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北京凉水河丰台段,科研人员发现马口鱼、宽鳍鱲、黑鳍鳈、中华多刺鱼的“身影”,2023年又检出了拉氏大吻鳜鱼,作为清洁指示鱼类,它们的出现表明这里的水质变好了。
9月23日,在农工党北京市委会联合北京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和建设委员会主办的首届美丽北京大家谈活动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彭永臻提到了凉水河的变化。
起源北京城西端,开凿于隋代,全长68.41公里的凉水河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如今,这条河流经石景山、海淀、西城、丰台、大兴、朝阳、通州等区,成为一条重要的城市水脉。
然而就在二十多年前,由于没有配套污水处理装置和市政排污管线,大量工业、生活污水直排凉水河,劣五类的水质让这条河散发着刺鼻臭味。
如何让凉水河重现清澈?科学规划建设污水管线,扩大“再生水”生产成为解《106ios/Android》决问题的关键。
此次论坛会场的入口处,摆放着一个北京污水处理系统分布的沙盘,吸引很多参会嘉宾驻足观看。在北京城市水系周边,一座座再生水厂让水资源不断地获得“新生”。
统计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北京新建改造再生水厂40座,全市污水处理能力提高到每天750万立方米,再生水利用水平大幅提升,成为稳定的“第二水源”,为城市河湖生态环境复苏提供了稳定的补水水源。
凉水河用“干净的水”引来“爱干净的鱼”,是构建美丽北京的一个缩影。相较于治理水污染,如何让空气更清新,对于北京来说是一件更加复杂的工程。
在进行主旨演讲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展示了两张北京蓝天的照片:一张摄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另一张摄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根据照片拍摄时的空气数据,冬奥会期间的蓝天质量要更“优”一筹。
在不利于污染扩散的冬季,空气质量优于流动条件好的夏季,这次跨越14年的对比,显示出北京蓝天含金量的提升。那么,这座双奥之城又是如何做到的呢?此次活动推出的《美丽北京建设倡议》点出了关键。
倡议第二条提出,把美丽北京建设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健全合作机制,扩大协作领域,深化京津冀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环境共建,为建设美丽京津冀作出贡献。
2018年以来,京津冀三地连续4年印发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年度重点工作举措,不断探索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方式方法。
农工党北京市委会委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副所长张国宁对记者表示,空气是流动的,自己治理得再好,周围都是污染,依然难有好的效果。在他看来,治理空气污染,京津冀必须做好整体统筹,这次美丽北京大家谈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平台。
出席此次活动的嘉宾,不仅来自于北京,还有多位河北、天津的生态环境领域的专家。在分论坛上,农工党石家庄市委会主委,河北科技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崔建升作了《从石家庄市细颗粒物与O3的污染特征看京津冀大气污染协同治理》的报告;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石良盛也作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助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的报告。
“京津冀三地共同参与大家谈活动,有助于了解各自的工作情况和思路。”农工党北京市委常委、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副总工程师王东对记者表示,大家在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可以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结合点和切入点。
保住一汪碧水,留住一缕清风,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离不开城市的健康环境。构建美丽北京还有哪些关键?需要大家一起谈,更要大家一起做。正如倡议《美丽北京建设倡议》提到,提升全民环境素养,践行绿色简约生活方式,保护环境,从我做起。(完)
(《中国新闻》报记者李腾飞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