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7月23日电 (中新财经 宫宏宇)“2022年末,人民币已成为第三大国际货币,国际化水平总体呈现长期增长趋势。”南开大学校长陈雨露在日前举行的“2023国际货币论坛暨《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发布会”上表示。
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与南开大学金融学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承办,北京银行协办,重阳投资教育基金特别支持。
论坛上发布的《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3》指出,人民币国际使用程度保持历史高位,波动向上趋势不变,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截至2022年底,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编制的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6.40,较上一年度增长了18.08%,继续保持长期向上态势。
中国人民银行原行长戴相龙在主旨演讲中表示,近五年人民币国际化指数的增幅迅速上升,而日元和英镑的国际化指数增长基本处于守势。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力不低于日元和英镑。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既有内部意义,也有外部意义。戴相龙表示,《用户注册》我国连续五年保持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地位,对外直接投资位居世界第二、三位,如果这些巨额收支主要用美元来结算,必将增加货币兑换的成本和汇率风险,也会受到主要国际货币发行国的制约。人民币国际化可以明显消除以上
陈雨露指出,疫情和地缘政治的冲突等全球性挑战,使国际货币供给缺口的问题进一步地激化。人民币国际化为广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提供了国际支付货币和储备货币的新增选项,并推动国际货币格局朝着多元竞争、相互制衡的多极化方向前进,增加了世界经济的稳定性。
不过,戴相龙也提到,人民币国际化不是主动挑战美元,更不是要替代美元。把一些国家宣布弃用或减少对美元依赖,描述为全球“去美元化”,这个说法是片面的。我们对人民币国际化一直坚持低调和稳慎的态度。
未来,如何进一步扩大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戴相龙称,人民币国际化仍受到各种挑战。要有序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争取到2035年人民币国际化影响力接近欧元的水平。
陈雨露认为,2035年,人民币能否与美元、欧元等量齐观,需要构建三大条件:第一,要基本完成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第二,我国金融市场的深化和人民币国际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取得长足进步;第三,中国金融体系的制度性开放与风险控制体系之间要实现高阶平衡。
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提到,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应该更加重视实体经济的竞争力和科技创新,以贸易和实体投资的伙伴关系为抓手促进中国和其他国家在支付和金融领域的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