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北京1月10日电 (记者 吕少威)记者10日从北京市西城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西城区今年将发布第三批《天博体育平台登陆不了怎么回事儿呀》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同时,高质量建设北京市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艺演出、文艺展览、文艺讲座、文艺培训等活动,提供“点单式”精准供需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需求。
西城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靳真介绍,今年,西城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炼出“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西城文化标识,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文化自信与人文气象更加凸显。新的一年,将坚持把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使命,推动文化与城市共生、与生活共享、与产业共融,以文化育文明。
发布第三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
2023年,中轴线申遗三年行动计划圆满收官,提前一个月实现先农坛庆成宫腾退,正阳门箭楼南望景观视廊、天桥百货商场环境整治等项目如期完成。深化拓展文物活化利用的“西城模式”,9个文物活化利用项目实现落地签约,首创文物建筑信用融资,新市区泰安里精彩亮相并迅速成为市民和游客热门打卡地和周边居民活动的好去处,自开放以来到今年1月1日,有5万余人次前去打卡,举办主题活动555场次,其中公益活动465场次。
今年,西城将继续讲好中轴线的故事,通过推介行走中轴旅游路书、设计多条行走中轴打卡路线、展览展示、举办古建音乐会和科技妙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更多的市民与中轴线文化遗产“亲密接触”。
西城还将发布第三批文物活化利用项目,让文物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方面充分发挥作用。推动钱业同业公会、歙县会馆等已签约项目向社会公众开放。钱业同业公会将打造为古玉博物馆、歙县会馆将成为中英金融与文化交流中心,集展览展示、文化交流、互动体验、公益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文化空间。
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
围绕北京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西城在全市率先提出构建“1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形成区级、15个街道综合文化中心、263个社区综合文化室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布局和由2个区级公共图书馆、46家街道图书馆为骨架支撑,77个公共阅读空间为特色(首批44家挂牌“悦读湾”),5家24小时夜读书房为亮点,流动阅读、数字阅读设施设备为补充的“书香网络”布局。2023年,开展各类公共文化活动7624场,参与群众超478万人次,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文化服务。
今年,西城将高质量建设北京市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文艺演出、文艺展览、文艺讲座、文艺培训等活动,提供“点单式”精准供需服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需求。
不断丰富“城之源 都之始 河之端”西城文化标识内涵。今年还将继续办好“白塔夜话”“书香西城”“什刹海文化旅游节”“老舍戏剧节”“当代小剧场戏曲艺术季”“全国小剧场京剧群英会”等文化品牌活动,不断扩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美誉度,为群众提供更加丰富优质的文化体验。
率先探索演艺新空间落地实践
西城率先探索演艺新空间落地实践,在首批8家“西城区演艺新空间”挂牌的基础上,再挂牌6家“演艺新空间”,同时不断加大演艺新空间培育力度,持续完善服务机制,研究探索相关扶持政策,与“西城区文化艺术创作扶持专项资金”和“文化产业十条”等集成政策服务包,吸引更多优质演艺企业入驻。
在全市率先推出文化事业与产业融合贯通发展的西城方案,充分发挥西什库31号文创园、“新华1949”文化金融创新产业园、繁星戏剧村3个首批试点园区的示范作用,把区内15个市级文化园区作为“试验田”,推动文化产业园区与街区、商区和社区深层贯通赋能,打造新场景,培育新业态,激发新消费,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西城区发布“文化产业十条”项目征集公告,是西城区首次在文化产业领域大范围开展项目征集兑现,采取资金奖励、租购房补贴、配套资助、项目补贴等多种奖励和补助方式,大力支持更多优质企业在西城发展,目前第一批已兑现四个国家级平台项目。今年,还将制定实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打造“东有巨人港、西有马连道、南有泛动画、北有科创巢、中有联盟链”——西城文化产业发展五大资源贯通、生态服务、价值孵化群落,不断推进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