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独家:收复失地!11家理财公司合计存续余额超年初,封闭式产品首次取代现金类产品挑大梁
银行理财实质性的回暖终于兑现了。
券商中国记者于近日独家获取了国有大行、股份行旗下共11家理财公司存续产品规模数据(仅以子公司管理口径计),发现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上述理财公司存续余额延续增势,单月增长超1700亿元,至11月末存续余额已超今年年初水平。
最值得关注的是,11家理财公司规模增量的结构更为稳健。与10月份增量由现金管理类产品挑大梁不同(10月份11家公司增长超7900亿元,其中现金管理增量高达7600亿元),刚刚过去的11月份,上述11家理财公司封闭净值型产品的单月增幅超1300亿元,占整体增量的比重约76.5%,是该月拉升最大的产品形态。
这说明银行理财在扩容的同时,为市场提供了更加多长期稳定的资金。
11家理财公司合计存续余额超年初
即使势头放缓,但是继续回暖——这是11家主要理财公司存续规模在11月的表现。
券商中国记者获取的最新规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1月末,上述11家理财公司的存续规模合计超17.2万亿元,较10月末增长超1700亿元,超过了今年年初17.05万亿元的规模。
至此,自去年11月债市对理财的负反馈带来的理财“失地”,终于收复。而中信证券对全市场理财数据的测算,2023年11月理财规模环比增长2100亿元至27.53万亿元,创年内新高,增幅超过往年11月份的平均增长规模。
具体来看,信银理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兴银理财11月末的理财规模较年初增幅均超千亿,增量分别达到约2200亿元、1900亿元、1800亿元以及1400亿元。在《e星体育全站app》增速方面,光大理财、交银理财和信银理财较年初的规模增速超过了15%,分别为17.46%、16.65%以及15.16%,此外浦银理财和兴银理财的增速也超过了5%,分别为9.22%、7.25%。
相比股份行理财公司凌厉的增势,国有行理财公司梯队显得增长温吞。截至11月末,除交银理财以外,其余几家国有行理财公司与年初水平尚相差几百亿元到3000亿元的缺口。
理财公司的行业规模排名一直较为受关注。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是目前唯二两家理财规模站上2万亿元的理财公司,目前仍稳守头部地位。中银理财更进一步站上1.6万亿元规模行列,农银理财和信银理财双双再进一步站上了1.7万亿元规模行列。整体看,上述11家银行理财公司有7家公司的规模在1.5万亿元以上,中邮理财和浦银理财的存续理财规模目前还低于10000亿元。
封闭式产品取代现金理财产品挑大梁
记者分析上述11家银行理财公司的数据发现,从产品形态的结构看,个别理财公司的现金类产品规模增幅乏力,甚至掉头下滑。
对此现象,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也有分析,他认为,上述现象是受市场调整造成产品收益下滑和零钱组合产品持续整改的拖累。
与10月份现金管理类产品带动了银行理财总体规模回升相比,11月份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增长,是理财规模持续扩容的最大引擎,而这也意味着11月份主要理财公司在规模扩容的同时,获取了更加多的长期稳定资金。当然,依靠现金管理类产品来带动规模增长的情况还有,但只涉及三家理财公司。
据记者掌握的数据,11月份上述11家理财公司封闭式净值型产品的规模增幅超过了1300亿元,占据当月整体增量规模约76.5%。
而这,也是封闭式理财产品首次取代现金理财产品,挑起增量大梁。
齐降费率揽客
尽管摆脱规模崇拜、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屡被各家理财公司提及,但当前,规模仍是衡量理财公司实力的首要指标。临近年末,如何在最后一月最大限度“揽客”,避免季节性因素导致的客户流失,成为当前各家理财公司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近期,农银理财、招银理财、光大理财、平安理财、信银理财、苏银理财、宁银理财、杭银理财、南银理财、上银理财等多家银行理财公司推出产品费率相关的优惠活动,或是通过降低固定投资管理费、销售服务费等方式,积极营销。
其中,降低费率的产品涵盖现金管理类、固定收益类等理财产品,部分产品费率甚至降低至0。
在产品营销上,为了维持住理财规模,今年以来理财公司在营销方面的措施不断发力。特别是今年5月下旬,招银理财打出了“不赚钱不收管理费”的口号,此后理财公司降费活动开启“内卷”模式。虽然每次活动都有“临时调整”的提示,但是2023年理财子的费率持续下调也是不争的事实。
对于后续的展望,多数业内观点较为一致,即理财规模短期会继续修复,12月或迎来季末回落,对于明年理财规模的持续回升较为有信心。
例如中信证券认为,预计11月理财规模将会接近28万亿元的水平,但很难超过,12月又将迎来季节性回落。此外,还预计2024年上半年理财规模将恢复至28万亿元以上的水平,冲量或将集中在下半年,届时理财规模预计将冲击30万亿元的关口。
责任编辑:李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