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产业正在迎来百年未有之变局。这场大变局不仅是从油车到电车的转变。也是中国汽车真正走出国门,在世界舞台发光的转变。但是在如此大转变的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市场乱象。
盲目大打价格战,抢规模,有些新势力公司也已经资不抵债,最终的结果是用户的利益,员工的收入,供应商的品质,都无法得到保证。所以最近,哪怕是从全球汽车产业来看,都在加速洗牌。不久前还传出日产和本田 合并的新闻,但没过多久,合并谈判失败。
政策、行业和企业的共振选择
两大汽车集团《印度人人操人人操》的重组,首先是政策导向的推动。
近年来,国务院国资委多次强调国有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尤其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2024 年 3 月,国资委主任明确表示对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的新能源业务单独考核,重点评估技术、市场占有率和未来发展潜力。
同年 9 月,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三大车企联合中国诚通在动力电池领域合作项目签约。此次长安和东风的重组,是政策落地的延续,旨在通过资源整合,提升央企在新能源产业链的话语权,响应国家对国有资本布局优化的要求 。
其次,两家集团都面临行业变革的压力。全球汽车产业正经历电动化、智能化革命,中国车企需要加速技术迭代以应对国际竞争。在技术层面,重组后的新实体可整合研发资源,重点突破电池技术、智能驾驶系统及操作系统,构建全产业链竞争力。
例如,东风在固态电池研发上有一定成果,可弥补长安此前的电池技术短板,长安基于华为 ADS 的高阶智驾系统若向东风开放,可加速后者的智能化转型。
再次,重组也来源于企业转型的需求。传统汽车业务承压,新能源转型亟需突破,这是长安和东风面临的共同困境。
2024 年东风集团销量 248.06 万辆,同比增长约 2.5%,合资品牌表现不佳,尽管岚图、猛士等新能源品牌增速较快,但体量较小。长安汽车 2024 年销量 268.3 万辆,同比增长 5.1%,自主品牌占比超 80%,新能源车销量 73 万辆。
一场双赢的结果?
首先是技术突破与创新,重组后,双方在技术上的互补将更为明显。
在三电系统方面,东风和长安可以整合资源,共同研发更高效的电池技术、电机技术和电控技术,提升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动力性能和安全性。在智能驾驶领域,长安的 “天枢智驾” 和东风在自动驾驶方面的技术积累,将有助于新集团开发出更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甚至在自动驾驶技术上取得更大突破。
此外,双方还可以在操作系统方面合作,例如长安的 “天域 OS”,进一步优化用户体验,提升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其次,市场竞争力得到提升。若重组完成,2024 年两者合计销量达 516 万辆(东风 248 万辆 + 长安 268 万辆),超越比亚迪(427 万辆)成为国内最大车企,这一体量将增强其在全球市场的议价能力。
在国内市场,整合东风的豪华电动越野平台(猛士)、高端新能源品牌(岚图)与长安的智能化技术,形成覆盖低端至高端的全矩阵产品线,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在国际市场,东风通过 Stellantis 的合作在欧洲已有根基,长安则主攻东南亚市场,双方合并后可形成 “高端市场 + 新兴市场” 的双线出海策略,分散地缘风险,提升新集团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第三,有助于提升产业协同与升级。通过共享供应链、生产基地和研发投入,新集团能够降低采购与制造成本。例如,双方此前已参与动力电池联合项目,重组后可进一步深化电池、电驱等核心零部件的自研能力。
当然,重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管理架构冲突、品牌定位重叠等问题。不过,总体而言,长安和东风的重组顺应政策导向、满足企业转型需求,未来在技术、市场和产业协同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望重塑中国汽车行业格局,提升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
责任编辑:丁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