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上海9月9日电(范宇斌 吉朋晓)在上海青浦淀山湖畔,有一座新建的四合院式校园——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年逾古稀的民革党员黄玉峰是这所学校的校长。如今,他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
——“学语文,是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黄玉峰,从1967年任中学语文教师至今,他坚持从“求真求实”的角度出发,探索语文教育改革。在教学上,他有自己独立的追求,不断出奇、出新。
1997年,经过几年的准备,他的文科强化班正式启动,决心为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闯出一条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路子来。
黄玉峰将他的首届文科强化班命名为“逸山”。在此后三年中,黄玉峰极少让学生做分析、做试卷,而把时间留出来,与学生一起读书、写作,听学者讲座,练书法,学篆刻,演戏剧,编刊物,吟诗歌,外出进行“文化学旅”……他调动了“十八般武艺”,让学生走出“应试”的樊笼,为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精神成人打下厚厚的人文底子。
“学习语文是为了有‘文化底气’,打下精神底色,最终成为一个真正大写的‘人’。”黄玉峰说。
——“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这本书要耐读”
听过黄玉峰课的人都会感觉到,他的语文教学的确与众不同:他喜欢神出鬼没、自由自在,他善于“东拉西扯”,课上到一半,经常会插上几句题外话,一首诗、一个历史故事,或者是自己经历的一件事、一个哲学观点。
黄玉峰把这个方法称作“插科”法,认为这正是自己上课的魅力所在。他说:“东拉西扯是一种能力,是考验教师功底和才华的一个标杆。”
有句话叫“教师即教材”。“教师本身就是一本书,关键是这本书要耐读。要想做个优秀教师,首先要做个学习者,还应是个写作者。”黄玉峰自己就是能文善写、舞文弄墨的典范。
黄玉峰认为,语文教学最大的失误是“不读书”,最简单的应对办法就是“还我琅琅读书声”。他尤其反对语文教学中“掰开揉碎”式的分析阅读,认为这是一种不健康的“饮食”方式。“一大桌香喷喷的饭菜摆在面前硬是不让吃,非要用‘科学工艺’提炼出几种维生素营养液才能入口,这无异于人为破坏自然、均衡的饮食结构。喂食者累得精疲力竭,吃食者却严重营养不良。”
从1998年开始,黄玉峰还让学生自主研究课题、写作论文,然后组织“论文答辩会”,邀请国内知名学者为学生作论文鉴定和答辩。1999年,他指导和推荐三名学生通过撰写论文,免试进入清华大学。
多年以来,为了探索和推广自己心目中的教育理念,黄玉峰笔耕不辍,著述颇丰。其中,既有人文和科技普及类的“阿爸”教学系列,也有为教师进修打造的“教师读本”系列,他参与编写的教材、辅导读本,更是不胜枚举。
以“礼”和“人心”治校
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筹建初期,复旦附中时任校长郑方贤找到黄玉峰,请他出马。那时黄玉峰已届七十,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从来没有做过干部;别说校长了,他连小组长都没干过。但他却一口答应。
他把这个职位,当成实践自己教育理想的一次良机。
“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初任校长,黄玉峰就展现出了独特的管理理念。在他看来,管理一所学校最重要有两方面:一是靠完善的规章制度,即“礼”;二是靠“人心”的管理,校长要以身作则,关心员工。
他拟定了六七万字的一部《校礼》,小到传达室、后勤部门怎样负责接待,大到教师培养、导师制如何健全完善,以及每门学科的教学都作严格规定,确保每个部门都有明文规范。为便于记忆,黄玉峰还撰写千字的《复旦五浦汇校礼三字经》,每个学生都背得滚瓜烂熟。
在教学上,除常规课程,学校还开设7门选修课,创立20个特色社团,从乐高机器人到3D打印,从计算机编程到影视制作,从板球运动和新闻编辑,多元自主发展的培养模式把学生们的潜力都挖掘出来。
黄玉峰一直倡导的“大语文”理念,在复旦五浦汇实验学校也得到了传承。
开学第一课,黄玉峰曾告《彩票69下载苹果下载》诉孩子们:“语文不仅仅是学习工具,更在于如何做好一个人。”由他亲授的《汉字文化》课程,从一笔一画讲解汉字历史,挖掘深厚中华元素;《走进先贤》课程让孩子们聆听大师的慧语经言,培养智慧人生;“大语文”课堂邀请一流专家学者现身说法,鲍鹏山、王德峰等先后来校讲座。
他还会定期带孩子们外出“游学”。孩子们带着好奇与憧憬,徜徉于山水,寄情于古人,人文修养的种子就此在幼小的心中扎根、发芽。
黄玉峰希望在未来不久的数年里,将这所自己寄予厚望的学校,打造成一座他心目中的教育“乐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