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西宁8月19日电 题:澜湄各国如何发挥生态旅游互补比较优势?
——专访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
中新社记者 胡钟艺 张添福
澜沧江-湄公河是一条流经亚洲的国际大河,既是联系澜湄六国的天然纽带,也是流域民众世代繁衍生息的摇篮,孕育了澜湄国家各具特色又相亲相近的文化,形成了各国间历史悠久、深厚广泛的经济人文联系。
旅游是加强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澜湄流域有哪些颇具旅游价值的生态及文化资源?为何要打造澜湄流域国际生态旅游?湄公河五国在此领域有何具体举措?中国青海作为澜沧江源头,有何实践?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孙发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作为“黄金水道”,澜湄流域有哪些颇具旅游价值的生态及文化“家底”?
孙发平:起源于中国青海唐古拉山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和云南两省,从西双版纳出境后称为湄公河,先后流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五国,干流全长4880公里,流域面积81万平方公里。
中国青海省作为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咽喉要道的地理区位、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独具特色的民俗积淀等资源,让青海拥有深度融入澜湄流域生态旅游合作的优势。而西藏、云南两省区,自然和文化资源尤为丰富,颇具旅游引力。
湄公河五国气候湿热、植被茂盛,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多元。流域内丰富而庞大的生态旅游资源,特别是风情万种的热带风光、动植物丰富的国家公园等,无不对世界游客产生强大吸引力。如泰国素有“黄袍佛国”“千佛之国”“水果王国”“微笑之国”称誉,拥有上千公里的海岸线和大量热带岛屿、湖泊、瀑布、国家公园、世界文化遗产等,多样的生态系统哺育了众多野生动植物;老挝森林覆盖率约50%,被称为“背包客的天堂”;缅甸拥有“东方艺术瑰宝”仰光大金塔,以及被称为“世界著名人造旅游奇迹”之一的“万塔之城”蒲甘;越南三面环海,拥有众多天然海滨浴场,多个自然保护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名录;柬埔寨境内的洞里萨湖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拥有被称为“古代东方四大奇迹”之一的世界最大宗教建筑群——吴哥窟。
中新社记者:为何要打造澜湄流域国际生态旅游?
孙发平:如同诗歌描述的:“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澜沧江-湄公河是连通六国的文明之河、友谊之河、生态之河、繁荣之河。
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中的新生事物,是对传统旅游反思和超越的产物,具有时代进步性和环境正义性,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民众生活的双重责任。生态旅游作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有机结合的产物,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旺盛生命力。通过生态旅游,可让更多人践行绿色生活、树立环保观念、增强低碳意识、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保护和增进民生福祉的共赢共进。
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六国都有丰富而独特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有较强互补优势和比较优势。随着澜湄合作、中国—东盟合作的持续深化,中国特别是澜沧江流经的青、藏、滇三省区与湄公河五国生态旅游合作有广阔的合作空间和深厚的发展潜力。
值得关注的是,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中国青海省,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区域,具有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生态资源优势。青海省人民政府和中国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制定出台《青海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行动方案》,为打造具有高点站位、地域特色、时代特征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制定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中新社记者:湄公河五国文化多元、风光秀丽,五国在发展生态及文化旅游方面有何进展?中国青海省作为澜沧江源头,有何实践?
孙发平:湄公河五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成为五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湄公河五国中,泰国旅游业起步较早,目前已成为创汇重要产业;老挝旅游业已成为重要支柱产业;缅甸旅游业开始逐渐向好发展;越南旅游业正成为经济发展重要组成部分;柬埔寨2016年荣获欧洲旅游和贸易理事会颁发的“世界最佳旅游目的地奖”,旅游业总体呈上升发展态势。
近年来,澜湄国家各旅游城市就加强沟通交流、促进旅游产业发展等达成重要共识。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的推进,国际生态旅游合作将成为澜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旅游越来越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中国青海省作为澜沧江-湄公河的发源地,具有源头优势。旅游资源的稀缺性是打造旅游产品的核心要素,是支撑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澜沧江-湄公河的源头区域被纳入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其中澜沧江源园区昂赛大峡谷正推动实施国家公园特许经营,即在充分保护自然生态原真环境的前提下,有序适当地开展生态体验、生态教育等旅游活动,进而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当地严格划定特许经营范围,正在重点开发生态体验及环境教育等服务业和文化产业,获得国际旅游者青睐。2023年1月1日起,源头区域所在的青海省玉树州制定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促进条例》正式施行,为玉树州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提供了法治保障。
中新社《下彩彩票能》记者: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如何赋能这条古老河流推动生态旅游发展?
孙发平:面对大江大河,旅行者普遍具有溯源江河源头的愿望,也想领略大江大河注入海洋时的景象,但通常很难走遍澜湄流域每一处山水。因此,发展澜湄流域国际生态旅游,需要与数字经济紧密结合,加快推进以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为特征的智慧旅游,以数字赋能推动澜湄流域生态旅游理念创新、业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管理方式创新。
未来,应加强数字旅游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实现在线预订、智能讲解、流量检测、环境承载力监测等智慧旅游服务功能的全覆盖。同时,伴随消费升级,旅游市场的消费者更加注重体验、文化、科技和创意的融合应用,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快速发展的当下和未来,数字赋能旅游发展已成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云旅游、云娱乐、云展览、云演艺等新业态蓬勃发展。
此外,塑造澜湄流域国际生态旅游品牌,还需深入挖掘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搭建交流平台,推动生态、人文、经济等领域的交流,让澜湄流域各国民众多方位了解流域各国的生态文化、生态保护成就及发展机遇,共同为增进澜湄友好交流、促进生态保护、发展生态旅游发挥积极作用。(完)
受访者简介:
孙发平,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青海学者”称号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