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1日,工银瑞信基金旗下工银中证传媒A(164818.OF)发布基金经理变更公告,任职近10年的“元老”刘伟琳因“公司工作安排”离任,引发市场对这只“亏损王”基金的再度审视。数据显示,该基金成立近十年累计亏损达68.89%,基民血亏超10亿元,但基金公司仍收取管理费1833万元。
被动指数基金亏损,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有无责任,引发热议。部分人士认为,因为基金公司在指数涨到高点新发基金,所以成立以来巨亏,基金经理和基金公司有一定的责任。
十年亏损68%:行业垫底的“反向标杆”
工银中证传媒A成立于2015年5月21日,恰逢A股牛市顶点。然而,该基金成立以来净值持续滑坡,截至2025年2月10日,累计回报-68.89%,在全市场公募基金中排名倒数第一。该基金规模从成立时的12.44亿元缩水至2024年末的2.23亿元,份额流失超80%,反映投资者用脚投票。
“旱涝保收”争议:亏10亿仍收1833万管理费
更令投资者不满的是,尽管基金业绩惨淡,工银瑞信稳赚不赔。根据利润表,2015年至2024年中报,工银中证传媒给基民亏损10亿元,管理人报酬合计1833.8万元,管理费与同期亏损额形成刺眼对比。这种“基民亏钱、公司赚钱”的模式,凸显公募行业收费机制与投资者利益错配的深层矛盾。
行业镜鉴:多只“亏损王”基金为何长存?
工银中证传媒A并非孤例。记者梳理发现,成立以来回报最差的15只基金中,有12只为行业主题产品(如医药、新能源),且多数成立于板块估值高点。例如,前海开源公共卫生主题精选A(011601.OF)成立4年亏损68.15%,华泰柏瑞远见智选A(012748.OF)成立3年亏损65.22%。这些产品在行业周期下行时缺乏灵活调仓能力,甚至因合同限制被迫“硬扛”,最终成为基民财富的“绞肉机”。
指数基金亏损,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有无责任?工银瑞信被指规模导向下的责任缺失
面对长期亏损,工银瑞信是否尽到管理人职责?市场人士指出,从产品布局看,工银中证传媒A成立时正值传媒板块泡沫期,公司或许更看重热点行业的规模扩张,而非基民长期利益,本质上是将公司利益凌驾于投资者之上。
首先,基金公司作为指数基金的发行主体,对产品的发行时机有决定权。在指数涨到高点时新发基金,如果是出于市场热度高、便于募集资金等商业利益考量,而没有充分考虑投资者在高位入场的风险,那么基金公司难辞其咎。
基金公司拥有专业的投研团队,应该具备对市场整体走势和估值水平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未能合理评估市场风险,在指数高位时,市场风险通常已经积累到较高水平。如果基金公司的投研团队未能准确评估这种风险,或者评估后仍然选择在此时发行指数基金,说明其在风险把控上存在严重失职。例如,在市场市盈率已经远超历史平均水平时,仍盲目新发指数基金,没有充分考虑到后续市场回调的可能性。
基金公司的战略决策层在产品发行计划制定上,应综合考虑市场情况和投资者利益。若仅仅跟风市场热度,而忽视了长期的市场趋势和投资者的承受能力,导致投资者因在高位买入而巨亏,这是战略决策层面的失误。
其次,部分基金公司缺乏投资者保护意识。从投资者利益角度出发,基金公司有责任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投资产品和投资时机。在指数高位时发行指数基金,投资者后续面临较大的亏损风险。比如在股市高点时发行的很多指数基金,随后几年因市场大幅下跌,投资者遭受了巨大损失。基金公司此时更应保持理性,而非单纯追求发行规模和短期利益。
最后,如果基金公司在营销《极速赛车精准计划软件》过程中,没有充分向投资者揭示在指数高位买入基金的潜在风险,甚至通过夸大收益等方式吸引投资者,那么就存在误导投资者的行为。这违反了基金公司应尽的诚信和信息披露义务。
基金经理的责任:专业判断缺失 参与产品设计与发行建议
虽然指数基金主要是跟踪指数,但基金经理在产品设计和发行过程中通常也会提供专业意见。如果基金经理具备专业的市场分析能力,却没有对在指数高点发行基金提出合理的反对意见,或者没有向基金公司管理层充分阐述潜在风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要对基金后续的亏损负责。毕竟他们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应该为产品的合理发行提供支持。
未能履行勤勉义务:基金经理有勤勉尽责为投资者服务的义务。在明知指数处于高位、风险较大的情况下,没有尽到提醒投资者和公司谨慎决策的责任,就没有充分履行这一义务。
投资者怎么办?
市场人士建议,广大投资者也需要认识到,市场走势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即使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在产品发行和管理过程中尽到了最大的努力,也无法完全避免市场风险导致的基金亏损。但他们有义务在各个环节中最大程度地保护投资者的利益,在指数高点新发基金导致巨亏的情况下,确实需要对自身的行为和决策进行反思和改进。
基民如何避险?三点警示:第一,警惕“高点发基”陷阱:主题基金常借行业风口募集,但周期拐点后难逃均值回归;第二,慎选长期绩差产品:若基金连续3年跑输基准及同类,应考虑止损;第三,质疑收费合理性:对长期亏损却收取高额管理费的产品,可通过持有人大会推动费率改革。
注:本文结合AI工具生成,不构成投资建议。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责任编辑:公司观察