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国产日韩不卡综合,内射在线Chinese,日韩综合一卡二卡三卡死四卡 ,国产精品久久午夜夜伦鲁鲁

给大家科普一下澳洲10七码雪球免费计划

  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吴敏

  曾经各路资本竞相追逐,如今频遭挂牌却乏人问津。来自阿里拍卖平台的公开信息显示,又一保险公司股权流拍。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汇友财产相互保险社(下称“汇友相互”)16.67%股权一拍已经结束。尽管起拍价设定为评估价的七成,但该笔股权最终仍因无人出价而流拍。而持有汇友相互16.67%股权的股东则是曾踩雷“P2P”的长安保险。

  对于该笔股权流拍原因,北京排排网保险代理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帆向本报记者表示,一方面因行业增长放缓、监管严格、市场流动性下滑,另一方面则与该公司自身保费收入波动和债务问题,最终导致无人出价。不仅如此,相较于一般保险公司,相互保险公司的股权结构更复杂,监管要求更高,市场认知不足,盈利能力受质疑,并且流动性问题更突出,因此相互保险公司股权转让难度更大。

  七折出让股权仍流拍

  携手8年又因何被折价拍卖?究其原因,与长安保险踩雷保证保险业务有着直接的关系。回溯来看,2023年1月,杭州金投行网络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金投行小贷”)一纸诉状将长安保险告上法院,要求判令其支付保险赔款3.7亿元。同年5月,这一案件在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

  依据判决书,因长安保险未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金投行小贷申请对其强制执行。于是,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长安保险采取了资产冻结措施,包括2000万元存款、四处不动产以及价值3.7亿元的资产管理计划款项。同时,长安保险所持有的上海保险交易所、汇友相互及芜湖芯厚云智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的股权亦被冻结。

  去年6月3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立案执行,执行标的为4.185亿元及债务利息,执行费为48.4万元。由此,法院裁定,查封、冻结、扣押、扣留、划拨、提取长安保险4.19亿元及债务利息或相应价值的其他财产。现金不能履行的部分,则通过拍卖、变卖长安保险名下相应价值的财产以清偿债务。

  汇友相互16.67%股权即为被冻结并拍卖以清偿债务的财产之一。虽然此次拍卖标记为“一拍”,但实际在去年8月,该笔股权就曾在阿里司法拍卖平台上架,当时起拍价设定为7413.7万元,为评估价1.06亿元的7折,定于2024年9月23日开始拍卖。但该拍卖计划并未成形,而是以“评估公司补充评估,重新出具评估报告”为由撤回。

  此次汇友相互16.67%股权重新启动拍卖时,显示的评估价调整为1.465亿元,起拍价则定为1.04亿元,与去年的评估价相比,“涨价”近四成。

  而两次评估结果之所以存在较大差异,主要在于评估方法不同。评估报告显示,初次评估采用交易案例比较法,但由于相互保险组织的股权架构不同于一般保险机构,重新评估时则根据初始运营资金出资协议进行厘定。

  在经历重新估价后,汇友相互16.67%股权的起拍价依旧设定为评估价的七成,但最终仍以流拍结束。

  实际上,近几年保险公司股权拍卖“流拍”渐成常态。究其原因,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一方面是非上市公司股权流动性差,价值难以评估,最终评估价往往滞后于市场。另一方面,当前经济发展面临较多挑战,资本市场低迷,买家观望情绪较浓。并且拍卖转让的多数是小股东的股权,这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另外,严监管之下,保险公司股权的市场吸引力也不似之前,市场热度下降。

  仍在“消化”历史遗留问题

  那么,此次被拍卖股权的汇友相互成色如何?成立于2017年的汇友相互,专注于建筑业保险细分市场,在建设工程招标投标、合同履约、工程款支付、质量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等环节开展保险业务。

  成立一年后,2018年7月,汇友相互将公司名称由原先的“汇友建工财产相互保险社”变更为“汇友财产相互保险社”,除去“建工”二字。业务范围也于当年进行扩展,新增企财险、家财险、短期健康险和意外伤害保险等。

  但住建工程领域仍然是汇友相互的主营业务,也正是因深耕这一细分领域,其保费规模一直不大。2017年至2024年,该公司分别保险业务收入为0.05亿元、0.35亿元、0.95亿元、1.57亿元、2.01亿元、1.4亿元、1.29亿元、1.90亿元。

  可以看到,汇友相互2022年、2023年保费收入均出现同比下滑。对于下滑原因,汇友相互方面解释,2022年由于疫情对建筑行业开工及在建项目施工进度产生较大影响,而自身专注于经营住建工程领域的保险业务,因此保费下滑。2023年则是受经济下行和房地产行业风险暴露影响。

  净利润方面,汇友相互在经历三年亏损后即进入盈利状态。2017年至2019年,该公司分别亏损0.31亿元、0.22亿元、0.06亿元。2020年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0.14亿元。2021年至2024年,延续盈利,分别实现净利润0.22亿元、0.02亿元、0.11亿元、0.12亿元。

  反观长安保险,作为最早一批在互联网进行布局的险企,却因踩雷P2P履约险巨亏而深陷“泥淖”。

  将时间拨回2018年,彼时的长安保险因踩雷P2P履约保证保险身处危难之际,不仅巨亏18亿元,偿付能力也跌破警戒线。其在公告中也直言,这些事项或情况表明存在可能导致长安保险公司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重大不确定性。

  幸运的是,2019年,长安保险迎来了“白衣骑士”国厚资产。当年,国厚资产和蚌埠高投向长安保险增资16.3亿元,分别持股31.68%和18.45%,成为第一、二大股东。这一增资行为也成为“地方政府+地方AMC”化解危机的典型案例。2020年2月,长安保险将注册地从北京市迁至安徽省蚌埠市。

  但近些年,长安保险仍在消化履约险带来的“后遗症”。2019年至2022年,该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58亿元、-1.31亿元、-1.13亿元、-4.68亿元。2023年经营业绩因其年报暂缓披露而无法得知,但根据该公司最后披露的2023年3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来看,其净利润亏损3.8亿元,核心和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32.48%。风险综合评级为D类。

  对此,长安保险在季报中表示,主要原因是公司留存收益为负,核心资本不足,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和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不达标,可资本化风险大;公司治理得分较低,公司治理较为薄弱。

  同时该公司还坦言,随着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持续不足,公司业务已受到较大影响;按照监管规定,监管将对公司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并且,公司的保险赔款责任及各项运营费用仍需持续支付,且目前公司投资资产中可变现的流动性资产比例较低。

  但长安保险方面表示,公司正积极推进增资扩股工作,同时检视在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升公司的偿付能力风险管理能力,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一个好转的信号是,已经五个季度未披露偿付能力报告的长安保险,今年1月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将于2024年2月中旬披露2023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信息。该公司何时能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本报记者将持续关注。

责任编辑:王馨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