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4日,杭州群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群核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拟以“全球空间智能第一股”身份登陆港股主板。作为“杭州六小龙”中首家冲刺IPO的企业,这家成立14年的科技公司曾于2021年计划赴美上市,却因中概股监管风暴与市场环境变化折戟。此次转战港股,既是资本路径的战略调整,亦是其技术商业化进程的关键一跃。
从“云设计”到“物理世界模拟器”:技术迭代驱动估值跃升
群核科技的故事始于三位海归学霸的技术理想。2011年,黄晓煌、陈航、朱皓三人凭借GPU高性能计算与图形渲染领域的技术积累,瞄准传统家居设计软件效率低下的痛点,推出云端实时渲染工具“酷家乐”。凭借“10秒出图”的颠覆性体验,该产品迅速占领市场,2023年以22.2%的市占率成为中国最大空间设计软件提供商,MAU(月活跃用户)达8630万,在空间设计软件中居全球首位(弗若斯特沙利文,2024)。
技术迭代始终是群核科技的核心叙事。2024年,公司推出多模态CAD大模型及空间智能平台SpatialVerse,构建起覆盖3D渲染、AI训练、虚拟仿真的技术矩阵。其GPU集群规模超5400台服务器,日均处理710万项计算任务,2K图像渲染速度从2022年的53秒/张提升至1.2秒/张。创始人黄晓煌提出的“物理世界模拟器”愿景,正通过“物理正确”的虚拟数据集库落地,为具身智能、AR/VR等领域提供训练支持。
商业化困局:高毛利背后的盈利悖论 《最新一期德国队大名单》;
尽管技术光环耀眼,群核科技的财务表现却难掩隐忧。招股书显示,2022年、2023年及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营收分别为6.01亿、6.64亿、5.5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10%,但同期净亏损累计高达17.72亿元。高研发投入(2024年前三季度占比47.6%)与销售费用(44.9%)吞噬了92.5%的营收空间。
盈利难题与其商业模式密切相关。企业客户贡献超八成收入,但每客户年均订阅收入从1.48万元降至1.36万元,大客户留存率亦从127.6%下滑至114.1%。地产行业下行加剧压力,2023年国内家居设计软件市场规模仅30亿元,群核科技需在有限市场内与三维家等竞品争夺份额。国际化尝试同样步履维艰,海外版Coohom收入占比长期徘徊在6%-11%,未能打开增量空间。
资本抉择:从美元基金狂欢到港股破局
群核科技的资本历程折射出中概股生存环境的变迁。公司累计完成8轮融资,吸引高瓴、IDG、经纬等顶级机构,估值达22亿美元。2021年原计划美股上市时,其“3D云设计第一股”概念备受瞩目,却因滴滴事件引发的监管风暴被迫终止。转道港股既是规避地缘风险的务实选择,亦为美元基金退出开辟通道——按“3+2”投资协议,部分机构本应在2023年退出。
此次IPO拟募资2亿美元,主要用于国际扩张与技术升级。若成功上市,群核科技将成为检验港股对“硬科技”企业定价能力的试金石。不过,其41.31亿元流动负债与2亿元现金储备的悬殊对比,凸显出资金链压力。
赛道想象:空间智能能否撑起第二曲线?
不过,该领域的商业化仍处早期。群核科技虽拥有1.3亿张室内场景数据集InteriorNet,但具身智能等下游应用尚未爆发。CEO陈航坦言:“现阶段重点仍是研发”,资本认可源于增长潜力而非短期盈利。这种技术信仰能否转化为可持续商业模式,将是其上市后的核心考验。
注:本文创作借助AI工具收集整理市场数据和行业信息,结合辅助观点分析和撰写成文。
责任编辑:AI观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