。随后,意大利忠利集团以近9900万欧元收购中意财险51%股权,与中油资本挂牌价相当。
忠利集团方面表示,后续作为中意财险的单一股东,忠利集团将寻求扩大其在中国的分销网络,以中国双碳投资为基础,扩大绿色商业保险,并利用集团的全球、区域和本地专业知识来优化中意财险的分销策略等。
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曾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中意财险被忠利集团全资收购变成外商独资保险公司后,必然会导致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公司未来的发展理念、企业文化和管理制度也都会发生变化。而这些又必然导致公司业务发展战略和策略的调整,特别是未来非常有可能会失去中石油的市场支持。
实际上,在宣布增资之前,中意财险董事会已经开始“洗牌”。根据中意财险公布的公司治理概要,目前中意财险董事会规模已经缩减至5人,分别为LEONARDI ROBERTO、游一兵、陈十游、陈婷和袁颖晖。与中意财险2024年上半年公布的8名董事会成员相比,多位中石油系统的人员已经退出中意财险董事会。
失去中石油这座靠山后,中意财险在保险业务方面也开始求变。设立初期,中意财险近八成的业务都来自中方股东。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中意财险从中石油及其下属子公司处实现的保费收入占当年全部保费收入的比重分别是76%、83%、75%、69%。
不过,在中石油专属保险展业之后,中石油集团保险业务出现明显分流。2013年至2017年,中意财险从中石油及其下属子公司处实现的保费收入占比分别为57%、52%、44%、28%、31%,呈逐渐下降趋势。
从中意财险与中石油集团及其下属子公司的关联交易来看,该公司承保险种主要涉及企业财产险、责任险、货物运输险、能源保险等。但在2025年工作会议上,中意财险方面表示,2025年将继续优化车险业务、扩展个险业务和健康险业务、优化理赔流程和加大数字化应用等。
外资持续加码
此次忠利集团拟对中意财险增资,也是近些年外资加码中国保险市场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全面取消银行保险领域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减少外资准入数量型门槛,持续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例如去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批复同意筹建北京法巴天星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保德信保险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境外40家最大的保险公司已有近半数进入中国。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末,境外保险机构在境内已经设立了67家营业性机构和70家代表处,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2.4万亿元。
“当前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遇到了一些挑战,估值也相对低,但中央还是坚定推行金融对外开放政策,并给予了很多优惠待遇。”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曾告诉本报记者,从外资的角度,一方面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机会不容忽视,长期来看必须加大布局和投入;另一方面当前国内金融机构的估值水平处于低位,外资进入的成本也相对较低,因此选择当前的时机也非常合适。
在周瑾看来,国际成熟市场的保险机构,经历过不同经济和金融周期,在应对经济转轨和利率周期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在产品设计、精算定价、风险管理、资产负债管理等方面,拥有较国内市场更精细化的能力,加上拥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因此将它们积极引进国内市场,可以给中国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也对中资保险机构的转型提供很好的借鉴和参考,从而促进中国保险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发展。
那么,外资纷纷加码中国市场,是否会给中资险企带来挑战?一位资深保险业研究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从此前获批的外资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看,它们难以对中国金融市场形成大的挑战,相反,是中国金融市场参与者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内险企欢迎符合条件的外资险企参与公平竞争,并通过产权、治理结构、管理方面的改革和技术提升,迎接新竞争者的挑战。
他还指出,扩大保险市场对外开放,将促进中国保险市场更加成熟规范,风险防范能力更强,发展迈向新的高度。
责任编辑:曹睿潼
金价隔夜上涨近1.7%,盘中触及6月底以来新高至1824.39美元/盎司,因美国11月消费者物价指数涨幅低于预期, ⛔提博牛彩票手机客户满下载振了美联储加息步伐放缓预期。
此外 ⏫,在推进自身产品及自身运营的净零排放上,阳光也做了 ❡大量努力。早在2017年,我们就成功入选了国家首批绿色工厂, ♉工信部刚刚公布的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的示范企业名单当中 ⛄,阳光电源 ✋也榜上有名 ⏱。我们通过创新且低环境冲击的绿色设计,不断扩大可回 ❡收材料的使用范围,降低产品能耗 ,持续提高产品的气候友好属性。
本报记者 邓予立 【编辑:苻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