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 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74.7%
今年北京将打造绿色出行“一张网”
日前,2023年全市交通工作会召开。北京青年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过去五年北京市加快建设绿色出行体系,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3.4%,中心城慢行出行比例达49%,创近10年新高。今年,北京将推动多种交通方式一体化融合发展,打造绿色出行“一张网”。通过努力,力争今年北京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7%,市民45分钟以内通勤出行占比达到54%。
据介绍,轨道交通方面,今年本市将加快推进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全域快速轨道网,推进亦庄线等3条线路提速改造;推动市郊铁路公交化运营和接入城市轨道网,推进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城市副中心线西段整体提升工程。构建轨道上的都市生活,加快霍营综合交通枢纽等71个轨道微中心建设等。加快推进M101线一期、12号线等轨道新线建设,开通16号线剩余段、17号线北段2条(段)线路。
地面公交方面,加快推动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减少与轨道重复并行线路,优化调整线路65条,轨道车站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提升到86%,优化重点区域地铁末班车接驳运输服务,研究地铁大客流车站采用公交分流方式。同时,研究制定地面公交提速方案,提高准点率。此外,针对就医、旅游、购物等出行需求集中场景开行定制公交。
慢行交通方面,强化慢行系统与轨道、公交融合发展,推进轨道车站出入口和主要公交站点建设共享单车电子围栏,中心城区轨道站点电子围栏实现全覆盖。继续开展8个慢行示范街道的试点工作。推进自行车专用路东拓、南展工程,实现北四环至西直门慢行路线贯通,持续推进城市副中心步行和自行车系统示范段工程建设。
同时,持续推进水、路、绿三网融合。完成清河下段10公里慢行系统建设,实现右安门至通惠河12公里贯通,持续改善城市河湖滨水慢行系统。建设50公里健康绿道、15条慢行林荫道,增加步行骑行舒适度。通过上述措施,打造绿色出行“一张网”。力争中心城区绿色出行比例达到74.7%,全市轨道车站出入口换乘距离小于50米的公交站点占比达到86%,小客车车均出行强度下降到26.5公里,高峰时段平均道路交通指数5.6。
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场景建设
除了硬件上的提高,“软措施”也不可少。北青报记者了解到,今年北京将持续提升交通现代治理水平。持续开展停车设施有偿错时共享,有效缓解居住停车矛盾。加快推进智慧停车场景建设,进一步汇集公共停车场动静态数据;推动郊区停车设施信息纳入全市停车数据库,加快形成全市停车设施“一张图”。
同时,大力培育“预约出行”行为习惯,在景区、商圈等停车场试点停车预约等,推动调节交通流量的时间分布。严格执行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非急诊全面预约就诊,中心城区三级医院平均预约就诊率达到90%以上;持续优化号源分配比例,有效解决就诊时段过于集中问题。热点旅游景区严格执行“限量、预约、错峰”要求,落实“分时预约、分时游览”措施。
“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
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五年来,北京交通行业牢牢把握交通“先行官”定位,积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发展从“蓝图”迈向“现实”。“轨道上的京津冀”加速构建,京张高铁、京雄城际等开通运营,市域内铁路营业总里程达1352公里,以北京、天津为核心枢纽,贯通连接河北各地市的铁路网基本形成。相邻城市间基本实现铁路1.5小时通达,京雄津保“1小时交通圈”已经形成。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建成大兴机场高速、轨道交通大兴机场线等陆侧综合交通体系。清河站、北京朝阳站和北京丰台站等铁路枢纽开通运营,北京“七站两场”综合交通枢纽格局已形成。
京秦高速、首都地区环线通州大兴段等建成通车,北京市域内国家高速公路网“断头路”清零;京礼高速北京段、大兴机场北线高速等建成通车,普通国市道实现与津冀68条公路连接,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236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增加183.3公里、总里程达1196.3公里,对外交通辐射能力大幅提升。
今年北京将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迈进。加快推进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京雄高速全线通车,推进国道109新线高速、京哈高速加宽改造工程基本完工,加快承平高速、东六环入地改造、厂通路等建设。加快建成东夏园综合交通枢纽,推进城市副中心站、丰台站、朝阳站3个铁路车站配套交通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地铁平谷线建设。同时,研究推进通勤定制快巴和定制公交试点向环京周边地区延伸覆盖。文/本报记者 刘洋
现场
17号线北段所有主体结构完工
北青报记者近日从北京市重大项目办和京投所属轨道公司获悉,目前,北京地铁17号线北段所有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该线路段首列地铁车辆已如期抵达车辆段,开始进行车辆调试工作,这也标志着17号线北段建设全面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歇甲村车辆段位于昌平区北七家镇歇甲村太平庄东路与北苑东路十字路口东南侧。整个车辆段共分为五部分,分别是场前区、咽喉区、联检库、运用库以及场区市政,建筑面积约22.2万平方米。3月31日上午,北青报记者在这里看到,地面上长长的轨道线路已经全部铺设完毕,交错纵横着伸向不同的区域,一辆崭新的地铁车停靠在一旁等待调试。
据京投所属轨道公司第一项目管理中心工程部部长齐峰介绍,17号线为贯穿东部中心城区的南北快线,线路全长约49.97公里,全部为地下线,跨越昌平、朝阳、通州、东城四个区。设车站21座,换乘车站10座,北端设歇甲村车辆段,南端设次渠南停车场。17号线南段(十里河-嘉会湖)已于2021年底建成通车。目前,17号线北段(未来科技城北区-工人体育场)正全力开展车站附属结构、车站机电安装和区间铺轨工作。
“截至3月底,北段所有主体结构已全部完工,附属结构完成50%,区间轨道铺设完成50%,机电安装完成40%。”齐峰介绍。目前,首列地铁车辆已按一季度节点计划如期到达17号线21标歇甲村车辆段,开始进行车辆调试工作,这也标志着17号线北段建设全面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文/本报记者 赵婷婷
丰台站停车场已实现“智慧停车”
为加快推进北京市智慧停车系统建设发展,昨起,北京市智慧停车领域地方标准《智慧停车系统技术要求》正式实施。据北京市交通委介绍,按照要求,停车场应提供快速进出场、空闲状态发布、不停车收费等信息,方便市民出行。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丰台站停车场通过多次技术升级改造,逐渐达成《智慧停车系统技术要求》的相关标准。
北京静态交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亮介绍,目前智慧停车服务等级由低到高划分为S1级、S2级和S3级。S1级智慧停车,可以通过地图向社会提供停车场的收费、车位、剩余泊位信息。而丰台站P2停车场属于S2级,在S1级的基础上,未来可以实现“车位级”精确导航。而更高级的S3级智慧停车,可实现自动泊车等更特殊的停车服务。
昨天中午,北青报记者通过地图软件查询北京丰台站P2停车场,发现软件上明确标注了停车场距离“我”的位置,总共有多少车位以及剩余车位信息。记者点开空余车位,发现导航软件可以直接规划记者所在位置到空余车位的路线。同时,软件上标注了停车场收费标准和运营时间等信息。
记者驾车前往停车场发现,车场系统可自动识别车牌,而驶出停车场可通过扫码支付,如果车辆安装ETC则可以无感支付,非常便捷。在记者观察的十分钟内,多个车辆通过ETC直接出站,车辆出场基本不用排队。车场工作人员介绍,车辆出站时,如果遇到支付问题,还可以按呼叫按钮,系统会直接连通后台,后台工作人员可与车主对话,并进行抬杆等操作,减少停车场运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