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马鞍山2月19日电 (记者 张俊)长江之畔,钢城蝶变。从1956年30万建设大军汇聚长江边的小渔村,到如今跻身长三角城市群“桥头堡”,这座曾以钢铁闻名的城市,正通过“政策引领、生态涵养、产才融合”的创新实践,书写新时代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样本。
中新网记者近日走访马鞍山,探寻这座工业老城如何以人才工作“登高行动”,撬动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钢铁摇篮的“人才基因”
1956年,随着新中国首批大型钢铁企业——马鞍山钢铁公司(马钢)的兴建,来自全国30万建设者涌入长江边的这片热土。“当时这里只是个小渔村,连条像样的公路都没有。”马鞍山市委人才局副局长伍万红介绍,正是这批“拓荒者”奠定了城市工业基因,也让“聚才兴业”的理念深植城市血脉。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马鞍山依托钢铁产业链,吸引大批冶金、矿山领域专家落户,华东冶金学院(现安徽工业大学)等高校相继建立,形成“产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闭环。2009年,马鞍山成为中部地区首个“全国文明城市”,其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与人才集聚效应相得益彰。
“马鞍山的特殊性在于,它既是工业基地,又是南京都市圈‘后花园’。”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副教授王云飞指出,独特区位让这座城市既保留工业城市的务实精神,又兼具对接长三角的开放视野,为人才战略迭代埋下伏笔。
政策迭代:从“真金白银”《澳门最准真正最准资料大全》到“生态赋能”
2018年,马鞍山人才工作迎来关键转折。面对全国“抢人大战”,该市在全省率先推出“诗城英才”计划,每年设立3亿元专项资金,覆盖人才引进、创新创业、平台建设等全链条。这笔资金对于马鞍山来说是一个“大手笔”。据介绍,马鞍山仅首年便兑现人才奖励1.2亿元,政策含金量居安徽前列。
政策创新不止于资金投入。2021年,马鞍山启动“人才登高行动”,全面对标长三角先进城市:打破唯学历论,将工资性收入纳入人才评定标准;成立市委人才工作局,高位推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推出“编制周转池”,为科研人员保留3年体制内身份,支持其离岗创业。数据显示,近五年马鞍山累计引进高层次人才团队127个,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8万人。
产才融合:构筑长三角“智造生态圈”
在位于马鞍山经开区的东科半导体公司,该公司负责人感慨:“这里既有南京的科创资源,又有更低的成本和更灵活的政策。”像他这样的“长三角候鸟”,正成为马鞍山链接区域创新网络的纽带。
围绕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新兴产业,马鞍山构建“一产业一平台”育才体系:与南京大学共建高新技术研究院,与北京大学建立“北大—东科第三代半导体联合研发中心”,设立“产业工程师学院”“企业家学院”“工匠学院”培育本土人才。与此同时,实施诗城英才“千里马”人才计划,启动实施“青年未来城”“人才安居工程”“人才会客厅”等10项重点工作,让更多“千里马”在马鞍山竞相奔腾。
“过去拼政策,现在比生态。”伍万红表示,该市正探索“人才社区”模式,将口袋公园、商业街区融入人才生活场景,并定期举办人才沙龙、创新创业大赛,“让人才既能安心搞科研,也能轻松交朋友”。
面向长三角一体化,马鞍山的“人才棋局”愈发清晰:向东,与南京共建“人才飞地”,探索职称互认、社保互通;向西,联合合肥高校共建实训基地,定向输送技能人才;向内,实施“人才回引”专项行动,吸引在外马鞍山籍人才返乡。
长江潮涌,千帆竞发。当“诗城”马鞍山将人才密码写入城市基因,这座曾经的钢城正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胸襟,在长三角一体化浪潮中,奏响新时代“人才与城市共成长”的澎湃乐章。(完)
风险提示:本材料由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提供,为客户 ➥服务资料,并非基金宣传推介资料 ⏫,不构成投资建议或承诺。基金管 ♉理人依照恪尽职守、诚实信用、谨慎勤勉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财产 ➡,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 ⚡。投资人投资于权益类 ❡基金存在较大收益波动风险,完整业绩见产品详情页。投资人应认真 ⌚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基金 ⛪法澳门最准真正最准资料大全律文件, 在全面了解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费率结构、各销售渠 ♈道收费标准等情况,并根据自身的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 ⛅资产状况等以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审慎选择适合自 ⛺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品种进行投资。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据了解,2022年12月7日召开的公司第三届董事会第十 ♋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罢免公司董事及董事长职务的议案》, ⌚除李占江本人投票反对外,其余4名董事(含2名独立董事)均投票 ❥同意。
本报记者 蔡林蒸 【编辑:韩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