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最后一个完整周,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新增受理14单IPO申请,占到今年以来新增受理总数的25%。步入2025年,IPO市场又将呈现怎样的趋势?
在IPO阶段性收紧之下,今年以来至12月29日,A股市场累计受理55单IPO申请,其中北交所以47单的受理量占据大头,沪深交易所合计受理8单。与此同时,逾400家企业IPO折戟,创近年来新高。目前还有逾200家企业处于在审状态。
再看上市方面,截至12月29日,今年有99家企业登陆A股市场,首发募集资金673.53亿元,同比分别下降68.37%、81.11%。不过,今年以来新股上市首日再现火爆行情。
展望2025年的IPO市场,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金融学讲席教授田轩认为,随着宏观经济趋稳,市场信心逐渐回暖,加上监管层对市场乱象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及IPO审核流程的进一步优化,IPO市场有望分阶段、有节奏地进入复苏期。
北交所是受理主力
2024年A股IPO市场呈现受理数下降、终止数大增的特点。其中,年中和年末新增受理数量较多。
2024年12月23日~12月29日,北交所新增受理11单上市申请,依旧处于领先态势,上证所和深交所分别受理2单、1单IPO申请。
再加上北交所在12月6日和12月11日新增受理的2单上市申请,12月份A股市场共新增受理16单上市申请。这让12月份成为今年A股市场受理IPO申请数量第二多的月份。
“这一现象有年末的原因,同时也是市场预期增强的反映。”田轩认为,一方面来看,年末企业财务数据最为完整,企业也需完成一定的业务目标,券商等中介机构也会争取更多IPO项目受理,会集中提交IPO申请,希望来年加快审核进程;另一方面,随着经济复苏和经济刺激政策的进一步推出,市场信心增强,企业对未来预期乐观,融资需求增加。
沪深北交易所新增受理IPO申请最多的月份是6月。6月20日,沪深交易所IPO“零受理”局面被打破,两个交易所分别受理了今年第一单IPO申请,分别来自科创板和深市主板。紧接着北交所也于6月21日开始新增受理上市申请,8天内受理了28单上市申请。也就是说,6月沪深北交易所共受理了30单上市申请。
之后则间隔了3个月,也就是9月份,上证所和北交所再次新增受理上市申请,受理数量分别为1单、2单。再是11月份,沪深北交易所新增受理4单IPO申请,分别来自上证所(2单)和北交所(2单)。
再加上北交所于1月份和3月份合计受理的2单上市申请,今年以来至12月29日,A股市场累计受理55单IPO申请,其中北交所以47单的受理量占据大头,沪深交易所合计受理8单。
“新增受理IPO申请中以北交所为主,反映出北交所作为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主阵地,上市条件更加宽松和包容,对于中小企业IPO具有较强吸引力。”田轩称。
折戟和成功的企业各有何特点
在受理数量下降的同时,今《独胆大师三天计划》年IPO折戟的企业创近年来新高。
第一财经根据沪深北交易所披露的信息统计,今年以来至12月29日发稿时,三大交易所已公布终止审查(撤材料+否决/终止注册)的企业为436家,其中上证所153家(主板78家、科创板75家),深交所205家(主板54家、创业板151家),北交所78家。
而2023年同期三大交易所已公布终止审查(撤材料+否决/终止注册)的企业为274家。也就是说,2024年以来终止审查的数量同比去年增加59%。
据田轩观察,今年终止IPO进程的企业,主要共同之处包括财务数据不达标、持续经营能力存疑、信息披露质量不高,或股权高度集中、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上市前集中大规模分红等多方面因素。
行业分布方面,信息技术行业,尤其是半导体、电子设备、软件与服务等细分领域,生物医药行业以及化工新材料行业的撤单数量较多。
“这折射出监管层对IPO的把控更加严格,A股IPO市场对于企业真实盈利能力和行业竞争力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对信息披露透明度、企业治理、风险控制等严格要求,更加关注企业创新性、成长性和持续发展能力。”田轩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可以看到,终止审核的企业有内部整改、寻求其他融资渠道、并购重组、重启上市等出路。在今年的并购重组大潮之下,有较多拟IPO企业在终止审核之后,选择被上市公司收购,这也成为投资机构退出的一大渠道。
当然,也有一些企业成功闯关IPO,获得登陆A股市场批文。
田轩分析称,成功闯关的企业普遍来自于有庞大市场需求且在不断增长的行业,如工业自动化和高端制造、新能源、半导体等战略性新兴行业,能够提供有吸引力的产品或服务,在细分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且多数企业具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实力,具有良好的成长性。
“反映到财务上,近三年业绩稳定,且在持续增长中。企业战略规划清晰,能积极应对市场变化,抢抓市场机遇,积极推动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持续变革,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田轩同时称,这些企业也更加注重规范运作和透明治理,信息披露质量高,内控机制健全,能够保障企业健康平稳发展。
在他看来,如今更鼓励有一定市场基础、产业护城河深厚、盈利途径明确、业绩稳定、内部治理完善,且具备高技术创新能力与高成长性的企业。
新股上市首日行情火爆
新股发行逆周期调节之下,今年以来上市数量和募资额也相较往年有所下降。
田轩分析原因称,主要是受IPO监管政策趋严影响;此外,全球经济政治环境动荡,经济承压、市场波动加大等因素,导致企业上市意愿走低。
根据Wind数据,今年以来上市的99只新股,上市首日平均涨幅达到252.24%,而2023年为66.45%,2022年仅为30.27%。
田轩认为,新股暴涨情况的出现,主要是因为IPO数量减少导致新股供应降低,在存量市场整体低迷、市场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市场对新股需求增加。同时,IPO监管严格把控的情况下,新上市公司质量有显著提升,也吸引了更多资金涌入,推动新股价格高涨。
“不过,新股暴涨现象虽短期提振市场情绪,却不排除有公司、投资机构故意拉高股价后抛售的现象,造成市场波动。”他称。
展望2025年IPO市场
回顾2024年之后,2025年的IPO市场将会呈现怎样的趋势?
彭文玉认为,在以“投资为本” 、“严把上市公司质量关”、 鼓励多元化退出渠道(海外上市+并购退出)的大背景下,预期明年IPO仍将保持“适当节奏”。
“随着宏观经济趋稳,市场信心逐渐回暖,加上监管层对市场乱象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以及IPO审核流程的进一步优化,IPO市场有望分阶段、有节奏地进入复苏期,包括客观评估和把关企业质量基础上,逐步新增IPO新增受理数量。”田轩称。
就具体行业分布而言,田轩认为,高科技属性、高成长领域仍将占据IPO主要比重。
关于分阶段、渐进式常态化IPO,田轩建议,建立分阶段审核机制,压实相关部门责任,强化部门协同,每个阶段设定明确的时间节点,对于确定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优先审核相关材料,确保企业能够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审核。比如,第一阶段保持5~10家受理数量,后续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至10~15家或10~20家。同时,谨慎把握“进”与“退”的数量关系与质量关系。
与此同时,未来新股上市的表现也受到市场关注。田轩认为,随着国家“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宏观政策支持,经济复苏的持续,以及“稳住楼市股市”系列举措的实施,市场情绪将有所好转,投资者对新股市场的热情也将持续高涨。
彭文玉认为,随着证券业协会发布网下投资者管理细则新规,对于网下投资者报价偏离度的认定参照系调整为二级市场股价,预期网下报价将更注重新股的长期价值,新股上市涨幅值得期待,网下申购增厚收益将同比有所提升。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