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城市到边关,这一路唐家俊走过的、看到的以及未来将要经历的,是这里的每一名官兵都曾经历的和正在延续的青春。
入夜,唐家俊掏出了日记本。“1963年的春天,前辈们靠着三峰骆驼一口锅,穿越连绵起伏的阿拉套山,在抵边处扎下了根。他们用炸药、铁锹和扁担,在满是花岗岩的大石头中开辟出了铁列克特……”
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官兵在铁列克特战狂风、斗严寒,像山上的磐石一样忠诚守护这里,逐渐总结出了以“忠诚”为核心的磐石精神。2012年连队党支部提议将“忠诚”二字刻在了连队南侧的石山上,命名“忠诚山”。指导员范冲冲说,这里是铁列克特人的精神标识。
唐家俊从小喜欢写作,刚到铁列克特他就想办一份小报,记录下连队生活的点滴。可第一篇文章怎么写让他犯了难,老排长李超明提议他去连队门前的“忠诚山”上看看。
清晨,唐家俊登上“忠诚山”,俯瞰群山之中的连队和忙碌的战友,他似有所悟。原来这山上的一草一木都默默记录着守防官兵青春的故事,见证着官兵们忠诚的守望。
守望“祖国的安宁”——
“要不是‘铁头’和我之间拉着这根绳子,我可能就被大风吹上天了”
唐家俊想办一份小报的消息不胫而走,周末晚上的班务会,中士班长宋芳宇动员大家动手写稿,为唐家俊提供素材。
是夜,忙了一天的宋芳宇终于有时间坐下来。眺望窗外,寂静无言的“忠诚山”高高矗立,俯身摊开笔记本,他准备给唐家俊写点什么……
2015年,刚过18岁生日的宋芳宇,就在父母的支持下从4800多公里外的黑龙江入伍来到铁列克特。从祖国版图的鸡头到鸡尾,从繁华的城市到群山环抱的铁列克特,宋芳宇没想到,自己在这儿一待就是8年。
第一次巡逻的感受,宋芳宇至今难忘,用他的话说,与巡逻面临的生死考验相比,那些孤独和寂寞根本不值一提。
在铁列克特有一个传统,每次巡逻所有人的背包中都要准备一根“保险绳”。
宋芳宇记得,第一次去289号界碑巡逻那天风和日丽,巡逻小分队一行8人骑马出发时,他还在为碰上好天气高兴。没想到仅仅前进了5公里,在经过小喀拉达坂时,突然漫天飞沙,狂风卷着砂砾在耳边呼啸,打在脸上像刀割一样。因为从未见过如此大的风沙,宋芳宇有些慌乱。
本以为这就是风力的极限了,没想到刚到“一道弯”,瞬间风力达到12级。眼看马和人就要被吹起来,连长张宏涛当即决定,带领巡逻小分队摸索到一个背风坡上隐藏。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风似乎要比之前小了一些。张宏涛决定用绳子把人和马连在一起,快速通过此路段。可就在经过“一道弯”的内八字顶口时,走在最前面的张宏涛和班长李强与气流迎面相撞,要不是军马“二蛋”和“铁头”将他们拽回来,两人差点被大风吹飞。
“要不是‘铁头’和我之间拉着这根绳子,我可能就被大风吹上天了。”安全落地后张宏涛心有余悸地说。
3个小时后,巡逻小分队赶到289号界碑完成《933彩票官方1》了勘点任务。这时,宋芳宇发现老兵们的胳膊和膝盖被石头打得青一块紫一块。走在最前方的张宏涛,脸上更是被飞石划出一道长长的血痕
铁列克特边防连守护的边防线处在中哈边境,防区内高寒、缺氧、风急、雪骤,尤其是小喀拉达坂,常年10级以上的大风不断。这时,宋芳宇也终于明白连队巡逻时带“保险绳”的传统是因何而来了。
“大风大雪压不垮、任务繁重难不住、生死考验吓不倒,这才是铁列克特边防连的兵。”宋芳宇在不久后的一次任务中深深感受到连长张宏涛这句话真正的含义。
那年,一场罕见的暴风雪突袭了连队驻地,气温一度接近历史纪录最低气温-42℃。按照计划,两天后连队要完成一次夜间潜伏任务,这样的极寒天气让很多人心里打起了鼓。
潜伏小分队在前往目标地域的路上被80多厘米深的积雪挡住了去路,为了让战友们走得更顺畅,张宏涛和班长宋金鹏二话不说来到了队伍的最前面。他们每走一步都要反复踩踏脚下的雪,可即便如此,在到达潜伏点时很多战友的鞋裤还是结了厚厚的冰碴。
潜伏要求趴在雪窝里一动不动,宋芳宇冻得直打哆嗦。这时,宋金鹏爬过来为他加盖上了一件羊毛大衣。宋芳宇顾不上太多,“贪婪”地裹紧了这一丝温暖。几个小时候后,潜伏小分队顺利完成任务。回撤的路上,宋芳宇这才发现宋金鹏脸色铁青。到连队后,宋金鹏发起了高烧。
如今,宋芳宇已经从一名新兵成长为一名班长。每次外出执行潜伏任务,他也会像当年的老班长一样,把大衣披到刚下连的新兵身上。望着眼前壮美的边防线、巍然屹立的界碑,想象着背后璀璨的万家灯火,宋芳宇总会觉得有一股暖流从心中涌过。
“为了祖国安宁,爬最险的坡、走最难的路,守防的青春‘人间值得’……”写完这句,宋芳宇满意地合上了笔记本。
守望“内心的执着”——
“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生命里都有抹不掉的‘铁列克特’”
二级上士王凯凯做梦都没想到,在服役期将满,面临进退走留时,妻子能支持自己留下。在王凯凯看来,离开的理由有无数个,而留下的理由只有一个。
去年9月,王凯凯中士服役期将满,他一如往常站在宿舍窗边眺望不远处的“忠诚山”。看着云朵在群山之中飞快向南飘去,他意识到即将有一场大雨来袭。
在铁列克特,每次雨雪来袭对官兵们来说都是考验。没有一刻耽误,王凯凯迅速招呼大家:“组织炊事班收晾晒的冬菜,外面的巡逻装具赶紧收回来,另外检查一下排水系统……”
当兵8年,王凯凯干过文书、炊事员、修理工,是连队公认的“离不开”。可作为战友们眼中工作上的能手、生活中的大哥,王凯凯也有说不出的心酸。远在河南的妻子和儿子,是除了铁列克特以外王凯凯最深的牵挂。
结婚6年,王凯凯陪伴在妻儿身边的时间,论月算屈指可数,很多时候都是妻子一个人撑着这个家。
一次,不满1岁的儿子生病住院,妻子打来电话询问他能否如期休假。“孩子住院,妻子一个人腾不开手。”王凯凯说,“我特别想回去,可正赶上那段时间任务重。”
思虑再三,王凯凯还是决定延后休假。短信发给妻子后,几年来第一次妻子没有及时回。整整一个晚上,王凯凯觉得像一个世纪那样漫长。第二天他把电话拨过去,也是第一次在电话中听到了妻子的哭泣声:“孩子各项指标已经正常了。但没有你在身边,我一个人真的觉得好难……”
眼看服役期将满,王凯凯对是否继续留队左右为难。正在这时,他意外地收到了妻子的一条短信。
“我还记得结婚后你第一次休假,天天都在关注驻地天气。有一晚你发现驻地可能会有暴雨,紧张地打了‘一串电话’——第一个打给陈兴,让他注意炊事班的菜窖;第二个打给张鑫,让他检查马厩的顶棚;第三个打给瞭望哨,提醒他们注意雷电,防止野生动物冲撞隔离网……
“记得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事听从你的脑,大事听从你的心。你的心告诉我,你离不开你的连队,舍不得你的连队。现在孩子大了,不像小时候那么费心。你如果选择留队,请不要过多考虑我们……”
读着妻子的短信,王凯凯早已红了眼眶:“我有无数个离开的理由,可只有一个理由留下——继续守望着‘忠诚山’。”
最美的青春刻满了铁列克特,面临的选择总会有所不同。“无论是留下还是离开,生命里都有抹不掉的‘铁列克特’。” 面对唐家俊的“采访”,连队几名战士都提到了老兵宋金鹏的这句临别感言。
去年12月,服役16年期满的宋金鹏脱下了身上的军装。刚离开时,宋金鹏非常不适应,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他让山上的战友录下中欧班列一路疾驰驶出国门的视频、录下连队门前“忠诚山”迎接朝阳的视频、录下“二蛋”和“铁头”在马厩中的视频……每晚辗转难眠时,宋金鹏就会拿出手机,看一眼老连队,看一眼曾经奋斗过的青春。
16年,宋金鹏在铁列克特度过了人生最好的年华。“学历有限,年龄也越来越大,我的学习能力已经不如年轻人了。”当全新一代山地巡逻车配发连队、智能管边控边系统列装前哨班时,宋金鹏决定将更多机会留给年轻人。
在即将离开的日子里,宋金鹏无疑是最忙碌的那一个:把通往瞭望哨的路面再修葺一下,把几年来的巡逻笔记整理好留给徒弟宋芳宇……每次巡逻,宋金鹏还是像以前一样走在队伍最前面,他知道这条以前觉得走不到头的巡逻路,现在走一次少一次了。还没有离开,就已开始想念。他也在心里暗暗定下一个计划,等孩子长大,一定带着他从老家出发,来铁列克特走一走自己当年走过的路。
守望“飞驰的幸福”——
“站在山顶看向远方,辛苦跋涉仿佛被赋予了更加崇高的意义”
今年,李超明在铁列克特迎来了又一批新兵。刚到连队,每个人都好奇地打量着自己军旅生涯的起点,温暖干净的营房、齐全的娱乐设施、温馨的图书室……眼前的一切“刷新”着大家对深山哨所的想象。
看着新兵们兴奋的目光,李超明不禁感慨,自己11年的军旅生涯,竟然能够见证铁列克特的天翻地覆。
以前的铁列克特,山上的补给几乎全部需要靠外界运送。每年冬季大雪封山时,这里就成了雪山孤哨,车上不来、人下不去……
有一次,李超明和班长李强、副班长杨李在瞭望哨入驻,不料原计划每3天就会送到瞭望哨的补给,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封在了来路上。
达坂路上的积雪有膝盖深,而天上大雪依旧没有要停的意思。李强说:“保守估计路要半个月才能通。”
那些天,时间仿佛静止了一般,李超明的眼前除了山还是山。“守在这到底为了啥呀?”他不止一次在内心问自己。
彼时已是春天,铁列克特的风雪依然猛烈,但巡逻路旁竟然有零星的绿色出现。翻开积雪,原来是一小簇荠菜!“七八天没吃菜了,这不来了么。”李超明第一时间把这个发现告诉了李强。那天,瞭望哨热闹得像过年一样,大家吃着挖来的荠菜无比幸福。
如今,随着边防建设的逐渐完善,艰苦的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5G信号满格,官兵可以利用手机了解外面的世界;408平方米的温室大棚落户铁列克特,困扰官兵几十年的吃菜问题得到彻底解决;邮政快递走进深山,来自天南海北的包裹承载着对官兵的希冀与爱,向连队飞奔而来……
忘不了曾经艰苦的戍边岁月,感慨于今日边关的巨大变迁,李超明感觉自己“既幸运又幸福”。而下士蒋远“最幸福的时刻”,则是巡逻途中看着山下“一带一路”上飞驰的中欧班列,驶出阿拉山口,驶出国门,驶向更加遥远的世界。
还记得下连后第一次拉练,蒋远走得很艰难,汗水早早浸透了迷彩服,晃了晃见底的水壶,他有些泄气。走了一上午,不知道终点在哪儿不说,水也没有了。班长尹文玉发现后,将自己的水壶递给他。接过水壶,蒋远轻轻抿了一口,不舍得喝太多,因为路还很长,自己多喝一口班长就会少喝一口。
尹文玉看透了蒋远的心思,往他水壶里倒了一大半水。掂着沉甸甸的水壶,蒋远不由红了眼圈。
到达最高点时,尹文玉叫停了拉练队伍。这时山下一列火车正疾驰而过,尹文玉说:“这就是‘一带一路’上的中欧班列。”看着飞速驶过的火车,蒋远陷入了遐想。
那一刻,拉练的疲惫烟消云散。“站在山顶看向远方,辛苦跋涉仿佛被赋予了更加崇高的意义。”蒋远说。
躺在床上,感受着青春与祖国发展的同频共振,蒋远辗转反侧。蒋远的外公曾是一名老兵,如果说入伍前只是想追随外公曾经的脚步,那现在蒋远有了新的目标:做一个像班长一样的人,用青春守护家国与边关。
从那天起,每次巡逻蒋远都要在山顶望一望远方疾驰的中欧班列。他对唐家俊说:“疾驰而过的班列不仅见证着日益强大的祖国,更带着每一位官兵的梦想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