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贵阳1月15日电 (记者 张伟)贵州省高级人民法院代理院长峁荣华15日在贵州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工作报告时表示,贵州全省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目标,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
记者会上获悉,五年来,贵州全省法院新收案件409.39万件,审执结399.61万件,结案标的额1.11万亿元,同比分别上升124.69%、122.71%和225.23%。人民群众对法院工作满意度达98.51%。
贵州全省法院严格公正司法,建设更高水平平安贵州法治贵州。五年来,贵州全省法院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审结涉黑恶势力犯罪及“保护伞”案件1591件1.32万人;深入开展禁毒“大扫除”专项行动,审结毒品犯罪案件1.49万件2.1万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审结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2258件2652人,其中原为厅局级52人、县处级238人。
在坚决守住民生安全底线方面,贵州全省法院严厉打击传销违法犯罪,审结涉及183万余人、涉案金额160亿余元的“大唐天下”特大网络传销案;全链条开展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活动,审结电信网络诈骗案件6475件1.08万人;审结高空抛物、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药品犯罪案件294件,《欧宝娱乐最新官方入口》有力守护人民群众身边的安全;深入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审结养老诈骗案件54件131人,与有关部门协同追赃挽损6.2亿元
强化人权司法保障方面,贵州全省法院依法宣告35名公诉案件被告人和48名自诉案件被告人无罪,确保无罪者不受刑事追究;依法再审宣告6名被告人无罪,还无罪者以清白。
贵州全省法院围绕主战略主定位,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五年来,贵州全省法院妥善审理涉及生产、分配等领域各类纠纷,审结一审民商事案件213.46万件,结案标的额7462.98亿元;连续5年出台《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等文件,审结涉民营企业案件92.2万件,结案标的额5431.81亿元,持续打造“贵人服务”法院品牌;依法审结各类涉脱贫攻坚案件6012件,审结涉“三农”案件4803件,为全面乡村振兴提供有力司法服务。
贵州全省法院服务保障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先机。贵州全省法院保障创新驱动发展,不断迭代升级对白酒、茶叶、民族民间文化等贵州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数字产业的司法保护,审结知识产权案件1.27万件;连续5年发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和典型案例;贵阳中院推动中国首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成功重整。
贵州全省法院服务保障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贵州全省法院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出台强化贵州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实施意见;牵头与重庆、四川、云南等省、市共同建立长江上游、赤水河流域环境司法协作机制,共同守护“一江碧水”;成立34个环境保护法庭,实现对贵州全省重点地区、重点行业生态环境全要素一体化保护。
贵州全省法院践行司法为民宗旨,通过积极维护老百姓合法权益、努力兑现群众胜诉权益等,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五年来,贵州全省法院制定18项举措加强民法典宣传贯彻实施,审结教育、就业、医疗等涉民生案件32.5万件;出台专门意见强化劳动权益保护,审结劳动争议案件6.54万件;深入开展“黔山雷暴”等执行行动,执结案件122.81万件,执行到位2212.87亿元,“真金白银”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47.43万人、罚款1598人、司法拘留2.04万人、追究刑事责任81人,有力推进诚信社会建设等。
2023年,贵州全省法院将紧紧围绕实施主战略主定位,持续提升司法服务大局水平;始终坚持严格公正司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等。峁荣华说,贵州全省法院将全力履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职责使命,为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完)
近年来,我国企业在推进ESG治理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在 ♐环境治理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近半数上市公司落实了碳减 ⛅排行动,超半数上市公司在2021年增大环保投入力度 ⌛,工业行业 ♑减污控排力度空前。在社会责任方面,截至2022年上半年,沪深A股有7%上市公司成立公益基金或平台,总慈善投入金额达2155.25亿元人民币。在公司治理方面,企业治理质量提升在微观层 ✋面增强了企业经营稳健性,在宏观层面增强了国内国际双循环产业链 ⛷的运作韧性 ❤,宏观价值链的高质量发展反过来为实体企业加注发展动 ♓能,为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保驾护航 ➠。从创新投入效能看,全社会研发 ⏩投欧宝娱乐最新官方入口入相对国内生产总值占比由2012年的1.91%上升到2021年的2.44%。
对于此传闻,12月14日该行相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 ⛻示,“为不实消息,我行目前仍以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为发展重心 ♌,谋求长期的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杨霁云 【编辑:贾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