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杭州1月16日电(张煜欢 王潇婧)卫生事业的发展,是衡量公共服务可及性的一把标尺。如何让乡村“一老一小”生活更安心,让乡村急救愈发便利?浙江省两会期间,多名浙江省政协委员提出一系列补齐乡村医疗卫生短板的建议,努力让优质医疗资源与服务遍及乡村大地。
关注乡村中的幼有所育、老有所养
“一老一小”一直以来都是地方两会的民生热题。
浙江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湖州市委会主委、湖州市中心医院执行院长吴巍表示,婴幼儿是全社会“最柔软的群体”,托育服务需要先进的托育理念、专业的托育服务、优质的托育师资和过硬的托育环境。当前托育服务质量良莠不齐,不敢托、不放心的现象较为普遍。
“我建议进一步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通过支持用人单位办托、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方式,发展多种模式托育服务,多渠道增加供给。”吴巍称,要注意优化托育机构空间布局,重点推动打造社区嵌入式托育、家庭托育点等新型“社区化”“微型化”托育服务机构,特别是提升村(社区)托育服务点覆盖率,打造便捷的15分钟托育服务圈。
面对城乡养老资源配置不平衡的难题,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北京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袁清认为,发展“嵌入式养老”亦具有重要意义。
她建议有关部门充分挖掘、整合社区内部闲置资源,解决养老设施存量不足的难题,并通过打造县域养老服务综合体,实现县(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不同层级养老服务供给和家庭养老的连接,有效整合农村养老服务资源,同时合理引导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协调发展。
今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中公布2025年十方面民生实事,提到“为山区海岛居民提供‘固定+流动’巡回诊疗服务。”在浙江省政协常委、民建浙江省委会专职副主委吴立军看来,推行集成式流动服务对于农村养老或将发挥关键作用。
“我们要准确梳理农村偏远地区老年居民生产生活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精确定制流动服务清单和相应的服务标准,科学划定合理的流动服务半径,实现流动服务无盲区。”吴立军谈道,“还可以采用在现有山区流动服务车的基础上,推行‘一车多用’的集成式流动服务等方式。”
“与生命赛跑”乡村急救如何更快?
医疗急救是“与生命赛跑”的基本公共服务,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卫生院和卫生室作为最基层的医疗单元,是急救网络的“最后一公里”,其效能直接影响到整个急救体系的运行。
在浙江省政协委员、农工党浙江省委会常委、浙大二院副院长张茂看来,急救设备配置不足、医护队伍急救能力不足以及村民自救意识不强等,是乡村急救面临的主要难点堵点。
张茂提出,首先要补足基层急救硬件短板,保障“救得及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继续谋划实施好十方面民生实事’,其中医疗卫生位居首位,特别是提到‘配置AED达每10万人45台’的目标,这凸显了政府对急救保障的高度重视。”
张茂认为,其次要夯实基层队伍建设,保障“救得专业”。他建议,将基层医疗机构的急救培训纳入县域医共体医务人员职称晋升、晋级及年度学分内容,同时定向培养年轻人扎根基层医疗卫生,形成合理的人才梯队。
浙江省政协委员、淳安县中医院副院长陈专心同样在调研《澳客网旧版电脑版》中发现,基层急救体系建设仍存在短板。例如杭州淳安县域总面积达4427平方千米,农村公路730条计2681.6公里,村道占比高、弯多路陡,最偏远的自然村到最近的急救站点至少有2个小时车程,且基层急救设施和能力都比较薄弱。
在他看来,输血与造血同样重要。
“我建议,要持续加大和深化城市医联体建设,特别是省市三甲医院对区县级医疗机构的帮扶要更精准,更有效。医共体应选派医生轮流驻村,定时、定点为村民提供医疗卫生服务。每周对未设置医疗机构或医疗服务能力较弱的偏远地区,提供巡回诊疗服务。”陈专心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