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陶力 董静怡 实习生赵思雨上海报道
新年伊始,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又回到了公众视线中。
上周,马云首次现身阿里巴巴杭州西溪园区,先后去了闲鱼和夸克所在的阿里智能信息事业群办公区。这是他三个月内第二次公开露面,此次陪在身边的是闲鱼总裁季山和阿里巴巴集团CEO吴泳铭。
这两个业务均属于阿里巴巴首批战略级创新业务“四小龙”。尽管阿里内部没有针对马云的行程发布更多消息,但也足以说明创新对于眼下的阿里巴巴至关重要。
紧接着,马云在2月17日上午在京出席了民营企业座谈会。
上述动态均传递出了积极信号。阿里巴巴股价从2025年以来,已经上涨近50%,2月17日收盘价为122.2港元。近年来,由于核心零售业务的增长乏力以及外部地缘政治风险,阿里巴巴的估值一直处于低位,但这并没有阻止其股价的强劲反弹。
根据最新披露的13F季度持仓报告,多家全球顶级投资机构对阿里巴巴进行了显著增持:摩根士丹利增持254万股,持仓量增至1214万股;挪威主权基金(NBIM)从563.4万股增持至690.5万股,增持127.1万股;文艺复兴科技翻倍加仓至299.5万股;Appaloosa对冲基金大幅增持,从1000万股增至1184万股,持仓占比达到16%,成为该基金的第一大重仓股。
市场普遍认为,阿里巴巴正经历从零售主导向AI创新的战略转型,重新回到了牌桌中央。随着苹果与阿里巴巴在AI层面的合作落地,其在AI领域的进展进一步增强了市场对未来增长潜力的信心。
阿里AI的《凤凰至尊版1950注册》牌面
2月13日,阿联酋迪拜World Governments Summit 2025峰会上,阿里巴巴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蔡崇信表示,苹果在中国寻求本地化合作伙伴以支持其手机服务,经过与多家中国公司沟通后,最终选择与阿里巴巴合作。
未来,阿里巴巴将为苹果在中国的iPhone用户开发新的AI功能。这关键的一步肯定,直接反映在股价上。13日午后,阿里巴巴港股盘中一度涨超9%,股价创3年新高。
“其实阿里巴巴在AI领域布局了很多年,尤其是在云计算和算力方面已经有阿里云作为底座支撑。通义千问和夸克两者在大模型应用层面上,也形成了互补。”有阿里巴巴内部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无论是在ToC还是ToB的方向,公司各垂直业务在AI的应用已经做了多年探索。
2025年1月,阿里云发布了通义千问旗舰版模型Qwen2.5-Max,在多个基准测试中展现了极强的竞争力;同时,阿里引入了全球顶尖AI科学家许主洪教授,出任集团副总裁,加码C端市场。
这并非阿里巴巴AI战略的起点,而是一个长期积累后的爆发点。苹果选择阿里作为合作伙伴,或是看中了“通义千问”的技术实力和工程化能力。苹果对供应商的要求极为严格,尤其是在涉及隐私数据的AI功能上,本地化部署和数据处理能力至关重要。
“通义千问”是阿里巴巴AI布局的核心。自2023年发布以来,这一大模型在多个权威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了国际顶尖模型。
2025年1月,阿里巴巴推出了超大规模的MoE模型Qwen2.5-Max,几乎全面超越了DeepSeek-V3、GPT-4o和Llama-3.1-405B。该架构还使公司能够以更小的资源消耗构建模型,仅需要20万亿个token进行训练。这使得模型部署时能够使用更少的资源,并以更高的效率运行。
有分析认为,Qwen2.5-Max是中国AI技术在高性能、低成本技术路线上的重要突破,进一步巩固了阿里在AI领域的领先地位。
而阿里巴巴的AI布局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期。早在2014年,阿里巴巴成立了iDST(数据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是其AI技术研发的起点,至此,阿里巴巴开启从传统电商向技术驱动型企业转型。
iDST也是达摩院的前身。2017年,阿里巴巴成立了达摩院,专注于前沿技术研究,涵盖了AI、量子计算、芯片设计等多个领域。随后的几年里,阿里在AI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
阿里巴巴的AI战略并非单一的技术突破,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生态系统构建。这个生态系统涵盖了从底层技术到商业应用的各个层面,形成了一个完整的AI价值链。
在基础设施层面,阿里云成为了AI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核心技术层面,阿里在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商业应用层面,阿里将AI技术深度融入其核心业务,如电商、物流、金融等。
2023年4月,阿里巴巴发布了首个大语言模型“通义千问”,并持续开源,逐步构建起全球最大的开源模型族群。这一举动被视为阿里巴巴全面进军AI领域的信号。
预见成为现实。随着DeepSeek的爆火,中国科技公司估值也开始反弹。
向市场要业绩
放眼全球,美国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领先主体并持续处于垄断地位,过去两年“美股七姐妹”的市值出现了快速增长,而A股TMT市值占比基本没有明显扩张。
从全球投资者的视角,DeepSeek引发的全球热议,能否驱动全球重估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的进展、重估中资(包括A股/港股)的科技公司,也值得重新考量。
阿里巴巴在C端市场的表现一直相对低调,其多年投入主要聚焦于ToB市场,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赋能企业数字化转型。此前阿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阿里云整体收入(不计来自阿里巴巴并表业务的收入)收入296.1亿元,同比增长超过7%,经调整EBITA利润达到26.61亿元,同比增长89%。横向来看,淘天集团实现收入约990亿元,占阿里整体营收的42%,阿里云则为12.5%。
财报还提到,阿里云业绩由公共云业务的双位数增长带动,其中包括 AI 相关产品采用量的提升,AI 相关产品收入连续五个季度实现三位数的同比增长。
但市场环境的变化正在推动阿里巴巴调整战略重心。生成式AI技术的突破性发展让AI To C市场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商业潜力,豆包、Kimi等后来者揽入了大批C端用户。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AI To C市场规模将达到1.3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超过35%。
这个数字让任何科技巨头都无法忽视。2024年12月,阿里巴巴将AI应用“通义”的产品团队从阿里云智能划入智能信息事业群,这是阿里在2022年成立的一级业务部门,核心品牌为天猫精灵。目前,吴嘉担任总裁以后,智能硬件与AI能否擦出火花,仍需观察。
而对于“全村的希望”阿里云来说,尽管在战略优先级上与电商并列,但AI研发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现实摆在眼前,它需要更大的市场回报,毕竟营收增速还没有回到两位数,压力不可谓不大。
贝恩公司全球副合伙人贺赫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认为,未来会在AI赛道受益的公司,一定是因为它在科技浪潮里就是先行者和推动者,比如训练大模型的公司,以及把AI作为企业未来增长最核心增长引擎的公司。“像现在的大模型公司、互联网公司等等,它们的投资周期显然是很长的,因为模型的训练、准备、微调都需要有很大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一旦投资进入稳定、成熟阶段,其实整个投资回报效益也会逐步显现出来。”
无论如何,阿里巴巴身上不再仅有“零售”或“电商”的单一标签,它早已代表着AI和云计算的方向。不懂技术的马云,最终回到了技术变革的舞台中央。
责任编辑:王若云
商务合作/柠檬微信:a1565790凤凰至尊版1950注册
综合零售及服装类商品消费保持相对平稳增长,“五一”假期,由 ♍于人流向旅游景区聚集 ⚾,商品零售渠道增速放缓,综合零售业销售收 ➨入同比增长13.1% ♋。纺织服装类商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4.9%。
本报记者 董显光 【编辑:袁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