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梦泽
特斯拉相关人士表示,随着上海储能超级工厂的正式投产,2025年特斯拉能源系统装机量同比增长幅度将达到50%以上。
《证券日报》记者了解到,上述储能工厂占地约20万平方米,该工厂将于本季度开始产能爬坡,规划年产新一代特斯拉超大型商用电化学储能系统1万台。
双向奔赴
2019年,在临港这片热土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用于特斯拉整车生产的工厂)实现了“当年动工、当年投产、当年交付”。如今,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已具备年产超过95万辆纯电动车的能力,是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的重要生产基地和出口中心。
据了解,本次上海储能超级工厂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1个月,再次刷新了“临港速度”。该项目于2024年5月23日在上海临港开工,从拿地到投产仅历时9个月,相比之前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的12个月少用时3个月。
“企业哪些节点要做哪些工作,哪些环节需要政府配套,我们形成了高速推进表,变‘企业等政府’为‘政府等企业’。”陆瑜表示,在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建设过程中,上海临港新片区创新推出项目服务包,修建跨河桥梁保障工厂建设进度,统筹安排蓝领公寓,满足2000多名储能工厂员工的居住需求,为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储能和新能源汽车的产业链、供应链高度重合,临港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能为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迅速构建起本地产业链与供应链,同时也能增加已有产业集群的服务面和产业韧性。”陆瑜认为,特斯拉有迅速拓展储能业务的需要,临港有发展储能产业的渴望和良好的产业沃土。不断刷新的合作速度背后,是政府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储能需求持续增长
作为少有的集齐了海量训练数据、大规模算力、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先进制造、可持续能源供给等多张“技术底牌”的企业,近年来,特斯拉持续加码储能业务,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特斯拉储能业务装机量为6.5吉瓦时,同比增长了64%,2023年储能业务装机量14.7吉瓦时,同比增长125%。
特斯拉公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财报显示,2024年,公司在全球总共交付178.92万辆新车,同比下降1.1%,这也是特斯拉10年来首次出现汽车销量同比下滑的情况。但与汽车业务下滑不同的是,储能业务成为了特斯拉增长最快的业务板块,2024年累计实现装机量达31.4吉瓦时,同比增长113%。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公司旗下产品Powerwall和Megapack的装机量均创下历史新高,能源存储业务装机量合计达到11吉瓦时,并实现了历史最高单季度毛利。
从全球层面来看,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电力设施的建设规模愈加庞大,为克服其发电不稳定等问题,储能行业在近几年迎来了建设热潮。特斯拉将目标设定为全面转向可持续能源,2050年前实现能源100%可持续,而特斯拉储能超级工厂项目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特斯拉方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开发一套高效的大规模储能系统,能够在能源过剩时储存电力、在用电高峰时释放电力,成为解决清洁能源间歇性、波动性、随机性问题的必要手段。在2024年度财报电话会上,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明确表示,2025年将是公司历史上开创性的一年,甚至可能比之前Roadster和S3XY车型发布的年份还重要。
在中国乘用车产业联盟秘书长张秀阳看来,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未来发展与大规模储能产业息息相关。大规模储能项目不仅能够支持千兆瓦时规模的低成本、高密度公用事业项目,还能灵活地与电池模块、逆变器和温度系统集成安装,帮助电网更加稳定持续地工作。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新增装机为40.8吉瓦至51.9吉瓦。从市场规模看,预计2025年新型储能累计装机将突破100吉瓦。
近年来,我国同样也在大力发展储能行业。2022年,国家能源局和国家发改委多次出台推进储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统筹推动新型储能试点。截至2022年底,全国已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达870万千瓦,相较于2021年底增长超110%,平均储能时长为2.1小时。其中,磷酸锂铁电池储能技术处于主导地位,占比接近95%,压缩空气储能、液流电池储能、铅酸电池储能分别占比2%、1.6%、1.7%。
目前,上海临港新片区已在“风、光、氢、电、制、储、用”多个领域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布局。未来,临港新片区将围绕新能源及储能产业发展规划,加快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集聚,将临港新片区打造成新能源和储能的产业集群新高地。据陆瑜介绍,预计在未来3年到5年,上海临港可能会形成一个500亿元级别的产业集群。
责任编辑:江钰涵
舆论预计,在19日至20日举行的货币政策会议上,日本央 ♎行将选择保持当前的政策宽松力度 ⚓,即将短期利率维持在负0.1% ♏的水平,并通过购买长期国债,使长期利率维持在零左右 ➠。105平台app下载
自11月份债市进入调整阶段后,一级市场上信用债(企业债 ⛅、公司债、中票、短融、定向工具 ❡,下文统称“信用债”)取消发行 ♈数量和规模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进入12月份后,信用债取消发行呈 ☸延续趋势。
本报记者 瓦特 【编辑:钱德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