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于近日公布,今年继续聚焦“三农”工作,锚定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农业强国目标。
2月2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正式对外发布。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当前,农业再获丰收,农村和谐稳定,同时国际环境复杂严峻,我国发展面临的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越是应对风险挑战,越要夯实“三农”工作基础。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提到,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将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有机结合,既提到了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供给、健全乡村全面振兴机制等重要的长期问题,也针对性地围绕当前一些农民群体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作出部署。在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等新表述下,不变的是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的工作目标。
提升粮食单产是核心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粮食产量达到1.413万亿斤,比上年增产了221.8亿斤。这也是我国粮食产量首次迈上1.4万亿斤的门槛。
第一财经记者注意到,与“十四五”时期前四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不同,今年的文件首次没有明确提出量化产粮目标,而是提出“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确保粮食稳产丰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这种表述上的变化是基于当前粮食供需关系的考量,也是基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考量。一方面,大豆、玉米、稻谷等粮食品种的供需形势较为宽松,受库存累积等影响目前价格多处于低位。在此背景下,如果追求过高的产量目标反而不利于消化库存和农民增收。
“今年我们要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而不是追求较高的增长,有的土地可以趁这个机会休养一段时间,从而恢复并增强土壤肥力。同时,把粮食工作的重心转移到提高单产和品质上来,这对于提升农业竞争力和单位土地面积效益都有好处,能够更大程度上满足各方的实际需求,保障粮食安全供应。”李国祥称。
提高粮食单产对于粮食增产的意义十分显著。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在24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介绍,目前粮食增产主要就是靠单产提升,去年全国粮食亩产比上年提高5.1公斤,这对于增产贡献超过八成。
“我国耕地、水资源就这么多,继续扩大粮食种植面积潜力是比较有限的。粮食生产要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之上,主攻单产和品质提升,促进大面积增产。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新品种、新技术集成推广还不够,有的增产增效措施还只是停留在实验室、试验田里,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要把粮食增产的重心转到大面积提单产上,进一步扩大粮食单产提升工程实施规模,加大高产高效模式集成推广力度,确保今年粮食继续稳产丰产。”韩文秀解释说。
虽然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没有对粮食稳产提出量化需求,但这并不代表没有要求。早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提出了要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2024年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讨论通过的行动方案中提出,到2030年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而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体系中,至2025年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指标是1.3万亿斤以上。这意味着,2025年我国粮食增产工作的重点将在“求稳”过程中,持续夯实粮食稳产丰产的根基。
首提“农业新质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对于高质量发展的作用逐渐为全社会所重视下,农业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性也已凸显出来。
在业界看来,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正逐渐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组织编撰的《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24》提出,农业农村仍然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短板”,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还存在创新驱动不足和体制机制障碍造成的卡点“瓶颈”。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新质生产力,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渗透融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新质劳动者、新质劳动资料,并以其新型组合方式改造、升级、拓展、创造劳动资料,为破解创新驱动不足和体制机制障碍提供了新途径。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农机产品作业效率、农机化水平等方面都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究其根本,一是资金投入不足,二是人才队伍储备不够。因为行业的特殊性,农机装备产业无法吸引高端人才力量支撑,但现实是很多农机企业急需高素质、专业能力强的人才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近年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显示度越来越高,我们期待更多资金和人才的涌入,让农机产业跟发达国家尽快看齐。”国内某重点机械工业企业负责人对第一财经记者称。
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表述之前,“推进农业科技力量协同攻关”被放在了更显要的位置上。如何理解文件强调“协同”的背景和必要性?对此,李国祥表示,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农业科技化程度高的前提是面向市场化,但就目前的中国市场而言还存在一些资源错配和矛盾。比如,大量的农业高质量人才并不是集中在农业科技企业,而是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与国内的农业产业化整体水平不高、企业实力不强、传统就业观念等因素有关。只有让这些资源要素充分涌动,让科技攻关方向更“接地气”,让科技成果惠及更多农民群体,才能切实提升我国的农业发展水平。“协同”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封闭的关系,促进市场化的企业和体制内的单位加强合作,为农业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多角度促《金沙集团1991cc入口》进农民收入增长
提高农民收入既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提升农民幸福感和获得感的重要方面,也是保障农业生产发展和拉动内需的内在要求。
韩文秀在上述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24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119元,同比实际增长6.3%,城乡居民收入之比进一步缩小到2.34:1。
据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至少从四个方面为提升农民收入作出政策部署:一是健全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体系,推动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大豆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投保面积;二是增强帮扶车间就业吸纳能力,稳定脱贫人口务工规模和收入;三是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通过东西部协作、定点帮扶等机制给予差异化支持;四是支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近就业增收。
如何强农、惠农、富农?文件强调,要推动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走深走实,健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
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院长、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副理事长金佩华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是浙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基层农村的成功实践。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两次提及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可见其对于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在金佩华看来,“千万工程”充分发挥了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合力,把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乡村全面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把改善村容村貌与发展生产、富裕农民有机结合,把村庄整治转变为开发利用乡村特色优质资源、发展特色产业的产村融合发展过程。如此,不仅持续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而且优化提升了乡村营商环境,拓展了富民兴村产业的发展空间。
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至2022年的20年间,浙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9倍,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区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中央一号文件还特别提到,要因地制宜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不对集体收入提硬性目标,严控集体经营风险和债务。
为何强调“不对集体收入提硬性目标”?李国祥表示,此前一些地方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方面有层层加码的作风,比如某村提出一年集体收入达到10万元的目标,如果完不成指标就要求村干部引咎辞职,这滋生了弄虚作假等乱象。实际上,每个地方的情况各有不同,不适合对此作出硬性要求。
“发展农村经济的关键在于因地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更不能一刀切。而是要在他地的成功经验中寻找共性,结合自身的个性再有针对性地发展,最终实现共同富裕。”金佩华说。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