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全部彩票下载大全》经济观察报微博
记者 邹永勤 人工智能(AI)发展带来的大模型热潮,正迅速在医疗行业掀起巨浪。
根据民生证券2月19日的研究报告,近期全球资本正在争相涌入AI医疗领域。2025年1月,全球医疗保健和AI领域的融资额分别达到94亿美元和57亿美元,占当月风投总额的58%。
上述一系列消息使得A股市场上的AI医疗板块近期备受投资者追捧。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20日收盘,春节后开市以来已有13只AI医疗概念股涨幅超过50%,成为DeepSeek赛道下的重要分支,其中华大基因的股价涨幅更是高达66.65%。
那么,作为医疗大模型的先行者之一,华大方面是如何看待近期的医疗大模型热潮以及医疗大模型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呢?2月20日,经济观察网就此采访了华大集团CEO尹烨。
AI对个人的全面诊疗还为时尚早
经济观察网:DeepSeek引爆的大模型热潮开始向纵深演绎,市场普遍认为,医疗行业将是大模型最可能有丰富场景落地的一个行业。对此,你怎么看?
尹烨:我曾经说过,技术革命的下一站必将是生命科学,生命科学的变革必将推动生命时代的到来,因为精准医学到最后,会成为一个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代谢组、菌群组、表观组、影像组等的组合,这个时候就需要AI来辅助了。现在来看,这一站可能已经到来。
最近大家都在讨论一则消息,DeepMind(Google旗下人工智能公司)推出了新一代AI诊疗系统并宣称“可以在3秒内精准揪出13种早期癌症”,而且成本还大大降低。这则消息使得资本界大为轰动,高盛因此预言:未来5年全球将有800万医生转行。大家都认为通过AI直接诊疗的时代不远了。
确实,在DeepSeek引爆的大模型热潮下,医疗行业已成为大模型落地应用的重要领域。大模型凭借其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智能化分析能力,正在深刻改变医疗行业的生态。作为生命科学的从业者,我深刻感受到大模型在基因科技、精准诊疗、疾病预测、药物研发等领域的巨大潜力。至于大模型为医疗行业带来的具体革新方向,网上已经有很多分析和解读,我在此就不一一阐述了。
这些进展可能会给人一种“AI将很快可以替代医生面对个人进行诊疗”的假象,但在我看来,AI提高效率的核心是数据,高质量的数据。没有数据何谈大模型分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呀。所以,当以基因组为代表的多组学数据产生成本还居高不下的时候,AI对个人的全面诊疗还为时尚早。
当我们讨论大语言模型,尤其是自然语言处理时候,说的仅仅是人类(Human)语言,而不是自然(Nature)生命语言。过去的检查结果,要么是多少,要么是阴阳,只有基因数据等生命的多组学数据才是真正的自然语言,因为它具备了维度极高、模态极多、繁杂而有序等特征。
所以,在未来全面的个体数字化医疗上,谁能以更低的成本产生这些数据,谁就赢。这也解释了,我们华大为何要孜孜不倦地在测序技术上久久为功,因为我们这是在为生命数据这个“金矿”造“铲子”。
目前,包括华大在内的众多企业正在积极接入DeepSeek等大模型,推动自身业务的智能化升级。以华大为例,我们一方面不断加强在测序技术上的革新,降低测序成本;另一方面又将大模型技术应用于基因组数据分析领域,在基因组数据为代表的多组学数据上尽可能地增加维度和数据量,同时不断结构化,让它逐步涌现出相关智能,辅助大家更好地了解和理解基因,进而理解生命。
为人类寿命带来新的可能性
经济观察网:如果大模型在发现病因和研发新药两方面均能提升效率,那么按这个逻辑走下去,人类的寿命是否将得到延长,甚至无限接近永生?
尹烨:大模型在发现病因和研发新药方面的效率提升,确实为延长人类寿命带来了新的可能性,但要说“无限接近永生”,仍然是一个极其复杂且充满挑战的目标。
DeepMind创始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戴密斯·哈萨比斯(Demis Hassabis)就曾大胆预测:10年内人类将治愈所有疾病,当所有疾病都能被治愈后,人类寿命可能会延长至150岁。这一预测基于生物学上一个重大难题——即蛋白质折叠问题,被他们公司开发的AI模型AlphaFold所解码,将新药研发时间缩短至几个月甚至几周,从而大大加快了研究的步伐。
虽然我经常讲,“本世纪出生的人,人均预期寿命会大大提高”。但对于哈萨比斯的预测,我还是认为过于乐观。我们也都清晰地看到,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AI的影响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人类生活的各个角落,并开启了人类健康管理的新时代。
不过,我们要战胜的从来都不是疾病和困境,而是心态。人类的自大和傲慢,从来没有因为科技的进步而改善。有句话叫做“手里拿着锤子,看什么都是钉子”,如今,科技只是让这个锤子的锤头更大而已。
历史给我们的教训还少吗?1928年,青霉素的发现,让我们自以为取得了对细菌的绝对胜利,如今,回报给我们的却是全耐药细菌;1971年,美国人认为可以像登月一样在15年内攻克肿瘤,如今尽管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但肿瘤依然是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疫苗研发后,曾被寄予控制流感的厚望,但病毒如此狡猾多变,每年流行的毒株仍然可能逃逸疫苗的保护。
所以,即使AI预测得再完美,真实的演化也从来不能被确定预测,所谓“突变”和“涌现”,都是类似于量子力学中“测不准原理”的法则,而这些不可预测性,恰恰是演化之力,生命之美。
退一万步讲,没有病就没有痛吗?身病容易医治,但心病呢?AI或所有先进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群体心理问题呢?
所谓“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科技只能决定我们奔跑的速度,爱、文明和悲悯才能决定我们奔跑的方向。与其追求永生,不如将重点放在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健康寿命上,这或许是更现实且更有意义的目标。
我们应该向AI注入人性的光辉
经济观察网: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市场普遍有这样的担忧,即AI是否也会像人类一样诞生意识,从而摆脱人类控制?
尹烨:AI目前无法产生意识,也无法完全取代人类。AI是基于算法和数据的计算系统,其“智能”表现为对特定问题的处理能力和决策效率。虽然AI在某些任务上表现出超越人类的性能,如围棋、象棋、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但这并不意味着AI已经或即将取代人类意识。因为AI的这些“智能”表现都是基于大量的数据和算法训练,缺乏人类意识中的主观体验和情感色彩。
人类意识是复杂且多维的,涵盖了情感、创造力、直觉、道德判断等多个层面,是人类作为生物长期演化的产物。相比之下,AI的创新基础仍然是人类提供的数据和知识,缺乏真正的原创性。在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和道德困境时,AI缺乏真正的道德理解和自主决策能力,无法像人类一样在道德和伦理问题上做出全面、深入的考量。
在当下这一刻,我们还看不到AI可以摆脱甚至反制人类的可能性。我们能看到的更多的可能,是会走到一个融合。这有点像十多年前,我们讨论互联网会不会取代传统制造业的时候,当时给出的答案是“不会”,但是传统制造业可以变成“互联网+”,然后很快获得比较优势,那么它就会战胜那些不用互联网的部分。
所以,我们说的这个“融合”,不是AI会摆脱、替代或者反制人类,而是先用了AI的人类,可能会更好。
经济观察网:医疗大模型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和生命相关,那么医疗大模型会“作恶”吗?
尹烨:我期望AI能跟人类友好地相处。医疗大模型虽然直接与人类的生命相关,分析和读取大量的人类健康数据,但AI到底走向善还是恶,还是依赖语料库的训练。既然目前AI所学习的语料库,不管是文本、音频、视频,都来自人类的行为,那么人类行善、AI就会行善,人类作恶、AI就会作恶。
从这个意义上讲,AI的未来依然取决于人类的现在。我是做生命科学的,我深知看到的人类基因就是一种代码,我们今天要做的事情就是技术向上、向善,让代码有伦理,让代码有爱,我们应该向AI注入人性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