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长沙1月17日电 题:洞庭新农人玩转“鱼米之乡” 让春节餐桌更“鲜活”
作者 付敬懿 宋梅
“双季稻田内套种荸荠,每年春节正是采挖旺季,早早被周边市场批发商提前预订。”临近春节,地处洞庭湖腹地的湖南南县新尚村荸荠基地里,负责人徐彐兵每天忙碌地清点采挖量、与线上订货商确定发货地址,将新鲜荸荠发往各地市场。
在洞庭湖平原,越来越多的新农人以“农业新技术+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探索稻、菜、鱼、虾、蟹、鳖等多种组合的套种套养模式,让“鱼米之乡”的农业焕发多样可能。
入冬以来,南县数十万亩蔬菜种植基地迎来忙碌时刻。村民们成群结队地在田地里采摘、分拣、包装新鲜蔬菜,萝卜、菜薹等各种秋冬蔬菜被整齐装车,发往湖南各地及粤港澳大湾区。
南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童中全表示,洞庭湖区的蔬菜种植正从传统的单一品种种植,转变成“稻-菜”“稻-菜-菜”“稻-稻-菜”等轮作模式,减少冬闲田的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增产增收。
冬季,洞庭湖区多种生态套养鱼塘也迎来丰收季,蟹、鳖、螺、鱼等多种水产同步捕捞,肉质鲜甜、品相较好,实现一塘多养、多产,前来订购的商贩络绎不绝。
十年禁捕政策实施后,退捕渔民沈建兵承包了40余亩水塘。拥有多年捕鱼经验的他向能手取经,去年试水“鱼螺套养”生态循环养殖模式,石螺肥美、鱼质优良,被预售一空,产值达50万元人民币。像沈建兵一样转型养殖的退捕渔民,在洞庭湖区有近百人。
腊鱼是湖南人“年夜饭”餐桌上的美食。在洞庭腹地的大通湖畔,刚从鱼塘捕上来的大鱼堆积如山,工人们忙着剖鱼、清洗、腌制、晾晒。每年立冬后的两个多月,这里家家户户门口都晾晒着风吹腊鱼。
通过近五年的水环境治理,12.4万亩的大通湖水质持续向好。原来单纯以大湖水环境治理种植水草的企业,将眼光瞄向水产品市场。用通过生态养殖的鲜鱼制作腊鱼,味美鲜香,这也带动不少周边民众加工生态腊鱼。
洞庭新农人们玩转高科技,让大通湖大闸蟹也成为中国人的年夜菜。当地蟹农们探索循环净化水质、摘种抗寒水草《千锦娱乐官网彩票版》等技术,实现了“大闸蟹暂养”,秋季限定美食大通湖大闸蟹由此成为“年蟹”,也寓意来年有“钳”。
“之前治理大通湖兴起了水草种植的新产业,给我们囤养螃蟹创造了条件。”蟹农刘凯说,秋季挑选的一批优质大闸蟹,能在水草形成的“水下森林”中安然过冬。等到临近春节,这3000余斤大闸蟹成了抢手货。
洞庭湖区也是夏季“爆款”美食小龙虾的主产区之一,仅南县稻虾种养面积就稳定在60万亩以上,年产小龙虾11万吨。如何解决小龙虾集中上市虾贱伤农、冬季无鲜活小龙虾供应的产业难题,当地新农人有自己的办法。
利用小龙虾的生活习性,在池塘开展“深水虾”养殖技术攻关,反季节养殖实现四季常鲜。南县南洲月牙湾家庭农场经营者邱汉波说,民众越来越追求品质,虾农也探索从“大养虾”变为养大虾、养好虾。“春节上市能卖到每斤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