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北京商报
2月23日,交通运输部发布数据显示,2025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90.2亿人次,比2024年同期增长7.1%,创历史新高。同时,铁路、公路、民航等领域多个单项数据创新高。有关分析指出,近些年,“流动的中国”体现得愈发明显。未来,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可能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同时,绿色出行或将成为重要趋势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春运也将更加便捷和高效。
多项数《APP 下载彩票平台》据创新高
据交通运输部数据,从1月14日到2月22日,2025年春运40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新高,达到90.2亿人次。其中,铁路旅客发送量5.1亿人次,同比增长6.1%;公路人员流动量83.9亿人次,同比增长7.2%(其中,自驾出行量71.7亿人次,占全社会跨区域人员量79.4%,公路营业性客运量12.2亿人次);水路旅客发送量3121万人次,同比增长7.6%;民航旅客发送量9020万人次,同比增长7.4%。
今年春运,铁路、公路、民航等领域多个单项数据创新高。铁路方面,除了旅客发送量刷新历史纪录外,货运量也创同期历史新高,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4.15亿吨,同比增长5.4%。公路方面,2月1日,港珠澳大桥珠海公路口岸单日入境客流首次突破17万人次,车流首次突破2.5万辆次,双双创下历史新高。民航方面,2月3日,单日旅客量突破248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水路方面,春运40天发送旅客3121万人次,创历史新高。
整体来看,这个春节假期,从1月31日开始,连续5天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单日超3亿人次,其中2月3日,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创历史同期新高,当天出行人数达到3.39亿人次。
值得注意的是,近些年,“流动的中国”体现得愈发明显。从2015年至2025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数据从28.07亿人次涨至90.2亿人次。2025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约为2015年的3.21倍。从2023年起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超越疫情前期,到2025年,每年不断攀高。
大消费行业分析师杨怀玉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春运人员流动量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防疫措施调整,出行限制减少,人们积压的出行需求集中释放;二是经济稳定增长,居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提升,出行意愿增强;三是交通基础设施持续完善,提升了春运期间的运输能力,且高铁、航空覆盖扩大,运力增强,自驾出行比例上升,满足了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四是除夕提前、春节假期延长,旅游市场快速恢复,春节假期旅游需求旺盛,增加了人员流动量。
旅游支出显著提升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高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2025年春运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中,旅行出行占比超过1/4,探亲流叠加旅游流,有效促进了假日旅游消费市场的火热。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春节假期8天,全国国内出游5.01亿人次,同比增长5.9%;国内出游总花费6770.02亿元,同比增长7%。
北京商报记者整理发现,2022年至2024年,春节假期,全国国内出游人次分别为2.51亿人次、3.08亿人次、4.74亿人次;国内出游总花费分别为2891.98亿元、3758.43亿元、6326.87亿元。两项数据均逐年增加,春节假期旅游支出显著提升。
浙大城市学院文化创意研究所秘书长林先平对北京商报记者强调,春运已经不再是返乡过年的代名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出行旅游。这背后的主要原因在于出行的便利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人们对假期生活的期待也更加多元和个性化。
据悉,今年春运超过3100公里的铁路新线迎来首秀。在西部,铁路连通景区,川青铁路开通后,旅客从成都坐动车,最快3小时可到达九寨沟;在长三角,连通苏、浙、沪、皖三省一市的大环线实现双向运营,旅客发送量较去年春运同期增长6.3%。
此外,杨怀玉表示,今年春运,出境游显著增长,签证便利和国际航线恢复,出境游人数大幅增加。同时,新兴旅游方式兴起,冰雪旅游、自驾游、乡村旅游等新兴旅游方式受到欢迎。
据悉,今年春运,日均近30万人次的客流高峰与亚冬会赛事运输叠加。铁路部门增加牡丹江、佳木斯、漠河等冰雪旅游热门城市间的列车开行频次,亚冬会赛区哈尔滨至亚布力间最短发车间隔每7分钟发一趟车。
科技赋能服务升级
90.2亿人次的超大客流也对交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背后离不开科学统筹运力与需求精准匹配,这当中,科技的赋能又进一步助力服务提质升级。
据央视新闻消息,通过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信息的协调调度,可以实现铁路、公路、水路、民航等多领域信息的互联互通。具体来说,就是智慧交通系统接入铁路、公路、民航、水运的客流和快递物流的视频资源,同时整合手机信令、天气预报等数据,对综合枢纽、高速公路、景点商圈等热点区域的客流、运力、路况等开展实时监测分析。春运期间,工作人员24小时轮值,每天都会根据不同的场景展开实时调度。这样跨部门、跨领域的数据共享也让旅客的出行更加高效。
林先平表示,“未来,春运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可能会继续保持增长趋势,但是增长速度可能会逐渐放缓。同时,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绿色出行的推广,绿色出行将成为未来春运的重要趋势之一。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未来的春运也将更加便捷和高效”。
北京商报记者 卢扬 程靓
责任编辑:何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