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内在学习动力
现象:屏幕是一面镜子,网课是一把筛子。上午8点网课,7:30还在“每天睡到自然醒”的状态中云游。穿着睡衣,坐在床上,打开折叠床桌,对着电脑,一副好生活被学习打扰的不耐烦状态。上课,手机放在书边,爱不释手。屋门一关,不知到底是在真上课还是在游戏中挑战自我。家长忍住没说,如果说了,又将是一场暴风骤雨。
记者:网课,将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集中显现。懒散,磨蹭,管不住自己,不把学习当回事,没有内驱力……谈起自己孩子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一些家长抱怨,在家好吃好喝照应着,学习却废了。一个紧迫课题摆在眼前:如何教会孩子认清学习的意义,做到自律专注,目标笃定,情绪平和,明白事情的缓急轻重,知晓如何取舍。
王福兴(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少年儿童因为生长发育,自我控制力还在发展中,能力有限。心理学中有一个概念叫执行功能,通俗讲就是抑制冲动去从事其他活动的能力。比如,在网课中抑制住不去看手机而认真上课。
疫情防控期间的居家学习对自我控制力的发展多有限制。在家庭环境中,整体氛围比较宽松和舒适,给人的心理感受比较安逸。要提升自我控制力,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就要多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延迟满足,而不是孩子有任何需求提出,马上满足。对于年龄大的孩子,更要多鼓励他们学会自己控制和调节。另外也可以采取玩游戏的方式训练孩子的抑制控制能力,比如倒背数字的游戏。当然,由于自我控制力还在发展当中,我们也需要借助他人监督的方式来强化孩子的自我监督。比如,上网课的过程中建议孩子打开摄像头,让老师和同学监督孩子的上课表现。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低年级孩子的家长也可以进行适当的监督。
在我看来,学习是一件“枯燥”且需要付出心理努力的复杂认知活动,对于大部分人而言,无论是儿童还是成年的学生,都需要集中注意力并且付出很大的认知资源。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只有不断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才能更好地学习。为增强学习的自我激励,要鼓励孩子热爱所学的知识,增强内在学习动机;遇到困难时,多鼓励孩子,通过不断挑战和尝试进行自我激励。
从“分数导向”到“能力导向”
现象:视频里,一个小女孩在假期帮家里做床垫,手法干脆利落,一看就是做这活儿有些时间了。而在另一些家庭,父母眼里的孩子大抵是:假期里一天到晚睡觉、看手机、在社交媒体自娱自乐。自己的房间不整理,更不用说主动做家务。
记者:在一些父母的观念中,分数最重要,也因此将孩子排除在家庭生活的事务外。这并不是最优的成长路径。爱心、责任心、持久力、社交能力、情绪稳定等是一生幸福的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但这些并不是脱离培养出来的,需要在生活中自然生成。面对智育之外的其他教育,作为父母,最适宜的选择是什么?
钱文丹(芬兰坦佩雷大学中芬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想大多数中国父母已经做了他们当下的最优选择,只不过这种选择不是教育的理想样子,更多是经济力量驱动的结果。在两位美国名校教授写的《爱、金钱和孩子》这本书里,作者从经济学角度,指出父母选择怎样的养育方式,不取决于父母小时候的经历,而取决于父母对孩子现在与未来的预测。假如未来是“分数导向”,高分意味着好学校、好工作、好未来,那父母在养育过程中就会在孩子身上强化“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不会做家务,不参与日常家庭生活,不花时间发展社会情感化技能;假如未来是“能力导向”,也就是说分数高已经带来不了什么额外的经济效益了,父母才可能放下焦虑,重视孩子其他素养的培养——比如劳动教育、社会情感化技能以及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现在中国教育正处于从“分数导向”向“能力和素养导向”转变的转型期,对中国家长以往的教育方式带来了挑战,很多父母都是“戴着镣铐跳舞”。我结合芬兰教育的做法,谈谈中国家长这“舞”该怎么跳。
首先,家长对劳动教育要重新认知。以烹饪为例,中国把它放在劳动教育里,芬兰是在中小学设有“家庭经济”这门课:它教给孩子的不是只会做番茄炒蛋,而是当我们拿起番茄和鸡蛋时,我们开始意识到自己是这个家庭的一员,开始了解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结构,从我是一个学生,到我是家庭成员时;当孩子了解不同食物的价格、增值税、产地等,认识又从我从一个学生发展到我是社会成员;当了解这个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番茄和鸡蛋的做法各式各样,我们开始意识到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的选择,烹饪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好的劳动教育要让孩子去思考“我是谁”,对自我重新认知。
其次,家长对学习的内容要重新定义。是知识吗?一部分是。每个学科都有学科基础知识,这是孩子要掌握的,它不会过时。但有些知识是有可能被淘汰和迭代的,我们要教会孩子用批判性思维去辨析它,甚至摒弃它,不能让孩子带到未来。是能力和素养吗?是的,这是中国和芬兰的共识。芬兰提出了培养孩子的七大横贯能力,我们的新课标确定了围绕核心素养培养人才的方式,是个很好的方向。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关于素养的术语,但这些素养的本质可以归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做事这三个关键词。
芬兰中小学课程很丰富,比如动手类、动脚类、动脑类。课程设置强调调动孩子的每一个身体部位,且每一门课程都同等重要。孩子在其中既学习知识和本领,又学习了做饭、洗衣甚至理财等生存、生活技能,还锻炼了体能,发展了社会情感化技能、合作能力等软实力。作为父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把分数的高低看淡一些。如果说学校教育已经用了孩子80%的时间去学习知识,我建议家长用剩下20%的时间去做些学校教育中体验不到的事,去培养孩子的能力和素养,比如让孩子在同伴互动中发展合作能力,在动手做中发展创新能力,在与人交往中发展社会化情感技能,甚至在体育锻炼中发展孩子的耐挫力和坚毅力。
最后,家长对学习的方法要重新认知。传统的教育方式是说教式、问答式,我们有一种错觉:家长说得越多,孩子就应该学到的越多。真的是这样吗?芬兰前教育课程发展中心主任哈梅宁对此做了进一步说明:“要让孩子主动学习、多去体验和经历,因为这个过程往往比听一堂精彩而流利的课更费力,它需要孩子付出更多努力——倾听他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点,联合反思,咨询和决策,调和不同的观点,寻求信息等。同时,可以学到生活中所需的许多技能。”意味着,你要把孩子当成一个体验者,而不只是一个倾听者。作为家长与其夸夸其谈地说教,不如来一场真真切切的体验,动手去做,去实验,跟孩子一起玩起来。生活是知识来源的第一现场。作为家长要多带孩子进入这个“第一现场”,孩子身在其中会自发地建构出他们对身边生活、人事、社会的认知。
在遇挫之后获得积极的个人成长
现象:投了那么多简历,进入笔试的只有小部分,能面试的更是寥寥。就业形势严峻,家长让孩子反思,孩子却反过来说家长没本事、没人脉。
记者:成长之路由一次次曲折铺就。学习、工作是人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两个阶段,要面临无数的未知和挑战。虽说成长不可被替代,但父母也担心孩子会被眼前一时的困难击垮,变得迷茫、颓废。健康、向上、为梦想执着前行的少年如何养成?
李丹(上海师范大学教授):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与创伤,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升学期望落空,应聘简历如石沉大海不见反响,好不容易获得一次面试机会却因为过于紧张而失之交臂,等等。但大多数人在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与创伤事件之后,反而从中获得了积极的个人成长,在中外历史和现代名人中不乏这样历经沧桑不断成长并最终取得胜利者。
人之所以在未达到预期的目标后产生受挫感,是因为其自我感觉弱小、无助,缺乏解决问题的技能与经验,也缺乏解决问题的勇气和毅力。
对于孩子无法避免的挫折,父母怎么做才是理性的?
转换目标。有些孩子因为种种原因考学失利,无法进入理想的目标学校,情绪低落沮丧无比。在这样的情况下,父母首先应该安抚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化忧伤为力量,及时修改或转换目标。
增进了解。在孩子碰壁时父母的态度尤为重要,父母不应该一味指责或不明就里地担忧,而应想方设法与孩子一起分析受挫的原因,探讨获取成功的可能路径。此外,可以帮助孩子辨别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尽量扬长避短找自己最擅长的工作《凤凰彩票正规官网》,而非眼高手低或随波逐流。
寻求补偿。比如有些孩子从小喜欢绘画,大学阶段花很多时间用于绘画技艺和艺术修养的提升,对自己本专业学科兴趣索然,在这种情况下,若找工作一味寻求专业对口,极易在应聘中受挫;若能换一种思路,既考虑所学专业,又能结合自己的爱好特长,寻求两者的结合点,则找工作成功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在奉化经营一家智能装备制造企业的唐杰也表示,他目前主要 ♑考虑的不是招工,而是缩减工人规模。唐杰的工厂有180多名一线 ♓员工。“如果花500万元买机器 ⛷,员工人数就能减少1/3,我马 ⏱上就会买。”他说,问题在于工厂目前主产的产品装配工序复杂,相 ⚡应凤凰彩票正规官网智能化改造的成本也更高。
通过对比两天三起类似警情 ⛽,民警发现作案手法如出一辙,基 ⏪本判定是同一人多次多地流窜作案 ⛔。
本报记者 孙铸 【编辑:尤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