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金边7月17日电 (记者 杨强)当地时间7月17日,随着最后的两名留守负责人樊茂蓉和张艳虹踏上归国旅途,中国援柬埔寨中医抗疫医疗队圆满完成阶段性历史任务,中柬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今年5月,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9名队员回国;7月1日再有5名队员归国。7月4日,作为最后的留守负责人,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队长樊茂蓉和副队长张艳虹迎来了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的第二批援柬中医医疗队队员。
7月5日至7月16日,在中国驻柬埔寨大使馆《网上购彩官方平台》的积极帮助下,第二批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按照援外医疗队交接工作相关要求,与第一批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顺利完成交接。在最后的留守日子里,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还留下中柬双语健康处方,让中医药持续服务柬埔寨民众。
在回国之前,樊茂蓉和张艳虹从生活起居、工作通勤、安全保障等方方面面,为后面到来的第二批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进行了周到细致安排。工作交接期间,两批援柬医疗队队员还走进柬埔寨首都金边社区开展联合义诊,为驻柬中资企业员工及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
“我们圆满完成了历时14个月的抗疫医疗援外任务。后续的工作如果有需要,第一批抗疫医疗队队员永远在线。”樊茂蓉说。
金边考斯玛中柬友谊医院院长谭素坤高度评价了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取得的成绩。他表示,从疫情发生到现在,考斯玛医院和中国援柬中医抗疫医疗队的合作非常成功,医院将会继续和第二批中国援柬中医医疗队紧密合作,更好地运用中医药服务柬埔寨民众。
第二批援柬中医医疗队已经正式开展工作。未来他们将进一步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在充分保证医疗队援外属性的同时,积极参与持续推进“中国-柬埔寨中医药中心”建设,引领柬埔寨当地中医药从业者形成合力,逐步培育柬埔寨的中医药行业,进而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
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中国和柬埔寨近年来积极推动中医药在高棉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从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科研和管理等方面,助力柬公共卫生管理、专科特色建设、医护人才培养等各领域能力全面提升,构建中柬卫生健康命运共同体。
“中国先进的医疗技术和设备,以及独具特色的中医药诊疗服务,为增进柬埔寨人民健康福祉做出了重要贡献。”柬埔寨金边宏恩医院副院长方跃广说。
2019年6月,金边宏恩医院与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合作,在宏恩医院设置中医科(壮医科),后者派出民族医专家,常年在柬埔寨坐诊,传播壮医药,并在治疗某些疑难病症中发挥重要优势。双方还创建国际远程诊疗平台,开展远程医疗协作,并打造中国-柬埔寨壮医特色诊疗服务中心和中国-柬埔寨壮医药培训基地。
今年恰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中柬建交65周年,中柬两国在中医药领域的合作已进入一个新阶段:
5月13日,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与中柬第一医院在金边摩根大厦签署共建中医中心框架协议。中柬第一医院院长朱敏学说,双方将借助这一平台,在科研教学、临床诊疗、中药研发、选拔留学生赴皖研修等方面开展全面合作,“我们的共同愿望是让中医药在柬埔寨得到信任和发扬。”
6月1日,四川雅安职业技术学院派出首批中医针灸专家团组赴柬埔寨,在暹粒省医院挂牌成立援柬医疗基地,开设中医科,并以中医学徒制方式,开展“中文+中医针灸职业技能”培训。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对外合作处处长张睿表示,川派中医药源远流长,今年内该省将与柬埔寨暹粒省相关部门开展互访活动,进一步深化中医药交流合作。(完)
钱小军:这是一个关于长期发 ☺展和短期获益的问题。企业在为了达到更高的环保标准而进行整改的 ✅过程中,的确会因为增加了设备、人力,导致投入成本上升,从而影 ☽响企业的盈利。但是当整改落到实处以后,企业可能会因为对环境高♈度网上购彩官方平台关注,把经营对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比如,此 ♏前在空气污染指数高的时候,一些污染或者排放较高的行业就会因此 ⛔被强制停产限产。而那些经过整改后符合排放标准的公司则可以正常 ➥生产经营,利润也能得到保障。
其一,这本书是由几位英国学者,主要根据英国 ♏货币银行界的新实践撰写的。读者或许要问,为什么要强调“英国学者写的”,这一点很重要吗?同样是 ⛅英文文献,难道不是美国学者的作品更前沿和更有♈价值吗?然而,我的学术经历告 ♐诉我,在金融领域 ♎,英国学者的 ✋文献往往更有价值。这首先是因为,金融作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产物 ❓,在根源上发端于英国,因此,要理解金融的本质,了解很多复杂事务的 ⛷来龙去脉,常常需要“返回”英国。例如,要 ☾研究现代中央银行制度,仅仅研究1913年美联储的成立以及《联邦储备法案》肯定是不够的;认真回顾英格兰♈银行的成立过程,分析1844 ✅年《英格兰银行法》(《皮尔条 ☼例》)的立法精神 ♎,或许更具借 ♉鉴意义。这是因为美联储的形成过程、产权架构和治理机制,几乎可以说世上无双,极难对照;而在体制 ✍、功能、政策工具和货币政策实施路径等 ⌛方面,英格兰银行显然都更具可比性—— ⏩—若想“学点什么”,当然还是看看英国的研究为好。再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后,“宏观审慎”成为一时风尚。然而,在美国一方,我们只看到虚与委蛇;在英国,英格兰银行则围绕宏观审慎勾勒出一套独特的目标、手段等体系,基本构建出这个新机制的框架并 ♊为全世界所效法。笔者在2013年访问英格兰银行时,对此印象深刻。或许更重要的是 ♉,关注来自英国的文献还 ♍有一层更为现实的意义,这就是:英国的金融系统以金融机构为主,其中包含若干 ♓实行“总分行制”的大银行,基于这种体制产生的制度安排和理论概括,肯定与中国的实践更为接近 ♎,因而其中的 ☾经验可能更容易为中国理解和借鉴。在进一步深化 ⏱金融改革的过程中,研究来自英国的文献 ♌,肯定会让我们有所收获。
本报记者 叶飞 【编辑: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