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住行业发展基本盘
过去一年,民航业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面对安全压力、疫情防控、经营亏损等交织叠加因素,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逆境中经受了考验,高质量完成了多项重大任务。
2022年,民航业完成运输总周转量599.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2.5亿人次、货邮吞吐量607.6万吨,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的46.3%、38.1%、80.7%;妥善处置了“3·21”东航MU5735航空器飞行事故,推动全系统、全员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
据悉,2022年民航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亿元。民航业加快100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新建迁建8个机场,亚洲最大的专业货运机场——鄂州机场建成投入运行。截至目前,我国运输机场总数达254个,通用机场达399个,拥有运输飞机4165架、通用航空器3177架、跑道282条、航站楼1800.6万平方米、机位7328个。
中国民航科学技术研究院副研究员占芬表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支持政策稳住了行业发展的基本盘,增强了行业恢复发展的信心和底气。同时,民航业在制度法规、基础设施、市场监管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革新,推进了安全发展、智慧民航建设、绿色发展等重点任务,破除了阻碍行业发展的一些障碍,为民航市场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动能。
民航市场逐步恢复
“今年将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推进航空运输市场安全有序恢复。”宋志勇表示,民航业将在做好运行保障能力评估的基础上,把握好行业恢复发展的节奏,力争行业总体恢复至疫情前75%左右水平,实现盈亏平衡。
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为民航业恢复提供了最根本的保障和支撑。占芬认为,经济和产业链的恢复能带动民航出行需求回暖以及航空货运需求稳定。随着我国民航市场逐步恢复、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票价水平回归理性,航空市场仍有较大增量空间。
中国民航大学航空经济研究所所长李晓津强调,2023年民航业需要将疫情防控要求与恢复发展要求紧密结合,优化调整防控政策。同时,进一步提高国际航空、货运航空、支线航空、通用航空在民航业务中的比重。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前提下,大型航空公司侧重发展国内和国际枢纽间的空中快线,中小航空公司专注支线市场,扩大“干支通,全网联”范围,使空中快线与支线更好衔接。
推动民航业恢复发展,需要进一步发挥其促进循环、扩大流通的支撑作用。专家建议,民航业应进一步完善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空间开发格局、重大生产力布局相适应的现代机场体系和航线网络,助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同时,发挥民航业对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促进作用,推动民航业与航空制造业深度融合,持续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不断提升售后服务水平,让国产飞机更具商业竞争价值,促进我国航空工业发展壮大。
当前,我国已经与100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签署双边航空运输协定,与64个国家保持定期客货运通航,构建起新时代“空中丝绸之路”。
宋志勇表示,2023年,将加快构建民航业对外开放新格局。民航业将充分利用中国巨大市场的吸引力,扩大国际合作范围。完善合作机制,夯实合作内容,加强与各国民航主管部门各层级的沟通交流,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民航相关领域合作。
近日,中国民航局印发的《关于恢复国际客运航班工作方案的通知》提出,稳妥推进国际客运航班恢复运营,自2023年1月8日起,不再对国际客运航班实施“五个一”和“一国一策”等调控措施,中外航空公司按照双边运输协定安排运营定期客运航班。
“疫情对民航国际和地区客运航班运行影响是最大的,这部分业务也是航司和机场最为复杂的业务类型。”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民航经营管理学院副院长綦琦认为,航空公司需要尽快恢复各型号远程宽体客机的运营能力,机场要强化国际和地区航班的综合保障能力,尤其是大型客运口岸的航班保障能力。
持续推动高质《体育在线app下载》量发展
目前,由国航与国铁集团共同推出的空铁联运产品,已在中国国航APP和铁路12306 APP同步上线。空铁联运产品共支持30个城市,50个中转火车站,282个通达火车站,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重点枢纽城市。旅客可以一站式购买高铁与航班衔接的联运产品,实现“一次购票、一笔支付、一证通行”。
2023年,民航业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构建以机场为核心、多种交通方式便捷换乘的现代综合交通枢纽,推出更多的“航空+”联运产品,加快实现与其他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进一步提升在综合交通体系中的占比,助力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交通强国目标。
占芬认为,下一步,民航业将把智慧民航建设、机场运营管理和服务模式转变、中小机场空管服务模式创新、民航服务数字化转型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重点改革任务,进一步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宏观调控体系、运行管理体系、行政管理体系、行业治理体系等,推动民航业更好服务国家发展战略。
民航业将把创新作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根本之策。2023年,中国民航局将与科技部共同组织实施好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力争全国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取得突破。同时提升空管核心技术领域自主研发能力,推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空器全球追踪监控体系。
宋志勇表示,随着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民群众对飞行体验、空中游览等通用航空需求将越来越多样,对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治安监控、环境监测等公共服务产品要求也会越来越高。2023年,民航业将不断创新航空服务产品,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綦琦认为,推进航空服务产品创新,要在确保国内客运恢复的同时,增加对低空旅游、私人飞行、电动航空器载货载人等新兴航空服务产品培育力度。
“2023年要加快推进智慧民航建设,持续推进智慧出行、智慧机场等建设。”占芬建议,要加强行业上下游合作,利用跨界合作激发创新活力,鼓励航空运输企业和在线旅行社、制造业企业等加强融合,加强供需对接、产品合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出行的需求,提升航空物流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