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南虞城县杜集镇向阳村,两本账让记者深有感触。
一本是村民杨永法家的小账。
第一次去他家,没见到人,扶贫车间来了“急单”,杨永法拉着老伴去“赶单”。
“得了多少?”说到进项,老杨笑得往后一仰,“俺俩人一个月三四千元。”
“老杨是个‘多面手’,能挣不少‘零花钱’。”有人打趣道。
原来,杨永法家里有台拖拉机,农忙时干一两个月,也能赚不少。
镇上有大集,他开着三轮车卖肉,“一个月能挣2000多元。”
“还有地呢。”自己家、儿子家、弟弟家、母亲家的地,都是老杨种。10多亩,风调雨顺时,也能有不少收入。
这本家庭小账,折射的是增收活路多,有耕好田、种好粮,有乡村产业、就近就业,有市集小营生、灵活摆摊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老百姓的幸福生活是干出来的。”让生活有盼头、有奔头、有甜头,关键就在于基层实干,群众肯干。
村民杨永法算了自家的小账,村党支部书记杨满意则算了村里的一本大账。
想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没点“家底”可不行。钱从哪里来?
杨满意边走边掰手指头:2024年,300千瓦光伏电站,发电收益超15万元;510平方米扶贫车间,1万元租金;公益捐款,1.2万多元;人居环境整治,补助9000元。
新时代的乡村,光伏照亮发展路,车间建在家门口。昔日贫困村,成为名副其实的“向阳”村。
“还有100亩左右的黄桃”“评上省里的‘五星’支部,有几万块钱奖励”“算下来,集体收入一年超过20万元”,来到村“孝善食堂”前小广场,几名干部和老乡也在你言我语地“盘家底”。
有钱了,往哪花?室外就“晒”着支出账,2024年干了啥,一目了然。
修农田机电井,2536元,老百姓浇地不发愁;
改造村室、卫生室,18600元,卫生室能输液、有床位;
给坑塘修围栏,16990元,防溺水多了道防线;
村里公益保洁队,半年发了9000元补贴,考勤表标得密密麻麻;
卫生室院里、坑塘边都修了凉亭,一共12600元;
…………
“盖凉亭,干啥用?”记者疑惑,有人笑答:“这都是俺们要求的。卫生室院里有凉亭,俺们有地儿落脚;坑塘边有凉亭,方便纳凉。”
大小支出,用在公共设施改善上、生活服务保障上。村集体收益化作群众生活品质的提升,“得劲”。
10多年前,村集体“几乎没有收入”。脱贫攻坚战以来,建了光伏电站、引来企业,村里有了“源头活水”。装路灯,修旧房,给困难群众买生活用品……过去花小钱、办力所能及的事,如今有钱花、办群众在意的事,支钱不犯愁,“盘子里能划拉”。
怎么划拉?
村干部心里有底,花钱管账“有讲究”:支出款项,要有支出计划;1000元以上支出,须经“四议两公开”,开会研究后公示7天,无异议才能实施;“村财乡管”,村会计去镇财政所报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持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规矩“立”了,家底“亮”了,支出“细”了,责任“明”了,这钱花得坦坦荡荡、实事办得清清爽爽。
群众家庭小账本,有增收曲线;村集体收支大账本,有明细册子。这样的“精打细算”,背后是拓宽发展渠道的精准发力,是健全保障机制的精细管理。
账本里有民生。杨永法说,看俺家,没什么负担;看俺村,也越来越好,都很稳。这个“稳”,是稳稳的满足、稳稳的幸福。
民生里有民心。村干部说,全村就是一家人,我们干工作要对得起一颗心。这个“心”,是为民服务的初心、《热购网彩票》持续向好的
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大道上,千千万万个“向阳村”拼搏向前,生活向阳。(本报记者 李洪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