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不卡综合,内射在线Chinese,日韩综合一卡二卡三卡死四卡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给大家科普一下大乐透胆拖复式计算器中奖查询

   【大调研,我们在行动】

  编者按

  青春该是什么姿态?青年该是何种模样?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

   以奋斗为美,已成为今日青年共同心声;在赛道上尽洒汗水,已成为当代青年群体姿影。与此同时,青春也有“斑驳”,青年也有困惑。

   2021年12月,本报连续刊发关铭闻评论《躺平不可取》《躺赢不可能》《奋斗正当时》,礼赞奋斗,劝诫“躺平”,引发热烈讨论。

   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我们再次走进青年群体,听大家说变化、谈感受、聊困惑、话未来。

  青年群体的精气神,关乎着整个社会的精神风貌。

  青年群体的思想状况,习近平总书记关怀备至。他深刻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更加自信自强、富于思辨精神,同时也面临各种社会思潮的现实影响,不可避免会在理想和现实、主义和问题、利己和利他、小我和大我、民族和世界等方面遇到思想困惑,更加需要深入细致的教育和引导”。

  总书记的指示,为我们此次调研指明了方向。

  近日,本报调研组深入10余个省区市,走进各类青年群体,感知他们的脉动,倾听他们的心声。

  (一)青春之为

  “你渴望的青春是什么样的?”“你向往的生活如何抵达?”

  而立之年的80后、渐成栋梁的90后、初登职场的00后们,给调研组最青春的回答是:乘风破浪冲冲冲!

  1.芳华,绽放田野山林

  80后青年、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陈炎辉认为,把青春“种”进田野,是“一个热爱环境、关心农业的人自然而然的选择”。

  “土壤污染防治”是陈炎辉的研究方向,这不是件能立见成效的事。每年冬收后,他都要把新研制的土壤改良剂洒在田地里,十几番春去秋来,从未缺席。

  当地农民告诉调研组,他们一开始根本不信这个戴眼镜的“小年轻”会比农民更懂土地。但随着田里种出的稻子一年比一年好,乡亲们越来越离不开这位年轻的“老把式”。

  90后乡村规划师闫利霞,奔波在陕西、山西、新疆的田野和村落中,进行资源普查、绘制未来胜景。

  “能把个人发展与乡村振兴这样的国家大计联系在一起,是幸运也是追求。”她由此描述自己的状态,“住在身体里的少年在飞驰。”

  乡村振兴由蓝图变为现实,依靠的正是千千万万有明确奋斗目标、踏实肯干的青年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副教授、80后小麦育种专家谢彦周常说:“种麦子就是养娃子,要耐得住性子。”

  小麦育种周期长、成功率低,辛苦十年也未必能审定品种,但他和同事始终如一,接连选育出陕农33、西农239、西农369等小麦新品种,把青春的色彩泼洒在大地上。

  2.匠心,出自平凡岗位

  温小珍,江西一家磁性材料生产企业的坯料工序手动成型操作员,一个让同事安心、工厂放心的青年能手,被亲切地称为“定海神珍”。

  面对调研组,温小珍多次提到青年时代是下苦功夫的最好时期。“熟练掌握一项技术后,我会申请去更难一些、更辛苦一点的操作端工作。”她一路“打怪升级”,先后获得“最美职工”“全国优秀农民工”等荣誉。

  下的功夫有多深,青春便有多厚重。

  调研中我们遇到最多的,便是这样的青年:着眼当下,尽其所能,尽其所学,在平凡岗位勤奋工作,品味奋斗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女探伤工,以前几乎没有。2021年,张悦、胡帆等7位女青年,大学毕业后来到中铁郑州局月山工务段探伤班组,为钢轨做“体检”。很多时候,她们要骑车沿铁路来回穿梭,几十公斤重的超声波探伤仪时常把腿碰得青一块紫一块。

  “铁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我们觉得很自豪!”伴随着火车轰鸣声,青春在技术精进中延展。

  新时代中国,“行行出状元,处处有能人”,被无数青春故事续写。

  江西萍乡武功山下,一支少年摔跤队给麻田中心学校的孩子以别样的温暖,他们在训练时洋溢的欢乐,令调研组难忘。

  “一个平凡的体育老师,可以给留守儿童们带来些不平凡的东西。”组建摔跤队的青年体育教师曾汉金雄心满满,“培养出几名专业苗子!网球‘背篓少年’,火遍大江南北的‘村BA’,哪个不是来自乡村?”他要带领孩子们去领略“存在于武功山外的遥远天地”。

  3.真知,附丽求索之路

  “没有那么多一蹴而就,也没有那么多‘站在风口就能飞起’的‘神话’!”从新疆到北京某985高校任职的顾彬,2007年上大学第一次接触芯片后,梦想就有了安放之处,至今已深耕芯片领域16年。

  “短平快的研究在迅速投产、变现,撩拨着你的心。”顾彬告诉调研组,科研之路上充满了诱惑,像他一样愿意平心静气待在实验室,耐得住寂寞、经得起失败的科研人,无异于踏上了一场漫长而艰难的跋涉。

  在高校、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企业,调研组遇到了很多正在“长途跋涉”的青年。

  80后李锐,山东某国企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多年前辞掉德国的高薪工作,回国组建团队,攻关人工智能。

  他时刻以“程序员”这个“头衔”提醒自己:“正如同程序要一个字符一个字符地‘码’,数字大厦要一层一层地‘盖’,向高新科技挺进必须脚踏实地。”搭档们的理念高度一致:“有哪个‘卡脖子’技术会白白送你呢?”

  在科学的入口处,必须根除一切犹豫,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海水澎湃,江水湍急,还有多少秘密封存水底?水下考古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但越来越多青年加入这个队伍。

  梁国庆,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青年考古专家,曾参与广东“南澳一号”明代沉船等水下考古项目。他告诉调研组,今天的青年不缺胆魄和学识,有着不惧艰险的坚韧品格和向未知挑战的好奇心。

  4.梦想,起于“自找苦吃”

  “小小草果,曾经只是我大学时书本里的一个自然段,现在是我科研工作的全部。”怒江大峡谷深处,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绍兵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从2015年承担云南怒江人才帮扶技术骨干任务起,杨绍兵就和年轻的队员们行走在深山林地,为当地农民选育品种、教授技术、解决病症、联系市场。“农业农村要实现现代化,需要科研人员来磨砺。”他说。

  调研组看到,许多青年人扎根艰苦地方,不负读过的书、走过的路,不负韶华。

  90后基层干部黄海芬,把职业起点定在了世界屋脊。这位潮汕姑娘在大学毕业前,已获得广州一家银行的录取资格,却怀着梦想来到西《大乐透胆拖复式计算器中奖查询》藏林芝。

  “将汗水挥洒在最需要的地方,远比扎堆于都市更有价值!边疆地区真的渴望更多年轻人来就业创业,把先进理念和技术带过来。”黄海芬告诉调研组,她在这里成长很快,没来多久就被林芝市巴宜区记了次“三等功”。

  5.挑战,创新中抓机遇

  来自河北农村的00后青年樊乐,穿上了鲜艳工作服,成为一名快递小哥,穿梭于北京的街头巷尾,连接起供需两端。

  “试用期一天跑80单就算合格,但我给自己定了120单的目标。这份工作能让我暂时在大城市安顿下来。当然,我还有更长远的规划。”樊乐的理想,是和朋友开一个装修公司,“我大多数工资都能攒下来,再攒个几年就办!”

  调研发现,在近几年逐渐兴起的新行业中,活跃着一大批奋斗青年,他们热爱工作、热衷创新、善于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努力实现理想。

  绿色建筑工程师刘军熟悉北京西城的几乎每条胡同,这个湖南小伙儿俨然一个“老北京”。近几年,北京老旧小区陆续实施旧房绿色改造,刘军和同事耐着性子,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

  绿色建筑技术好实现,但绿色理念要深入人心非一日之功。刘军说:“我们学的是‘梁思成’,但乐意客串‘费孝通’。”一条条老旧巷子换了新颜,节能减排的理念体现在居民生活的细节处。

  调研发现,城市乡村、寻常巷陌,哪里都有青年人孵化梦想的地方,哪里都是青年人干事创业的天地。青年们有着清晰的奋斗目标和人生规划——

  天津90后青年、养老护理员兰莹用科学的护理技术照料养老院里的老人。早在读研时,她就发现,“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陆续进入高龄,养老服务将面临更大挑战”,并坚信“挑战也意味着青年人的机遇”。

  湖北武汉90后青年、呼吸治疗师李子昂每次出诊后都认真总结经验,并在电脑和手机里的“案例搜索引擎”中添置“标签”。他的目标是,在“120”需要时,能用最快速度给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呼吸治疗方案。

  云南昆明00后青年、整理收纳师唐睿曦一边工作一边研修空间规划知识,她的理念是,未来客户想要的不只是整洁的家居环境,还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体验。她要帮助他们实现……

  6.拓展,把爱好变技能

  社交平台上,95后青年雪菲的自我介绍是“公考培训师/舞台化妆师”。两个毫不相干的职业中间,加了一道让她的生活倍加充实的“斜杠”。

  白天在一家公考培训机构教授行测题,晚上在一家话剧社为演员化妆。这位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在上海找到了归宿感,虽然经济实力离买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两份收入给她增添了更多信心。

  “斜杠青年”,一群选择多重职业及身份的青年,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中自由切换着角色。

  2020年,本报曾对“斜杠青年”进行调研,52%左右的受访青年确认身边有“斜杠青年”。他们普遍秉持这样的想法: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把爱好发展成技能,让自己今后有更多的选择。

  安徽合肥00后青年、“舞蹈教师/独立摄影工作室运营者/健身教练”,小磊的自我介绍中不止一道“斜杠”:他把在学校担任舞蹈教师当作“立身之本”;在健身房教授瑜伽和有氧操,则是“手到擒来”的活儿;而闲暇时运营独立摄影工作室,源自兴趣爱好。

  “我是不是有些贪心?”小磊说,“但是,我确实都挺热爱的。”

  在小磊等青年身上,调研组感受到积极向上的能量和未雨绸缪的眼光。经济发展、社会开放、个体观念的转变,在当代青年面前摆出一道“不定项选择题”,很多思维活跃、兴趣广泛的青年填上了多项答案。

  (二)青春之痒

  青春是迷人的,阳光、活力、激情、张扬……但青春也有阵痛,羁绊着成长的脚步。

  调研发现,大部分青年逐梦而行,追寻“诗和远方”;也有一些青年患得患失,正经历摇摆和彷徨——

  1.“尼特族”

  福建福州的90后青年小林,大学学的是环境工程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一家环保技术公司工作,1年后就辞职了。问及原因,她抱怨出差多,地方偏远,每天跟污水、废弃物打交道,不适应感与日俱增。

  回家后,小林本想一边休息,一边找工作。“可每天窝在家里追剧、打游戏太舒服了。时间一长,就再不想出门。”父母不仅要照顾吃喝,还要每月给零花钱。亲戚帮着介绍了好几份工作,都被她以“不自由”“压力太大”为由拒绝了。在家里蹲了6年,她坦言“不知道还能不能重新适应社会生活”。

  令人揪心的是,小林并非个例。

  某社交平台的“家里蹲自救同盟”小组,汇集了6.6万名升学失利、不想找工作、长期“蹲”在家里的年轻人。有的“被裁员后,心里很自卑,害怕再失败,从此不迈出家门”;有的“不喜欢和人打交道,没有上班的动力”;还有的直言“努力太累了,‘躺平’是真的舒服”……

  这些不愿工作、沉溺于虚拟世界、长期在家“啃老”的青年,被社会学者称为“尼特族”。据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尼特族”现象已成为困扰各国的全球性问题。

  河南一位家长告诉调研组:“孩子职高毕业后,一直待家里闲晃。什么都不关心,每天就抱着手机玩,越来越颓废。催他去打工,他就大吵大闹。”全家为此心力交瘁,却又无可奈何。

  2.“45度”现象

  调研组发现,相较于“尼特族”的“躺平”,为数更多的青年在面临工作压力大、同辈竞争激烈、社会期待较高时,选择了“45度半躺平”,既不想全力以赴,又不愿主动放弃。

  江苏宿迁的90后青年陈飞,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他告诉调研组,“在我们这种县级单位,上升的‘天花板’太低,绝大多数人干到退休最多也就是个科长。过去两年,我天天加班,也没见比整天‘摸鱼’的多得到什么。没有点获得感,何必卖力呢?”渐渐地,他学“聪明”了,工作慢慢干,显得手头事情多、很忙碌,“这样领导就不会交给新任务”。

  在贵州某大学任教的秦立,今年刚满33岁。他向调研组吐槽,自己在学院不受重视,获得的资源少,评职称论资排辈。“上课能应付一节是一节,越来越没热情,反正评优评奖都跟我无关。也想过转行,一是没勇气,二是这所普通高校没有‘非升即走’的压力,那就索性当个边缘人,‘半躺平’,挺舒服!”

  湖南长沙一家企业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观察到,公司有近四成员工对工作持“得过且过”态度,工作量稍微一多就喊累,想着法推脱。“他们对自己的这种状态也不满意,却又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调研中,不少受访者自述,“有时感觉‘躺平’挺舒服,有时又陷入深深的焦虑和自责”“在26岁的年纪,幻想着62岁的生活”,他们热衷于一些矛盾式的表达,如自称“废物”、抱团“丧”……心理学者表示,这类青年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呈现脆弱的心理状态。

  3.“空挡”状态

  浙江宁波的00后青年刘剑锋去年毕业时,曾想过到北上广闯荡,但又担心大城市的生活成本、竞争压力太大。回到县城后却发现,找份称心工作也不容易。“要么收入低,要么不稳定,自己创业风险也不小。”他到现在还没有确定求职方向。

  刘剑锋的状态,被学者喻为“空挡”——就像开车时挂“空挡”,缺少动力传导。他们初入社会,有奋斗意愿,却无方向、缺支持,陷入一种没有目标感的状态。

  广东佛山的何江涛,毕业两年已换了3份工作:先是广州一家国企,感觉没意思,辞职去了外企;逢行业不景气,提成很难兑现,觉得没前途,又辞了工作;同伙伴创业做文化策展,好不容易接到几个项目,但动辄几万、十几万的垫资和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款,让他们觉得“创业太难,索性散伙吧”。何江涛有些心灰意冷,面对亲戚让他回老家的劝说,“不知道该不该拒绝,也不知道再去哪儿闯荡”。

  调研中,不少人反映,过去几年,新冠疫情导致就业岗位和机会减少,这对他们的承压能力和未来预期产生负面影响;“过度加班”“35岁裁员”“内卷”和降薪等风险,使他们处于迷茫之中,“不知道干什么”。

  这种心态下,许多青年随波逐流。有的加入考编考研队伍,“看别人考我也考”,考上哪个算哪个,只求赶紧找个稳定去处。有的频繁跳槽,这山望着那山高,“生活永远在别处”。

  4.“网红梦”

  “我是看别人拍短视频赚了大钱眼红,才进了‘坑’。”在辽宁沈阳居住的90后短视频博主晓然坦言,之前她在某平台看到有网红晒出“3天15万”的收入截图,“一下子就被刺激到了,我工作一年都赚不了这么多!”

  辗转反侧好几天,晓然决定辞掉工作,全职拍摄短视频,为此还花7000元报了速成课。可半年时间里,除了一两条视频播放量尚可,其他都没激起什么水花。她动了“歪心思”——专拍夸张低俗、引发争议的内容,甚至不惜编造情节,“只要有流量、能涨粉就行”,直到被平台封号,才清醒过来。

  随着网络直播等新业态的兴起,一些涉世未深的年轻人将其看作“低投入、高回报”的“风口”。据《中国网络表演(直播)行业发展报告(2021-2022)》,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络表演(直播)主播账号累计近1.4亿个,其中,24岁至30岁的青年占40%。

  调研中,有受访青年直言不讳,自己的梦想就是当“网红”。“正儿八经上班多累啊,当个网络主播,拍拍视频,轻轻松松月入几万!”“那些上百万粉丝的博主,不也都是个普通人?”

  在“网红梦”的影响下,“快速变现”“一夜暴富”,成了不少青年的“向往”。

  “有段时间,我觉得自己可以通过网络游戏赚到大钱,结果不仅荒废了时间,还欠了13万元外债。拼命打工,几年下来才还完。”在广东深圳南山区一家电子公司工作的80后青年程文浩自言,曾跌过大跟头,费了好大劲才爬起来,“整天想着挣快钱、躺着把钱赚了,要么被骗,要么走上歪路”。

  (三)青春之问

  调研让我们欣喜:青年们渴望成长成才,勇于拼搏进取,多数能够理性面对困境和挑战,愿意练强软肋、磨炼意志,造就更好的自己。

  也有挥之不去的疑问:青春之痒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对人生之路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如何看待?

  调研中,许多受访人士给出了自己的分析——

  1.追求“不被定义的青春”

  问卷调查中,在问及“你理想中青春的样子”时,这类回答最为典型:“发现自己的多面性,不断尝试新事物,不做别人的影子!”

  调研组发现,时代在变化,青年也在变化。身处代际快速更替、业态不断迭代、竞争日趋激烈背景下的这代青年,不再满足于单一向度的“成功模式”和“中规中矩”的生活方式,他们以多姿多彩的奋斗体验,追求着“不被定义的青春”。

  “时代不断创造青年人建功立业的崭新形式,国家积极提供青年人持久奋斗的组合激励,青年自身也从未失去屹立潮头的精神底色。这些主客观条件,都决定了当代青年始终是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吕小康认为。

  近年来,党和政府整顿教培行业、整治“饭圈”乱象、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进“全体人民住有所居”举措、严管网络游戏产业等,一系列有碍青年干事创业的“绊脚石”正在被清理。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侯衍社看来,这些“组合拳”,既有对不良现象的治理,也有制度激励和精神动员,在为青年减轻压力的同时为成长赋能。

  2.自嘲是缓解压力的个性表达

  在北京从事房产中介的王振,是一名85后。工作中,他经常跑得腰酸腿疼、说得口干舌燥。每天一早,他都要花一个多小时乘坐地铁从大兴穿梭到朝阳,挤在早高峰人群中,前胸贴后背。王振告诉调研组:“‘躺平’是我的口头禅,可实际上真躺不下!”

  从安徽县城考到上海某985高校的杨梓沐,自称“废柴”,却是专业奖学金获得者,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的活跃分子,还是运动达人。“压力很大,时常调侃一下,觉得挺放松。”她告诉调研组。

  调研发现,相较于父辈,当代青年有着更张扬的个性、更外向的表达。

  “面对‘全天候’的工作和学业压力,他们不愿把‘努力’挂在嘴边。自嘲‘佛系’、高呼‘躺平’,实际上是在偶感焦虑疲惫时的一种情绪宣泄。”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谢玉进认为。

  中央团校教授廉思指出,在不断增加的社会压力面前,有些青年试图用“防御性悲观”的心态加以应对,用戏谑的方式给自己解压。比如,对于大多数青年来说,自嘲式的“躺平”只是一种缓冲,而不是目的。我们对“躺平”的实际情况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3.青年是对社会变化最为敏感的群体

  青年富有梦想,也最容易感知社会变化。调研中,不少专家以“晴雨表”“风向标”“探敏针”为喻谈论青年。

  过去几十年,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大幅提高,人们对未来的发展预期、收入预期、就业预期等一直在往高走。

  “近期的调研发现,青年群体对于个人未来五年纵向流动预期显著高于其他年龄段,特别是18至20岁群体中所有人均相信未来五年的个体所处社会阶层会向上流动或保持原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俊秀指出。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良驯认为,“躺平”等情绪表达,是“发展起来后出现的问题”在青年心态上的折射。“当前,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不能满足青年对更好工作、更高收入的诉求。过高预期一时不能实现,就可能给部分青年特别是首次就业青年带来失落感、受挫感。”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李洪修指出,很多父母对孩子存在过高期望值,希望他们成为“人中龙凤”,但平日里的过度呵护,又使青年缺乏应对压力、调节情绪的能力。一些人遭遇学业、事业挫折后容易丧失信心,甚至从短期脱离社会,发展为长期放弃奋斗,以至退回家庭“啃老”。

  4.从校园到社会的扶持链条尚未健全

  调研中,一些刚从象牙塔步入职场的年轻人,不约而同谈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校时憧憬毕业后大干一场,找工作时几经碰壁方知道阻且长。不少毕业生的择业理念,已从最初的“不将就”,转变为“求稳”,甚至慢就业、懒就业、怕就业、不就业。

  廉思将这种不确定感甚至恐惧心理称作“22岁现象”。“毕业后,年轻人开始感受到工作、生活、婚育的不易,特别是一些青年遭遇到突发事件、个体生活经验又不足以应对时,如果得不到及时帮助引导,就容易陷入消极负面情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王宇航认为,刚刚走向社会的青年,内心其实充满了理想和干劲,但在发展方向上缺乏明晰规划。引导他们链接起“动力”与“目标”,尤为关键。

  事实上,新时代十年,我国出台了大量支持青年发展的政策。《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涉及青年发展方方面面。

  而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中央团校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研部副主任杨巧的调研,有近20%的大学生并不清楚国家出台了哪些扶持政策,有超过20%的大学生没有切实感受到创业政策的帮助。

  “目前还存在宣传力度不够大、效果不够精准等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杨巧还认为,地方出台的一些配套政策,人才引进、创新创业等特殊性政策较多,普惠性政策相对较少,尚不能使不同青年群体整体受益。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伴随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以及自由摄影师、网络主播等新兴青年群体不断涌现、规模持续扩大。目前全国灵活就业人员规模达2亿人,其中青年占四成。

  “灵活就业人员普遍缺少强有力、可持续的组织支持,遇到困难无处求助或求助成本过高,较少得到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这容易使他们缺乏被支持感,削弱应对困难的信心。”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法研究室副主任王天玉说。

  5.消极文化因素蚕食奋斗内生动力

  调研中,众多研究者表示,尽管对于多数青年来说,“废柴”“佛系”“躺平”“摆烂”等是一种个性表达方式,但也要重视和警惕其背后潜在的变化和危机。有些青年如果长期受此浸染,尤其是群体性浸染,会助长不思进取、躲避问题的心理倾向。

  确实,年轻人最易受到同辈群体的情绪感染,同质聚合的文化圈群对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影响较大。

  问卷调查表明,高校学生“最喜欢的与人交往方式”,居前三的是“同龄人休闲聚会”“一对一交往”“线上聊天”;关于“对自己言行举止影响最大的人”,选择“同寝室同学”“有共同爱好共同话题者”的占四成。

  “圈层文化本质上是基于群体的认同,具有较强的封闭性排他性。”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韦庆旺指出,基于群体负面认同所形成的“共鸣”,会削弱主流思想引导活动的实效性。

  互联网为青年群体的“精神集聚”进一步创造了可能。

  “青年是网络社交媒体的深度用户。‘信息茧房’效应下,一些负面文化观念在特定群体内被强化,如果被引导沿着狭窄维度发展,就会变得片面、偏执,乃至出现极端情绪表现。”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副教授徐婧指出。

  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肖斌观察到,一些自媒体为吸引流量,将青年视为主要目标人群,散播消费主义、金钱至上等价值观,软性讲述“阶层固化”“及时享乐”的故事,制造“大我”与“小我”的对立,使青年“只看到自己,看不到家国”。

  杨巧在调研中也发现,“曾有过锦鲤祈愿、星座测运等行为”,相信“世界上存在神灵、上帝等超自然力量”的大学生竟不在少数。

  “将所有结果归因于‘神秘力量’的控制,必然会在一次次的偏差归因中弱化继续奋斗的能量。”杨巧认为,在一些消极文化因素蚕食下,一些青年“自己是自己命运的主人”的主体性观念被弱化,奋斗内生动力被消减。

  (四)青春之思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都会遭遇困惑,但每一代人都扛起了时代的责任、收获了梦想与荣光。

  改革开放之初的“潘晓讨论”,是围绕那一代青年的失落和困惑展开的,被称为“整个一代人的精神初恋”。参与那场讨论的青年,重振精神再出发,成为干事创业的中坚力量。

  人们曾给80后贴上“温室里的花朵”等标签,唱衰90后、00后的声音亦曾不绝于耳。但“垮掉的一代”非但没“垮掉”,还在战“贫”抗“疫”中撑起中国的脊梁。

  调研中,受访者普遍表示,理解青年、包容青年、成就青年,才能让青年担起创造未来的使命——

  1.善于倾听和解决青年人的诉求

  “我们在网络上讨论‘躺平’‘摆烂’‘废柴’,要么是自嘲,要么是表达困惑,却经常招来一些人不明所以的‘口诛笔伐’。我们发帖、跟帖,但狂怼过后,剩下的尽是困顿和迷茫。”广西某高校00后学生、某网络论坛版主告诉调研组。

  受访青年普遍反映,现在工作生活节奏都很快,年轻人面临学业就业、买房结婚、赡养老人等重重压力;同时,他们有着强烈的公平意识,崇尚自我价值的实现,当面对“付出和获得不成比例”时,难免陷入自我怀疑和心理落差。

  中央团校党的群众工作教研部教师姜振华指出,青春不只是一个年龄阶段,也是一种心境和状态。当代青年不再愿听“高高在上”“忆苦思甜”式的说教,他们在意的不仅是“怎么做才是对的”,更希望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要走进青年看青年,与青年共情,倾听他们的吐槽,接纳他们的情绪,善于理解调侃、自嘲背后的迫切诉求,引导他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调研组发现,青年们确立自我价值、寻找心理平衡的过程并不容易,有的顺利些,有的大费周章,但大多最终都会找到自己的定位。

  “要欣赏一鼓作气从起跑线冲向终点,也要理解那些中途的歇脚、休整和缓冲。”贵州省文联副主席肖勤指出。

  郑州大学思政课教师周荣方指出,“在头脑里搞建设”本就不是易事,多重因素叠加使做好青年思想工作更具挑战性。要用青年接纳的话语方式,一开始就抓住他们的“痛点”,才能打开他们的心扉。

  2.破解“22岁现象”,为成长挂上“前进挡”

  调研组发现,大学生在校时“有人管”,毕业后如同断了线的风筝,跟学校不再发生联系,他们的思想状况、就业状况、生活状况如何,一般情况下学校不再过问。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李长安建议,有条件的高校应对初入社会的青年毕业生“扶上一把、送上一程”,解决好他们“有困惑不知向谁诉说,有困难不知向谁求助”的问题,增强他们走向广阔天地的信心。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邓希泉表示,不少青年自由职业者由于远离集体,累积而成的心理困惑不容易为人所察,需要给予更多社会支持。“比如,发挥工会、共青团等群团组织优势,做好对自由职业人员的服务帮助、利益维护等;社区或志愿组织定期开展面对面交流,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

  “增加职业教育投入,是最优选择之一。”王宇航建议,应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发展终身教育视阈下的职业教育,提升各类在线教育质量,使每一位有学习和提升意向的人都能各取所需。“通过职业教育解决青年的‘本领恐慌’、驱散初入职场的迷茫心态,为他们的发展挂上‘前进挡’。”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陈丽君建议,应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专门社会心理服务,引导青年积极乐观看待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合理规划未来。“同时还要在改善就业环境、居住环境、生活环境、安全环境等方面着力,为青年群体挖掘潜能、彰显活力创造更多机会。”

  3.补齐政策短板,消除“35岁分水岭”

  一名在北京工作的80后程序员向调研组表示:“互联网大厂曾是青年们实现梦想的通道,而今,35岁却成了这个行业的‘危机之年’。”

  受访者向调研组反映,目前《公务员录用规定》中报考公务员资格条件为35周岁以下,很多企业在招聘时亦参照此规定。

  “年轻朝气、可塑性强的青年可以为单位发展带来活力,经历职场磨炼、专业技术成熟的员工也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邢婷婷认为,由于年龄原因而被某个行业淘汰或无法进入某个领域,是人才浪费,也徒增社会焦虑。她建议适时调整这一规定,“不要让35岁成为人生‘分水岭’”。

  近年来,围绕青年就业创业问题,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

  2019年,人社部、共青团中央联合印发《关于实施青年就业启航计划的通知》,将16至35岁有劳动能力、失业一年以上的青年纳入计划。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各省区市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支持政策达168项。

  调研发现,政策的可感知程度越高、落实越到位,青年的奋斗热情就越高涨。

  姜振华指出,政府不仅要出台有力扶持举措,还要让青年切实感知到关心关爱。“可以通过一些鲜活贴切的宣介方式,比如在招聘网站、社交媒体上推送相关信息,让青年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张良驯建议,高校应利用短视频、动态图等通俗易懂的形式,分众化、有针对性地解读各项就业政策举措。同时,可以约请相关青年人才进行交流,分享用好就业政策的成功经验。

  “完善灵活就业群体的政策保障,对于增强青年信心极为重要。”王天玉建议,根据平台类型和职业风险类型构建阶梯化保障机制,建立灵活就业人员个人账户制度,采取记账制以方便接续转移。

  4.着眼育人全过程,增强学校教育实践导向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武汉大学)近期在全国53所高校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针对“毕业后,你愿意到西部地区就业吗”的问题,9.1%和22.4%的受访者回答“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

  调研组发现,一边是抱怨一二线城市就业太“卷”,竞争激烈,人才扎堆;一边是中西部广袤土地渴盼人才。这固然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大背景相关,但也与青年的价值观、劳动观、择业观有关。

  “思政课教师要发挥‘架桥’作用,引导学生走出‘小世界’,正确理解个人发展与国家战略、‘个人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能想清楚‘我是谁、从哪来、往哪去’的青年,又如何会甘心‘躺平’呢?”周荣方说。

  调研发现,在不少高校,“临门一脚”的就业指导正在向贯穿学业全过程的职业生涯教育转变。

  “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及所学专业,树立科学的职业志向,既防止好高骛远,又避免茫然失措。”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专职辅导员陶翊婷指出,“学校应加大力度,提高职业生涯教育的质量。”

  北京理工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林骥佳建议,可以通过课程讲座、个体咨询、朋辈辅导、实习实训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业环境,提前做好求职预期和职业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檀传宝认为,部分青年中存在的好逸恶劳、幻想一夜暴富等现象,一个重要症结在于劳动教育曾经被淡化、弱化。专门的劳动课程非常必要,道德与法治、历史课、语文课、班团活动、师生交往中,也都可以渗透劳动教育的理念。“只有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全部教育生活,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5.开设父母课堂,家长与子女共成长

  调研中同样深深触动我们的,还有来自一些家长的困扰和诉求。

  山东一位家长充满焦虑地告诉调研组,自己跟儿子完全沟通不起来,想跟他聊聊生活、学习、交友,都得不到回应,感觉和他代沟很深,不知道该怎么办。

  吉林一位家长特别期待能有个机构告诉她该怎么教育孩子。“我们小时候,父母管教得很严,说什么听什么,现在的孩子真是不让管,出现问题打不得、骂不得。”她对调研组说。

  正如入职需要培训,当父母也需要上父母课。

  我们在调研中遇到的大多数家长,都对父母课堂表现出浓厚兴趣,他们愿意学习运用更切近现实的理念、更有效的方式方法进行引导式教育。

  集美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副教授巨东红指出,父母应学会与孩子共情,善于捕捉并感知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状态,以同理心引导孩子表达感情或意见。当他们有负面情绪时,也不要一味压制、回避。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刘曦指出,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的模仿源。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孩子的好榜样。“不让孩子玩手机,自己整天抱着手机玩,或者经常在孩子面前流露‘躺平’情绪,怎么还能要求孩子持续奋斗呢?”

  提升抗压能力也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方面。长期从事家庭心理咨询的苏迪认为,相当多的父母宁可自己吃尽千辛万苦,也不愿让孩子受一点罪、吃半点苦。“这导致不少孩子心理脆弱,经受不起挫折,来自外界的一句训斥、一次拌嘴,都有可能成为他们内心防线崩塌的导火索。”

  山东济宁的90后青年王晓,毕业后做起网络主播,专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视频让更多人了解传统文化,很有成就感。”王晓告诉调研组,尽管自己很喜欢,但父母坚决反对,一直劝她找份“正经稳定”的工作。

  李洪修指出,父母不能仅从个人主观愿望和偏好出发,凭自己的好恶评价、干预子女的生活和工作,把他们当作实现自己梦想的工具。而应当结合子女的实际情况、自身意愿、个人禀赋,帮助他们设定目标、调整预期、付诸努力,让他们在充满尊重和理解的环境中激发潜力和活力。

  6.让正能量冲破“信息茧房”

  调研发现,一些“躺平”现象,经网络传播就会被放大、强化。

  徐婧认为,有关部门应当对青年聚集程度高的网络平台的推荐算法进行一定的制约和引导,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解决“信息茧房”“回音壁效应”等问题,增强圈群内外信息的流动和开放。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刘同舫建议,主流媒体应当增强话语的平台转译能力,提升在青年圈群中的吸引力、引导力和动员力。

  “网络时代的年轻人,无时无刻不被形形色色的观点包围。进行正面引导时,也要讲清楚相反观点的危害,增强说服效果。”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方提呼吁。

  网络空间不能成为焦虑的发酵池,而应成为正能量的扩音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指出,应当加强网络从业人员教育培养,督促企业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同时重点监管具有媒体属性和动员能力的网络平台,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推动青年发展的最大增量。

  青年代表的精神是一个时代的精神,青年代表的性格是一个时代的性格。

  我们深知,这一代青年置身于时空、虚实和代际叠加交错的复杂场景,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和张扬个性的空间,要设身处地理解不同群体青年的境遇和特点,善于倾听青年心声、了解青年诉求,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

  我们吁请,全社会倾力呵护青年创新创造的兴趣和热情,不断畅通社会流动渠道,鼓励青年在创业创新的热潮中展现才华,让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化作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

  我们期待,新时代青年鼓舞更饱满的热情、更坚韧的勇气、更昂扬的精气神,将人生追求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连接,跑好历史接力赛,以奋斗的姿态见证民族复兴光辉时刻的到来。

  青春有多澎湃,生活就有多丰彩!

  青年有多奋斗,中国就有多美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