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创新,以文化城。近年来,北京市高质量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深植文化根脉、厚培文化土壤,一系列重大文化设施先后落地,文化新空间、新场景不断涌现。新时代北京的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
赓续千年文脉,展现大国风采
初秋的北京,碧空如洗。中轴线北延长线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三座国家级文化殿堂呈鼎足之势,大气庄重。“一系列国家级文化殿堂的相继落成,成为新时代北京展现大国风采的崭新标识。”北京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说。
“这是一次触及灵魂的洗礼。”“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内,“‘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正在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这座展示中国共产党奋斗历史的精神殿堂里,回望百年历史,汲取奋进力量。
“开馆两年多以来,受到广大干部群众高度关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宣传教育部主任张爽介绍,截至目前,已接待各界观众200多万人次,团组6000余个,持续形成参观热潮。
沿中轴线继续向北,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在青山茂林间。让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自2022年7月30日正式开馆,这里便人气满满。
作为文明发展的结晶和文化传承的金种子,版本铭记着中华民族诞生、发展、壮大的演进历程,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类出版物版本全部入藏,还吸纳了中华古籍、革命文献、宗教文献、雕版拓片、碑帖家谱、钱币邮票等十大类版本的上万件展品。”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讲解员付子翀介绍,目前,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共入藏2500余万册(件)版本,其中总馆入藏版本总量1600余万册(件)。
从中央总馆正门拾级而上,文兴楼、文华堂、文瀚阁由南向北依次展开。文瀚阁里,300余个版本的《共产党宣言》和多语种多卷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引领人们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伟力;文华堂内,明抄本《使琉球录》、宋刻本《棠湖诗稿》等古籍善本,让人们领略中华民族“斯文在兹”的文脉之盛;文兴楼中,“版本工艺”“中国邮票”“中国货币”3个专题展览,从不同角度展现丰富厚重的中华文明遗产。
“赓续文脉”——文华堂南广场的巨大石印上,4个大字苍劲有力。来参观的青年学子争相合影留念,纷纷吐露心声:“非常震撼,深感自豪。”“不负韶华,努力读书。”“让中华文明闪耀在世界的东方。”
记录城市发展,见证时代变迁《第一个彩票是什么》
新时代的北京,在探索与实践中飞速向前。京东的大运河畔,北京城市副中心拔节生长;京西的永定河岸,“十里钢城”加速蜕变转型。两条河、两座城,它们在日新月异中记录着城市的发展,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三高炉”是首钢人引以为傲的“功勋高炉”,凝结着北京这座城市的工业记忆。保留高炉本体、热风炉、重力除尘器等核心构筑物,利用场地高差进行整体设计开发。改造后的“三高炉”,在文化赋能下再次迎来新的生机。
北京首钢建设投资有限公司设计总监于华介绍,高炉内部9.7米平台,已多次承办中国科幻大会、北京时装周等大型活动。“现在的‘三高炉’,已经成为全球首发中心和网红打卡地。”
站上“三高炉”40米高的观景台,碧波荡漾的秀池就在脚下,不远处的首钢滑雪大跳台如丝带般飘荡在空中。“首钢滑雪大跳台向社会开放以来,参观游客已超过100万人次。”北京首钢园运动中心体育文旅项目负责人王进介绍,今年11月30日至12月2日,2023—2024赛季国际雪联单板及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世界杯将在这里举办。
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园”,在调整产业结构、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过程中,首钢三次蝶变迎来新生,目前已形成了集餐饮、酒店、零售、展览、体验等于一体的特色消费生态。据统计,自2020年5月园区向社会开放以来,累计入园客流量已达1100万人次。
复航奔涌的大运河穿城而过,北京城市副中心一片蓬勃生机。运河北岸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内,北京艺术中心、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三大建筑”,已进入工程全面收尾阶段。
“设计理念源自通州运河沿岸的古粮仓,所以也被称为‘文化粮仓’。”北京艺术中心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江涛介绍,中心设有音乐厅、歌剧院和戏剧场,加上小剧场和露天剧场,总座位数在5700个左右,“中心由国家大剧院运营管理。通过5年的发展,将逐步实现每年650场演出、600场活动的预期规模。”
“这里有全球最大的单体阅览室,面积达1.8万平方米。”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说,被誉为“森林书苑”的北京城市图书馆,藏书能力将达800万册,提供24小时阅读服务。“博物馆项目由首都博物馆运营,将成为一座集收藏保管、开放式展陈、社会教育、文保修复等功能于一体的智慧型综合博物馆。”首都博物馆办公室主任张宇说。
“坐着地铁一站式逛遍‘三大建筑’,还能享受休闲娱乐服务。”北投集团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项目部副总经理沙钢很有信心,“今年年底,京津冀地区的市民就可享受到这样高品质的文化生活。”
丰富文化供给,融入百姓生活
在砖塔胡同的正阳书局,翻一翻北京城的历史;到重装焕新的吉祥大戏院,品一品“玉堂春”特调咖啡;去“元宇宙时光隧道”,体验一把科技与文化的碰撞……在北京,不断“翻新”“上新”的文化新空间、新场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成为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前门大街附近的三里河公园内,一间面积只有80平方米的图书馆,却是很多人工作之余休憩的港湾。在这间小小的图书馆,不仅可以看到400余种杂志和出版物,还能欣赏到年轻艺术家的文创绘画作品。
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以书为媒,这里既是图书馆,也是休闲空间和咖啡店。”李先生是图书馆的常客,他喜欢这里咖啡的味道,但更在意图书馆周边那些老北京的胡同,“走石板小路,看朱门黛瓦,赏水穿街巷,舒服得很。”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从东单地铁口向北几百米,一栋黑绿相间的建筑临街而立,这里就是北京曾经赫赫有名的大华电影院,也是如今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
“我们把多种表演艺术都囊括了进来。”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院长易立明介绍,改造后的大华城市表演艺术中心,拥有歌剧厅、戏剧场、环形剧场、实验剧场、天空剧场、音乐厅以及10余个排练厅和若干文创空间,已经成为一个新型综合艺术空间。
“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已经从缺不缺、够不够,升级为好不好、精不精。”北京市委宣传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近年来,北京坚持“科技为文化赋能、文化为城市赋能”,一批“科技+文化”的新场景成为著名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