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贺觉渊 郭博昊
截至2月12日,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布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各省份设定的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速均不高于去年预期水平,表明对全年财政形势的预期持谨慎乐观态度,强调今年财政收支“紧平衡”态势更突出。不过,考虑到我国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增加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各地均安排了更大的预算支出规模。
为实施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地方政府不仅将积极争取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额度,还将采取扩大财源、加大预算统筹和存量资产盘活力度等,以更大力度对内挖潜,增加地方财力,支持地方多措并举保障民生,进一步支持居民增收、扩大内需、区域发展。
地方谨慎研判财政形势
2025年,随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的发展动能,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发挥作用,经济运行有望继续稳中向好,为财政平稳运行打牢坚实基础。各地政府在研判2025年财政收支形势时,普遍认为经济回升向好将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但体现到财政收入增长还需要时间。
在26个已披露2025年预算草案报告的省份中,14个省份研判今年财政收入将延续紧平衡。受有效需求偏弱、刚性支出增长、国内外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财政收支矛盾将更突出。
江苏省财政厅厅长王天琦近日作《关于江苏省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时表示,2025年,经济回升向好为财政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但稳增长、促发展、保民生、防风险等重点领域支出需求仍然较大,财政运行压力超出上年。
“P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持续负增长,严重影响重点行业企业纳税能力,继续制约主体税种收入增长;非税收入此前大幅增长多为一次性收入、不确定性较大,进一步挖潜空间有限;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尚未见底,外贸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也增加了减收压力。”王天琦说。
但也要看到,助推财政平稳运行的积极因素正在不断积累,20个省份对于财政收入增长持乐观态度。如北京市财政局局长韩杰指出,国家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明显释放政策加力信号,提振内需对冲外部不确定性,科技创新塑造产业发展新优势,首都经济增长稳、韧性强、活力足,回升向好的态势不断巩固和加强,将为财政收入增长提供有力支撑。
预算收入更保守 支出力度有保障
过去一年,受需求不足、PPI负增长、政策性减收等因素综合影响,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小幅增长1.3%。在已公布预算草案报告的24个省份中,《新2会员手机版足球网址》仅有8个省份完成2024年初设定的预期
在回顾2024年预算执行情况时,多地预算草案报告指出“财政收入增长不及预期、土地收入持续下滑、刚性支出压力持续加大”,不过,通过纳入中央补助、调入资金、上年结转,以及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等资金,各地基本实现了全年收支平衡。
对于今年的财政收支,各地基于收支“紧平衡”预期,在预算安排上更趋保守。目前,26个省份安排的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预期增速平均值为3.5%,明显低于去年5.9%的平均增速水平。从预期收入规模看,目前各省份的2025年预期收入总规模约10.6万亿元,仅基本持平于去年水平。
在多地的预算草案报告中,财政预算收入并未纳入尚未下达的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资金、上年未使用的结转资金、地方举借的一般债务等资金,地方实际可筹集的预算收入明显高于前期的预期规模,在“以收定支”原则下,预算支出规模将明显增大。目前,各省份安排的2025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总规模约18.9万亿元,远高于去年相关省份预算安排的15.2万亿元总规模,该支出规模由于部分地方预算草案报告还未计入结转资金等,实际的支出规模还将扩大。
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助理教授高宏宇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我国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重点领域保障,持续支持“两重”和“两新”政策实施等,“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省份2025年预算支出有较快增长”。
财政部此前已明确,今年将提高财政赤字率。中央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教授肖鹏对记者说,地方政府积极争取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将缓解地方财政压力。各地也应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行政运行成本增长,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高宏宇还指出,通过债务置换降低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利息,减少地方的偿债压力,也将增加地方可用财力。
挖潜增收 地方着力稳税源扩财源
在财政收支延续“紧平衡”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增加财政收入已成为各地2025年财政工作的部署重点。考虑到财政部将安排更大规模的政府债券,“积极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等中央增量政策资金支持”类似表述已出现在13个省份的预算草案报告中。
培育壮大优质税源是推动财政收入“质升量增”的关键。记者梳理发现,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在内的10个省份都对此作出部署。韩杰表示,北京将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强企业孵化,紧抓链主企业促进产业集聚,形成财源增长点。加强对总部企业、平台企业、上市企业等头部财源的对接服务,增强企业在京发展黏性、扩大业务布局。
重庆市财政局也指出,将健全完善经济税源培育机制,落实财税支持政策,助推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着力培养税源。
同时,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强化“四本预算”有序衔接也是各省份财政挖潜增收的重要方向。重庆、江苏、吉林等12个省份对此作出部署,重点聚焦把依托行政权力、政府信用、国有资源资产获取的收入纳入政府预算管理。
面对严峻的财政收支形势,天津、江苏等地还将继续加大资产统筹力度,通过开展国有资产清查盘活利用工作,集中部分盘活收入,保持非税收入增长。多地同时在预算草案报告中明确提出,严格坚持依法依规组织税费收入,坚决守住不收“过头税费”的底线。河北省财政厅有关负责人强调,今年将严格非税收入管理,严禁收取过头税费、搞虚收空转和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