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PO日报
近年来,不少药企试图通过“1+1>2”谋求发展。
募集对象包括PL HK、红杉恒辰、高瓴辰钧等共31名交易对方,本次交易,奥浦迈共购买澎立生物100%的股权。经初步测算,本次交易预计构成《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规定的重大资产重组。本次交易前,公司与交易对方不存在关联关系,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的相关规定,初步预计本次交易不构成关联交易。本次交易不会导致公司实际控制人的变更,不构成重组上市。
事实上,本次,澎立生物与奥浦迈的重组,被市场视为其IPO折戟后谋求“曲线上市”。
制图:佘诗婕
“曲线上市”
据悉,标的公司澎立生物成立于2008年,是一家专业提供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CRO服务的企业,并且,其为国内最早聚焦于创新药研发临床前药效学研究评价的CRO公司之一。
多轮融资后,澎立生物的估值也在持续增长。2022年3月,澎立生物估值已增至32.2亿元。
不过澎立生物的《93彩票网下载APP》市场份额并不算高。据Frost&Sullivan的研究数据,2022年,该公司在国内临床前药效学市场所占的份额只有2.4%。
2023年3月,澎立生物曾独立冲刺科创板IPO。
按照原本的计划,澎立生物拟公开发行新股不超过1.25亿股并在科创板上市,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6.01亿元,分别投入到金桥临床前研发服务产业基地等多个项目。
在完成首轮监管问询回复之后,2024年2月,澎立生物撤回发行上市申请,上交所随之终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因此,本次澎立生物与奥浦迈的重组,被市场视为其IPO折戟后谋求曲线上市。
从业务协同方面来看,奥浦迈与澎立生物的主营业务均围绕服务创新类生物医药企业开展。二者共同处于生物制药上游的关键环节,服务创新类生物医药企业的研发和/或生产。
奥浦迈认为,通过本次交易,公司将实现从“培养基+CDMO”到“培养基+CRDMO”的业务构建,服务链条贯通抗体发现和早期成药性试验—药效、药代、安评研究—细胞株构建—中试生产—商业化生产等全流程服务。
同时,通过本次交易,双方通过海外战略布局协同,奥浦迈得以将双方此前积累的稳定客户群资源并轨,通过补链强链迅速扩展上市公司在生物医药领域的市场版图,并且借助澎立生物在国际市场的较广布局,进一步加快开拓国际市场步伐,推动上市公司不断实现全球化战略目标。
据悉,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审计、评估工作尚未完成,本次交易标的资产的预估值及交易价格尚未确定。
市值缩水一半
奥浦迈的日子并不好过。
据项目书,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月—9月,其营业收入分别为2.94亿元、2.43亿元及2.1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05亿元、0.53亿元及0.27亿元。2023年,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下降。
在最新发布的业绩预告中,奥浦迈预计2024年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2033.22万元左右,与上年同期相比,将减少3370.63万元左右,同比减少62.37%左右。
据悉,奥浦迈是一家专门从事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科技型企业。基于良好的细胞培养技术、生产工艺和发展理念,公司通过将细胞培养产品与服务的有机整合,为客户提供整体解决方案,加速新药从基因(DNA)到临床申报(IND)及上市申请(BLA)的进程,通过优化细胞培养产品和工艺降低生物制药的生产成本。
截至2025年2月13日收盘,奥浦迈的收盘价为41.42元/股,总市值为47.03亿。
奥浦迈2022年在科创板上市,当年9月,其股价最高触及96.04元/股,总市值也达到约109亿元。
而对于2024年预期利润大幅下滑,奥浦迈称:“在募投项目的运营初期,固定资产投入较大,导致公司新增了较多的固定成本支出,主要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能源耗用、设备维护费用等。上述固定成本的增加,对公司的净利润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使得公司在2024年度的净利润较上年同期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这种情况下,奥浦迈携手澎立生物推进业务重组,以期实现优势互补的契机。
但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澎立生物的营收规模超过了收购公司。
财务数据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1月—11月,澎立生物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56亿元、3.11亿元和2.74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717.09万元、5688.47万元和3530.69万元。
而在2020年,奥浦迈实现了1.2亿元营收、1168万元净利润,澎立生物实现全年1.1亿元营收、1435万元净利润,二者彼时的盈利水平旗鼓相当。
责任编辑:杨红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