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健委新闻发言人米锋指出,近期,各地疫情呈局部零星散发状态,防控形势总体向好,平稳进入“乙类乙管”常态化防控阶段。3年多来,我国始终坚持因时因势优化调整防控政策措施,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功避免了致病力较强、致死率较高的病毒株的广泛流行,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本轮疫情已经基本结束
“如果从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本轮疫情已经基本结束,但不能说完全结束。”梁万年指出,这意味着我国已经受住了这一轮疫情的冲击和考验,建立了比较好的人群免疫屏障。但新发的感染还是处在零星的、局部性的散发状态。
大流行是反映疾病流行强度的指标。对此,梁万年指出,202《8码平刷一天飞艇》0年3月,世卫组织宣布新冠疫情态势是大流行。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大流行的状态还存在,疾病的危害也是依然存在着
谈及如何判定走出大流行的标志,梁万年指出,从公共卫生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这种疾病的累计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处在什么状态,人群对它的免疫水平或者免疫率的情况,病原体有没有发生质的变异,疫情防控能力,以及每日的接诊门诊量、住院情况、重症情况、死亡情况,包括整个医疗卫生系统应对的能力。
三年多来我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
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年多来,我国新冠病毒感染者死亡率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对此,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2022年11月以来,我国围绕“保健康、防重症”全力以赴开展医疗救治,迅速扩充医疗资源,保障救治需要。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发热门诊短时间内由7337个扩充至1.6万个,设置开放率超过98%。重症病床由19.8万张扩充至40.4万张,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同时,建立区域协同工作机制,依托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及省级三甲医院组建了16支国家医疗队,总计2400余名医务人员,在有需要时能够随时调派跨省支援。在全国各省份组织5644家医疗机构组建了118支省级医疗队,总计近6万名医务人员,有效满足了各地区医疗救治需要。
李大川指出,为了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作用,我国实施重点人群分级健康管理,对辖区内老年人合并基础病等新冠病毒感染重症高风险人群实施健康监测,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及时转诊。同时,做好农村地区疫情防控救治工作。以县为单位网格化布局县域医共体,将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人、儿童等重点人群纳入医联体管理,依托已形成的城乡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组织全国1454家城市二级以上医院与2276个县区建立对口帮扶关系,做到远程医疗服务24小时应诊,提升重症救治能力。
为了提高救治能力,我国不断优化医疗救治策略。李大川介绍,我们出台第十版新冠诊疗方案和第四版重症诊疗方案,明确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分类和早期预警指标,对于轻症病例早期介入,强化关口前移,坚持中西医结合和多学科诊疗,有效防止轻症转为重症。
拓展监测渠道,健全预警体系
在新冠疫情发生前,我国已建立起重点传染病监测体系和直报系统,经历三年疫情,目前我国传染病监测体系和信息报告制度有了哪些提升?
国家疾控局监测预警司司长杨峰指出,三年来,多次优化升级传染病直报系统,根据传染病防控政策,适时调整疫情信息报告内容。现已初步形成兼顾常态和应急、入境和本土、城市和农村、一般人群和重点人群的多渠道监测体系。
他指出,2022年12月,为动态掌握新冠病毒感染水平和变化趋势,及时监测病毒变异及生物学特性变化,评估医疗资源负荷情况,国家卫健委、国家疾控局会同有关部门在传染病网络直报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监测渠道,形成多个监测子系统,包括病例报告监测系统、医疗机构发热门诊(诊室)监测系统、哨点医院监测系统、病毒变异监测系统、污水监测系统、重点机构聚集性疫情监测系统、人群核酸和抗原检测检测系统、医疗机构在院病例监测系统、社区人群哨点监测系统、网络调查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