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0月,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 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有力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协同性。
◆ 10年多以来,国资国企改革持续向纵深挺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存量、优增量,持续优化布局结构;三项制度改革在更深层次破冰,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彰显。
◆ 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最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
◆ 当前,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已经建成;推动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国省级、地市级国资委统一监管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8%、99%,国资监管大格局、“一盘棋”态势进一步巩固。
◆ 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主要抓好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王希
“新时代10年,国资央企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全局性的重大变化”“国有企业和市场经济更好地实现了融合,打造了一批现代新国企”“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从2012年的31.4万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81万亿元”……国新办日前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传递出一系列令人振奋的消息。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
2016年10月,在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强调,要坚持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方针,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坚定不移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企改革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此后一系列配套文件陆续出台,构成了国企改革的主体框架和四梁八柱;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成为面向新发展阶段深化国企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国企改革“1+n”政策体系,有力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协同性。
10年多以来,国资国企改革持续向纵深挺进——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全面完成公司制改制、剥离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调存量、优增量,持续优化布局结构;三项制度改革在更深层次破冰,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彰显。
近年来,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一些长期困扰国企发展的“硬骨头”被啃下,不少影响国企市场化经营的“老难题”得到破解。新时代的国企改革,有力推动国有企业成为公司治理新、经营机制新、布局结构新的现代新国企。
▲ 在广东珠海的中航通飞华南飞机工业有限公司总装线上,ag600m 正在总装(2022年11月7日摄) 邓华摄 / 本刊
【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国企治理水平提升、运转更高效】
“在我们单位,董事会运行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南方电网深圳供电局董事会秘书黎莫林对改革带来的企业治理之变很有感触。
他介绍,在审议南网电动公司增资议题过程中,董事会在把握战略方向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市场前景,提出了分批增资的意见,促进企业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使电网规划与地方发展衔接更加紧密。
近年来,南方电网聚焦完善企业制度,不断探索提升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一份重大事项决策的权责清单“量”到底,纵向覆盖25个业务领域、145个具体权责事项,横向集成“三重一大”事项分类、行权主体、行权方式等关键要素;梳理不同类型党组织参与治理的典型模式,提出7种公司治理范本,将党的领导落实到全系统、各环节、最基层。
“所有权力进表单,怎么行权有范本。”南方电网法规部负责人说,改革划清权责边界,推动各治理主体履职尽责。
南方电网的“一张表”改革,是我国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缩影。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有企业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不断探索,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进入新时代,加快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成为国企改革新的使命任务,一系列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加速推进。
▲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风电装备生产制造厂生产车间,工人进行生产作业(2021年7月1日摄) 王建威摄 / 本刊
党的领导得到新加强——央企集团全面完成“党建入章”,在制度上确立了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各环节的地位;党委(党组)书记、董事长“一肩挑”实现全覆盖,把党组织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之中。
此外,央企集团层面及重要子企业、地方一级企业及重要子企业全面制定了党组织前置研究事项清单,党组织与其他治理主体的权责边界更加清晰。
董事会建设迈出新步伐——深圳投控以授权放权改革为核心,系统推进规范董事会建设等改革,提高国有资本运行效率;中国海油全面提升董事会建设质量,5位外部董事分别牵头组织集团“五大发展战略”专项研究,充分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为企业改革发展“把脉问诊”、出谋划策……
目前,国企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3.8万户国企建立了董事会,基本实现外部董事占多数;董事会工作规则、外部董事履职支撑等一系列制度办法出台,推动国企董事会应建尽建、配齐建强。
总部改革有了新进展——总部是企业管理的“大脑”。近年来,中央企业从职能调整、组织体系、运行机制等方面着手有效破解总部行政化突出、市场化不足等问题,为提高企业管理能力夯实基础。
在国家电投,企业按子企业类别和管理能力,逐步加大授权放权,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行得稳”。从2015年到2022年,这家企业五次改版升级总部权责清单,集团总部审批事项压缩80%,子企业活力迸发。国家电投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发电企业、新能源发电企业、光伏发电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更加成熟定型,“两个一以贯之”在实践中更加全面地深化、实化、细化,制度优势持续转化为治理效能。
▲ 国家电投五凌电力余丁光伏电站职工在检修设备(2022年8月31日摄) 卢鹰摄 / 本刊
【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国有经济功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2021年5月8日,由中化集团与中国化工联合重组的中国中化正式成立。“两化”重组即将迎来两周年之际,中国中化亮出成绩单,展示出深度融合成效——
先后完成两批业务整合,对60余家子企业进行管理调整,改革后二级公司管理界面更清晰、主业更突出、产业链更完整;集团去年各项hse关键绩效指标均优于重组前“两化”历史水平;继农化板块业务整合后,氟化工业务启动实质一体化管理;搭建协同体系,641个供应链协同项目去年创效超266亿元。
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对更好服务国家战略目标、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调存量、优增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其中,以市场化方式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是重要一招。
“南北船”“南北车”重组,宝钢“牵手”武钢组建中国宝武,中远中海运重组,鞍钢本钢联合,山东能源与兖矿集团联合重组;中国铁塔、国家管网、中国星网、中国电气装备等新央企组建,上海数据集团、山东人才集团、浙江省种业集团等布局新赛道的国有企业应运而生……
统计显示,10年来,中央企业先后完成27组49家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国务院国资委新组建、接收了13家企业,监管央企的数量从116家调整至98家。
“鞍钢重组本钢后,当年集团粗钢产能达到6300万吨、铁精矿产量4900万吨,形成了‘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钢铁产业新格局,本钢利润也创下了10年来的最好水平。”鞍钢集团总法律顾问、鞍本整合融合推进工作组组长计岩表示,重组让鞍钢服务党和国家战略大局、维护产业链安全稳定的能力提档升级。
据介绍,国家管网成立后,通过对原三大石油公司8.9万公里油气管道的整合,促进了油气管网基础设施向全社会公平开放;中国铁塔组建后,新建基站的共享率从14%提升至80%以上,节约土地5.5万亩,减少投资1760亿元;通过并购重组,通用技术集团将国内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的7家企业纳入,为突破高端机床技术瓶颈打下基础。
国有经济优化布局结构,既有应势而“进”、蓄势而“转”,又有顺势而“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企业加快退出落后产能,率先完成钢铁等领域化解过剩产能任务;完成2041户“僵尸企业”处置和特困企业治理任务;央企存量法人户数压减44%;企业办社会和历史遗留问题全面解决;“两非”(非主业、非优势业务)与“两资”(低效、无效资产)清退任务基本完成。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竞争力更强。”国务院国资委有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相关改革推向深入,国企主责主业更突出,产业布局更清晰,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不断提升,为国有企业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下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
截至目前,中央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等领域的营业收入占比超过70%,最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年均增速超过20%。
【加快健全市场化经营机制
国企活力动力进一步激发】
2012年起,我国装备制造业老牌企业——中国一重经济效益持续下滑,2016年亏损已达57亿元,是当年亏损额度最大、困难程度最高的中央企业之一。“企业要生存发展,除了改革别无他途。”中国一重董事长刘明忠说。
一场事关企业存亡的改革攻坚战就此打响:打破“铁交椅”,98名企业领导因不适应改革发展需要被调整;层层签订经济责任状,压力层层传递;从“以生产为主”向“以市场为主”转变,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变身“推销员”,全体营销人员紧盯市场跑订货、追回款。
随着改革推进,这家老国企重燃新活力,在短时间内实现扭亏。2020年至2022年间,中国一重净利润增长超144%,职工人均收入增长近26%。
国企改革,重在释放活力、提高效率。党的十八大以来,剑指国企选人用人、工资分配中存在的难点痛点,一系列改革加速落地,尤其是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集中攻坚,以“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为显著标志的三项制度改革,在各层级国企普遍推进、大范围破冰。
目前,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已全面推行,覆盖全国8.4万户企业共22万人;中央企业和地方国企管理人员竞争上岗比例分别达到57%、56.3%,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比例分别达到5.7%、4.5%。
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是国企改革中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2020年12月23日,鞍钢与鞍山市政府签署协议,110多户实施重组改制的企业股权正式划转到鞍山市政府。鞍钢告别了拥有厂办大集体企业的历史。就在这一年,涉及超22万人的鞍钢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改革也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鞍钢的改革具有代表性。10年多来,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170多万名厂办大集体企业在职职工得到安置,超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
“‘办社会’曾是国企计划经济时期的任务和职能。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扫尾,使企业更加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更加聚焦主责主业发展实体经济。”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说。
▲ 2021年7月20日,由中国中车承担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交通系统在青岛下线 受访者供图
面对国内外复杂的经济环境,国企改革不仅要解决老问题,还要引入新机制。
近年来,国有企业丰富中长期激励“工具箱”,将科研、管理和技术骨干的个体利益与企业长期业绩提升紧密结合,牵引企业持续做强做优做大。
中国五矿聚焦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探索“事业合伙人”模式:允许科研人员以现金出资参与项目研发,同项目单位签订书面协议约定资金使用、收益分配等事项,条件成熟并完成项目清算后,可注册成立合资公司。
在这一模式下,中国五矿所属长沙矿冶院金炉科技项目,由科研项目成果转化为一家新公司,长沙矿冶院、17名核心技术人员分别占股60%、40%。最近三年,这家新公司营收、净利润、净资产分别增长了182%、71%、140%,成长为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中国海油,企业对技术专家实行年度激励和聘期激励,以专家年度考核和聘期评价的结果为依据兑现,实行逐年解锁的递延兑现激励机制,极大激发了创新活力。
中国建材集团对现金类的激励工具设立延期兑现、“等待期”等措施,对股权类激励工具设立锁定期、限售期等措施,各种工具的激励兑现周期普遍拉长到3年以上,使激励收益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绩效紧密挂钩,避免了短视行为。
截至目前,多种中长期激励措施惠及国有企业49.1万名骨干员工。大刀阔斧的改革促使国有企业灵活高效的市场化机制正在形成,国有企业活力、面貌焕然一新。
【健全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
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优势彰显】
国有资产是全体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国有企业改革首先要加强监管、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这一条不做好,国有企业其他改革就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国资委坚持把加强监管、增强活力结合起来,出资人职责、国资监管职责与负责企业党的建设职责三项职能全面履行,综合监督、业务监督、责任追究三位一体形成闭环,创新监管方式,实现了专业化、体系化、法治化监管,管资本途径方式更加丰富有效。
当前,全国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已经建成;推动地方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全国省级、地市级国资委统一监管的比例分别达到了98%、99%,国资监管大格局、“一盘棋”态势进一步巩固。
改组组建“两类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新时代国企改革中的全新尝试,也是实现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资监管的重要举措。
▲ 埕海一号海上采油平台工作人员在平台甲板进行吊装作业(2023年1月16日摄) 赵子硕摄 / 本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两类公司”试体制、试机制、试模式,在探索中蹚出新路——
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国投集团加大对高科技产业的直接投资力度,重点投向先进制造、新材料、智能科技等产业,前瞻性、战略性产业营业收入占比从2013年的6%提高到2020年的16%。
截至2022年底,国投集团旗下基金共81只,累计投资项目1050个,其中投向高端装备与智能制造、医药医疗、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领域的投资金额占比分别达到16%、14%和14%,有效发挥了国有资本在新产业培育方面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
凭借在资产投资、资本运作方面的丰富经验,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诚通集团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助推央企重组整合不断深入。目前,该集团已先后出资930亿元参与央企股权多元化改革,助推油气管网、钢铁、电气装备等行业重组整合,成为5家央企的重要股东。
作为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中国国新除了在助力科技自立自强、推动国企改革方面发力外,还积极运用市场化方式支持央企“走出去”,已累计与40家央企开展近百个合作项目、金额超280亿美元,其中“一带一路”项目占比约75%。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资国企还加快推进创建世界一流示范企业工作,开展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建设面向全球的生产经营网络,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迈出打造世界一流企业的新步伐。
业内专家表示,10年多来,国资国企从制度上找到了跳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怪圈的路径,找到了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的路径。这条路径的支撑就是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健全的国资监管体制与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发展无止境,改革无止境。“我们将以提高国企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乘势而上深入实施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说。
翁杰明介绍,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将主要抓好加快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增强服务国家战略的功能作用;加快完善中国特色国有企业现代公司治理,真正按市场化机制运营;加快健全有利于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快打造创新型国有企业等三个方面的工作。
刊于《瞭望》202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