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银行1《蛋蛋pc》1日公布了7月金融统计数据。
7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3459亿元,同比少增3498亿元。
7月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5282亿元,同比少2703亿元。
对于7月份金融数据的这一变化,记者也请教了多位专家、学者以及银行人士,总体来看,主要是有下面几个原因。
首先是季节性因素,7月份通常是信贷投放的小月。
过去银行信贷投放有3322的规律,也就是一年四个季度,前两个季度一般投放比较多,后两个季度投放就会比较少,而7月份正好是三季度的开始。另外,6月份各家银行总共投放了3.05万亿元的贷款,6月信贷规模冲量高增长,必然对7月信贷需求有一定的透支效应,这种透支效应会显著加大月度之间的新增贷款规模波动。这种情况在2022年的4月、7月和10月也曾多次出现。
当然,需求不足也是导致7月信贷回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经济恢复态势还不稳固,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仍然较为疲软。尤其是房地产市场进一步下行,企业和居民等实体部门信贷需求并不强。同时,6月份降息落地、LPR报价下调,可能在贷款主体中形成了比较强的利率下行预期,这可能导致部分企业或者居民推迟融资需求的释放,等待更低的融资成本。
货币政策仍有较大空间
不少专家认为,必须全面看待7月金融数据的波动。信贷的投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不能只盯着一个月的贷款增量。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如果观察2023年以来整体变化,能看到总量上,流动性是合理充裕的,货币信贷稳定增长。”
尽管总量偏低,但业内人士认为,7月金融数据中不乏亮点。7月末,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M2、贷款余额同比增速分别为10.7%、11.1%,保持在高位,说明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依旧稳固。记者从多家大型银行也了解到,7月份普惠小微贷款、绿色贷款、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民营企业贷款同比增长均快于全部贷款增速,银行信贷结构持续优化。
在不久前召开的2023年下半年工作会议上,人民银行提出,要继续精准有力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改善和稳定市场预期,为实体经济稳定增长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多位专家认为,后续人民银行如何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着力增强新增长动能值得关注。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7月新增信贷重回低位,信用扩张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亟须加强。为此,7月政治局会议聚焦‘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三大目标,提出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明确释放了支持实体经济信号。”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7月底以来多项稳增长政策出台,但是传导到信贷需求还需要时间。”
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研究员董希淼表示,“过去三年我国并未实施强刺激政策,我国货币政策空间较大,政策工具和政策储备较为丰富。”
市场人士认为,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约为7.6%,仍有一定降准空间,8月份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总量政策有望加快落地。
此外,活跃资本市场、推进一揽子化债方案等正制定实施。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紧密相连,提高资本市场的活跃度,也将带动实体经济的回暖。
从房地产市场看,相关政策正加快调整优化,因城施策,购房政策放松和结构性优化,以及保障房建设和城中村改造也有望加速落地生效;近日人民银行明确提出“继续引导个人住房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下行”“指导商业银行依法有序调整存量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等具体举措一旦落地,也将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不久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扎实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优化、完善并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发挥总量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作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实体经济和中小微企业发展。最近,各个部门、各地也在陆续出台措施,随着各项政策逐步落地生效,市场将更加活跃,对资金的需求也将明显增加,金融也将更好地发挥支持实体经济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