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12汶川地震十五周年纪念日,也是第十五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十五年来,望川不敢忘川。
每年《SO米直播体育》这一天,我们缅怀地震遇难者,重申防灾减灾意识。这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是督促我们不断提高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凝聚风雨同舟、团结抗灾精神。
“防范灾害风险,护航高质量发展”,是今年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一场自然灾害,一次安全事故,一起意外事件,都可能让“高质量”毁于一旦,甚至威胁民众的生命安全。
之于一国之都北京而言,从政治中心到城区商圈,从胡同街道到社区农村,从边远郊区到大山深处,从夏日山洪到冬日冰湖,北京消防救援队伍堪为首都平安、民众安全的“守夜人”。
十五年来,是成长蜕变也是初心坚守。
人们常常为火灾现场“最美逆行”的照片而感动,但年轻消防战士不幸牺牲的噩耗更让人扼腕痛惜。因此,加强消防人员的技能培训,消防专业化、职业化越来越成为共识。在此背景之下,2018年4月16日,应急管理部成立,中国消防正式走上职业化道路。
这一年,应急管理部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特勤支队为主要骨干,加上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和中国应急总医院有关人员,组成了中国救援队,并设置有地震、水域、山岳等专业分队。山川湖泊、高空水下,从此有了专门的“守护神”。
吸取汶川地震救援教训,地震救援队最先走向专业化。2008年后,北京开始组建专业的地震救援队,曾参与汶川救援的朝阳、海淀、丰台三支队伍被列为地震重型救援队重点培养。十几年间,通过科学化、体系化的作战训练,队员们练就了在救援“黄金72小时”之内精准作战的能力。
科学的人员分工、严谨的救援预案、灵活高效的救援装备,这些都是他们执行跨区域增援任务的底气。如果十五年前“王墨们”在汶川留下了遗憾,十五年后则在土耳其等国际救援中避免了遗憾。
去年蔓延多日的重庆山火,让人们再次见识了森林火灾的可怖。在森林覆盖率达到70.13%的北京密云区,森林消防员压力可见一斑。2018年北京的森林消防从单一的森林防火救火改制为“全灾种、大应急”的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从配属力量到独立救援,这意味着对消防员的要求更加严格,面临的任务将更加棘手。
为避免森林留下伤疤,北京森林消防局机动支队构建了村镇巡护、区灭火队以及森林消防三级防护体系,重点林区执行靠前驻防任务,努力做到防火于“未燃”。在2021至2022年度的森林防火期内,密云区首次实现森林火情和森林火灾零发生的“双零”成绩。
同样是在密云,消防站里还有一批“水下蛟龙”。无论是冬日平静无波的冰湖,还是夏季危机四伏的城市内涝,都不曾缺少他们救援的蓝色身影。
当消防员们佩戴近三十斤的重潜头盔,冒着失温的风险潜入冰湖中,驱动他们的是职业使命;当他们远赴他乡,在暴雨中跋涉,泡掉的脚趾甲既是荣誉勋章,也是钢铁般意志的彰显。
如果“水下蛟龙”主要是打“闪电战”,那么“飞檐走壁”的“蓝衣侠客”则更多面临的是“持久战”。位于北京怀柔区的消防救援支队山岳救援队员,每次出任务短则几个小时,长则两三天,无疑是对耐心和毅力的一次考验。
近年来,攀岩、登山等户外活动越来越热,一旦发生意外,则依赖山岳救援队山间攀援营救。这不仅需要他们具备专业运动员的体力,还必须掌握摸黑花样打结的本领,如此才能在千变万化的险情中,用绳索架起生命通道。
十五年来,面对愈发复杂的救援环境,愈发专业的救援器材,北京消防队伍实现了专业化、职业化的跨越。
每一次惊心动魄的现场救援背后,都离不开消防员们日复一日科学化、系统化的专业训练。作为和平年代里最接近牺牲的一个职业,既要熟练掌握消防装备操作,也要不断提升自身职业安全性,这使得他们在内能保一方安宁,在外是专业救援力量。
守万家灯火,护山河无恙,他们向险而行,赴汤蹈火,无所畏惧,托起的是生命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