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2月13日电(林波)“这条小龙的姿势很特别,右手是抬起来的,很像一个加油的姿势。我们称为‘加油龙’,奥利给。”这是浙江文物寻宝团导师、浙江省博物馆吴越国历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在短视频中对“投龙简”进行的相关介绍。
“魏老师的讲解真是妙趣横生,非常有网感,我的情绪值一下子被拉满了。”近日,“投龙——从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特展在杭州举行,来自上海的游客李溪受访时表示,他最初是在一个视频号上偶然看到了关于投龙简的介绍,瞬间被有趣的言语所吸引,“无巧不成书,刚好有这个特展,我就迫不及待过来感受这把吴越国的‘历史潮流’了”。
当下,文物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跃入公众视野,成为连接古今文化的桥梁。各地纷纷创新手段,尤以短视频这一新兴媒介为突破口,让沉睡千年的文化瑰宝焕发新生。
浙江拥有“万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韵、百年红船”的厚重历史,古迹遗存、文献典籍等文化资源更是灿若星辰。
近期,由浙江省文物局联合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共同发起成立了“浙江文物寻宝团”,并开设了“寻宝記”短视频栏目,通过短视频形式,在讲述浙江文物故事的同时,更向观众展现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情感故事。
作者梳理发现,该视频号目前已刊发10期作品,以思想价值、文物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情绪价值作为叙述基础,由当地文博和社会各界力量进行文物故事讲述。
例如,时任雷峰塔遗址考古发掘领队的黎毓馨在短视频中介绍文物“阿育王塔”时,还展示了其出土时刻的珍贵视频资料;中新社浙江分社副社长严格在介绍《富春山居图》时,回忆了他在台北“合璧展”上的所见所闻。
“那天在现场,我听到有人在说杭州话,他们是一批长者,是大陆赴台老兵,他们告诉我,在大陆的时候,他们是放排工人,天天在富春江上。他们对我说了一句话‘我的家乡就在画里’,我至今难忘。”严格在短视频中如是介绍。
这句话不仅打动了他,也打动了万千网友。
在浙大城市学院考古学系主任、教授杜正贤看来,这些精心策划的短视频,不仅让文物的风采跃然屏上,更以其生动、直观的方式,讲述着中华文明的悠久故事,让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辉,深入人心。
近年来,短视频凭借其《2018资料118图库大全》天然的社交属性和互联网基因,以简洁、平实、快速的特点轻松捕获网民的注意力。
传播学者、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张志安表示,在当下短视频盛行的时代,文物短视频制作面临两种主要类型:一是侧重于文物考古价值的介绍,虽具知识性,但可能稍显枯燥;二是利用AI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增加趣味性,但可能削弱专业性。
“以‘寻宝記’为例的短视频创作方式,既融入了个性化的挖掘过程与惊喜感,又从专业角度介绍文物知识,实现了情感带入与知识传播的双重效果,这种调性很好的文化短视频值得肯定。”张志安如是说。
而今,纵观各地,多元文物短视频不断推陈出新,深受年轻人喜爱。
例如,《如果国宝会说话》系列短视频,通过说唱BGM、二次元画风、电脑编程技术等年轻人熟悉和喜爱的元素,与国宝碰撞,在网上播出后,收获了高分和热度;2024年国家博物馆推出系列短视频《“艾”看文物》,以数字科技赋能文物活化,结合实景拍摄,让古老文物在云端“活”起来。
文物与短视频的相遇,不仅让沉睡的历史以生动鲜活的姿态走进公众生活,更通过创新的传播方式,让文化遗产在数字化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交融。
聚焦当前短视频业态存在混杂、过度娱乐化等问题,张志安也建议主流媒体应顺应平台特性,为互联网内容生态贡献高质量内容,让文物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