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兰州8月25日电 (记者 孙自法)2023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和建设10周年,由“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跨大陆交流与丝路文明联盟(ATES)、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匈牙利科学院共同主办的ANSO丝绸之路论坛暨第二届ATES科学会议,8月23日至25日在兰州大学举行。中外200余位专家学者参会,围绕“丝绸之路文明演化与气候环境变化”主题展开交流研讨。
多位参会外国专家学者代表会间接受记者采访认为,对沿线国家和地区而言,“一带一路”是一条开放合作、互惠共赢之路,未来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他们期待“一带一路”后续建设更大《快三安全平台推荐》力度支持相关科学研究,为国际交流合作研究带来更多机会和舞台。
匈牙利罗兰大学中文系讲师梅琳达(Pap Melinda)以一口流利的中文说,她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合作者共同翻译的匈牙利语版《“一带一路”手册》正在推进出版。在欧洲,匈中关系是最紧密、最友好关系之一,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两国在各方面都有合作机会,未来合作空间广阔。
匈牙利科学院人类学研究所若尔特·西拉吉菲(Zsolt Szilágyi)研究员表示,匈牙利科学院很高兴在“一带一路”建设10周年之际参与主办此次会议,希望在“一带一路”框架下与中国同行重点开展考古学和生态学合作研究。
蒙古国科学院国际学研究院历史学者岗巴特(Nyamdag Ganbat)教授的研究方向是古代游牧民族历史。他认为,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合作研究古代游牧民族历史,将丰富全世界人类的历史。
巴基斯坦白沙瓦大学穆罕默德·沙菲克(Muhammad Shafique)教授说,通过“一带一路”合作项目,他获得在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合作开展滑坡灾害基础研究工作的机会,目前正在申请中巴经济走廊合作项目。他期待“一带一路”建设未来为青年学者交流合作提供更多支持。
ATES重要成员、伊朗德黑兰大学考古系教授哈桑·纳什利(Hassan Fazeli Nashli)是中伊国际合作项目“伊朗北部全新世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伊方考古课题负责人,他认为,该项目有望推动干旱区人地关系研究和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的建立,对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面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共同研究应对。
西班牙瓦伦西亚大学艺术和教育学者理查德·拉蒙(Ricard Huerta Ramón)表示,瓦伦西亚和中国有很深渊源,除丝绸之外,当地制纸、印刷技术以及橘子等物品都来自中国。谈到面向未来的“一带一路”交流合作,他说不仅瓦伦西亚大学建有孔子学院,当地很多小孩也在学中文,“我女儿10岁时有个好朋友就是中国小男孩,下一代的交流从小就开始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