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海涛
近日,有网友呼吁严查旅客航班信息泄露及利用其诈骗问题,中国民用航空局在答复中表示,正在编制相关文件,进一步加强对重要数据的保护;对于第三方网络渠道代理公司的旅客信息泄露等问题,将积极协调公安机关开展严查和打击工作。
这位网友及其朋友的遭遇非常典型。他们通过某地图App搜索航班信息并预订了机票,结果有三人接到诈骗电话。对方以航空公司客服的名义,说发生了机械故障航班取消,让他们提供支付宝账号给予补偿,且能报出他们的姓名、电话、身份证号码及航班信息等。无独有偶,网友刘先生不久前发布视频称,自己申请了陕西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免费中转住宿服务后,在机场内遇到涉嫌非法揽客人员。对方以介绍中转免费住宿为由,企图将其骗至其他收费酒店,刘先生认为这个过程中存在个人信息泄露。国庆前夕,也有旅客因为“退改签”相关诈骗,损失超过200万元。
民航旅客信息为何成了“唐僧肉”?到底是哪个环节泄露了旅客信息?为什么“退改签”相关诈骗屡禁不绝?
诈骗分子之所以盯上民航旅客,一方面是因为订机票环节多、有空子可钻;另一方面,相对于其他交通工具而言,机票票面价值更高,民航旅客是诈骗分子眼中的“高净值人群”,而旅客个人的维权成本和难度往往又非常高。现实中,机票预订流程繁琐、涉及方众多,个人信息流转的链条较长,泄露的风险也难免增大。正因为产业链太长,主管部门较为分散,出现了类似于“九龙治水”的困境,保护起来难以形成合力。加上目前信息泄露违法成本低,根据以往查处的个人信息泄露案例来看,行业“内鬼”屡屡犯案,且团队化作案模式愈加成熟。而今年以来旅游业复苏,人们出行需求高涨,在诈骗分子看来到了“收割”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